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评介
作者:揣振宇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郝时远研究员任主编,任一飞、陈英初任副主编,众多少数民族学者共同参与编撰的《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于2002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这部地图集,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以中国各少数民族为专题的地图集,其创新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颖的编写体例。地图,传统的定义就是按一定法则,显示地表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图。其功能是概括地反映地表现象和社会经济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虽然,地图按内容、比例等有不同的划分,但在呈现方面, 传统的方式则只有划线地图、影像地图、立体地图等几种。有了信息技术以后,新增了数字化地图、全息相片等形式。以往,人们在利用地图这种工具来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的时候,地图的专业性、功能的专一性常常是地图编纂者的理想目标和追求。因此,人们找到一本专业性强、专一功能突出的地图集并不难,而想找到一本既有专业性又有多种信息的综合性功能强的地图集,则非常不容易。《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突破了传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编纂理念和呈现方式,即以多种的知识、多样的服务、多项的功能综合“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环境与资源”、“族源与历史”、“语言与文字”、“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用文字、数据、图表、照片等多种呈现方式,宏观而立体地展现上述内容,其系统的知识、丰富的内容、多彩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专业人员的需求,成为书柜中一部不错的工具书,而且也可以成为非专业人员案头常用常翻的著作。
这部图集以民族学、民族地理学、地图学及地名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用76幅图的可视性形式翔实地反映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同时,它还以文字形式辅助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每幅图的周边还配有小幅照片、绘画,计310幅图及各种图表55张,堪称图文并茂,它能更好的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视角帮助读者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方方面面。该图集使地图的功能和少数民族的概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更具有学术性和实际意义。同时,为满足国外学者的需要,部分内容还译成了英文。
2.交叉综合的知识。在这本图集中,主编者和编绘者们力求通过地图的完整性、区域性和色彩、符号来反映中国国情和民族情况的特点,并辅之以各少数民族的人物形象和文字说明,它为人们提供的不仅是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而且还提供了从抽象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实、从平面到立体的感知空间,而这也正是该图集的基本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是我国学界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以民族为主题的专题地图集,在地图学的分类中属于人口地图类中的民族地图。编制地图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包括民族地理学、地图学、民族学、历史学、统计学、人口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而且还需要通过田野工作来进行实地核实与测算,以便更准确地标注各民族的分布位置。所以,该图集全方位地为读者展现了一种交叉综合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知识、可视可悟的知识,而编撰者们在完成这项艰苦工作中所付出的辛劳也是可想而知的,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无疑是令人钦佩的。
3.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并重。人口分布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人口的双向、多向流动将不断改变中国各民族的实际分布状况。所以,该图集所展示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就为人们观察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动态变迁提供了基础。这也正是“地图使过去和未来显形”的特有之功能。可以说,该图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现实国情和民族情况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把握新世纪中国各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互动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胡锦涛语)的前景提供了地图学工具,其学术研究的前沿性价值和应用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该图集在立项之时,就以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被确立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室重点研究项目,受到院、所、室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的出版,除主编者功不可没外,它也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和有关同志的关心与支持,是一代学人在一个时代为学界做出的独特的贡献。
4.既是圆梦又是开拓。早在1981年,中国民族学学会于昆明召开的有诸多著名学者参加的座谈会上,就提出了编撰《中国民族分布图集》的计划,但因诸多原因而未能实现。时隔21年,《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终于得以出版,并在出版后迅即引起学界高度重视,先后荣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民族图书评比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第四届优秀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社会效应,无疑与这部图集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贡献有着密切的关联。该图集由于包含了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的概况,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增强各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图集在主编的领导下,经过长达几年的编撰和编绘,参撰者们对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资料搜集和系统研究,对其中一些少数民族还做了田野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国内外中国民族地图研究的领域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以往大多限于对民族总体分布的研究,还没有单一民族分布的成果出版。因此,这部图集的出版无疑属创新之作,在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图集中亦属罕见,具有前沿的作用;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拓宽了新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奠定了民族地理学研究的初步基础,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基础建设的一部分,为民族学与人类学和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搭建了联系的“平台”。因此,无论是从学术价值,还是从应用价值来说,都为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可以说,这部凝结着诸多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智慧和心血的、装帧精美考究的《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是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界20多年的圆梦与开拓之作。
(作者揣振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编审。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责任编辑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