[学术动态与信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综述
作者:吴定勇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西南民族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2004年12月21日-2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社科院民族所”)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近7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有不少是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会议收到论文40多篇。
西南民族大学校长陈玉屏教授和社科院民族所所长、《民族研究》主编郝时远研究员分别代表举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致词。在学术研讨中,先后有2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发言,当场接受听众提问并进行答辩。会议涉及多个学科、多项议题,时间紧凑,气氛热烈。学者们本着求真求是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围绕大会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正如《民族研究》副主编刘世哲编审在大会总结中所说:无论就与会代表的学识和学术地位而言,还是就会议所收到的论文质量和大会发言情况而言,这次研讨会都是一次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水准的学术研讨会,堪称一件学术盛事。
关于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问题的探讨。学术会议伊始,社科院民族所郝时远研究员和北京大学马戎教授就民族理论方面的问题先后做了专题学术报告。郝时远研究员对我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问题进行了较为宏观的学理性阐释,他在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最新形势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中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并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思路。马戎教授有关族群理论方面的报告,则从廓清“民族”、“族群”概念入手,阐述了族群“文化化”和“政治化”的历史渊源及国内外背景,进而提出了其理想的国家族群框架——“政治一体化,文化多元化”。他认为,21世纪的中国应当从本国历史中吸取宝贵经验,也应当借鉴国外处理本国种族、族群问题的策略与经验,把建国以来在族群问题上的“政治化”趋势变为“文化化”的新方向,培养和强化民族-国民意识,逐步淡化族群意识。社科院民族所陈建樾副研究员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我们今天仍处在民族国家时代,民族从根本上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就一个多民族社会而言,民族被识别与民族利益被承认都是一种政治行为;而就民族本身来说,被识别和被承认同样是这个民族的政治诉求。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层面上,族群尽管可能被引申为一个政治单元,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合法性与合宪性的政治单元,这就意味着以族群的视角研究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族际关系,本身就有一个适当与否的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包玉山教授在谈到民族政策问题时认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民族法规和民族政策执行手段不足的问题逐渐显现,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享有平等权利的条件、空间日益缩小。
关于民族地区经济与旅游发展问题的探讨。社科院民族所龙远蔚研究员认为,新时期以来“块经济”的地方属性逐渐增强,目前已演变为“属地经济”,即以大大小小行政单元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在此情况下,民族地区所能动员和组织的资源不足,吸引外资能力有限,经济发展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政府应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认为,中国山地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国家级贫困地区,而生态保护制约了山地民族对周边环境资源的开发,因此了解山地少数民族村级扶贫状况对于整个中国扶贫战略的制订很有现实意义。西南民族大学王康教授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牧区为个案,从当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制约当地畜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在严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性建议。社科院民族所周竞红副研究员探讨了西部民族地区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利益与风险问题,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信息渠道畅通、开发过程中利益各方平等参与的风险规避系统,并特别强调项目实施区地方政府的作用。西南民族大学郑长德教授论述了一些国家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政策措施,总结了国外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经验教训,认为其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当地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关注。西南民族大学刘晓鹰教授认为,20多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有了较大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拉动了当地的城镇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城镇化途径——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其在我国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乐山师范学院邱云志副教授认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是民族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推动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南开大学高永久教授认为西北民族地区城市化战略构建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竞争力较弱和城市布局“缺位”、序列断裂,不利于民族地区城市梯度推移战略的实施。他认为推进民族地区城市化还应靠市场的推力。
关于民族文化方面问题的探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话题。社科院民族所何星亮研究员着重论述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承、创新以及民族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杨正文教授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染绣工艺为例,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在传统织、染、绣文化资源开发中,企业或作坊采用的“工厂(作坊)+农户(个人)”经营模式,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既是企业、作坊确保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保持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渠道,也是传统织、染、绣文化得以有效传承保持生命活力的方式。
在个案研究方面,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以第一手调查资料,通过介绍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经济状况,阐述了塔吉克人以家族为核心的文化特点。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以新疆三个哈萨克村落的田野工作个案材料,力图说明哈萨克族多元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的确立,是民间社会运作和官方国家化政治努力互相妥协、互相影响的结果。
此外,兰州大学杨建新教授、王希隆教授,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四川大学冉光荣教授、石硕教授,四川省民工委赵克彬研究员,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袁晓文研究员、李绍明研究员、李锦研究员,西南民族大学张建世教授、王允武教授、秦和平教授、庄万禄教授、郎维伟教授、杨铭研究员、周兴维教授、吴建国教授、蔡华博士,贵州民族学院姜大谦副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张明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刘夏蓓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魏倩编辑,社科院民族所王剑峰博士、丁赛博士等也莅会、提交论文或大会发言。
(作者吴定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副编审。地址:成都市,邮编610041)
〔责任编辑 马 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