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企业管理研究]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优化研究
作者:李光红 杨 晨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优化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发展的主流,校企合作创新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促进校企合作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亦有不同的划分,内部化模式是其中一种重要模式。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94—03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高校和企业独自进行技术创新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障碍因素,而校企合作创新作为最具互补特征的创新形式正成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校企合作创新
       (一)校企合作创新的界定
       合作创新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合作期限和合作规则,合作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而校企合作创新是指高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优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行为。
       高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双方合作创新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科研的针对性,避免科研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实现技术转移,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得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尤其是高科技水平至关重要,在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同时,也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创新的出现,提升了双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双赢”,同时促讲了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二)校企合作创新的动因分析
       1.外部动因。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和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增强合作双方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竞争构成了校企合作创新的外部动因。
       2.内部动因。一方面高校拥有的技术创新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成本太高,但又苦于缺乏技术创新,难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使校企双方都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合作创新除好能够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产生关联效应,构成了校企合作创新的内部动因:(1)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创新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创新常常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学校与企业合作创新可以弥补各自在能力上的差异。优势互补是合作创新的前提和关键。(2)节约交易成本。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关系协同,校企资源协同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可以节约交易费用,节省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换的成本,提高整体效能。(3)防止技术“溢出效应”。技术会在产业内及产业间溢出,合作创新可以减少技术的“溢出效应”。
       (三)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分析
       不同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进行了分类:从动力机制视角可分为技术推动型、市场拉动型、技术——市场拉动型三种;按照合作契约的不同可分为技术转让、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和共建实体四类;从双方在合作中的地位视角,可分为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利润分成型;从结合的紧密程度这一角度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所做的不同划分,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主要从合作的紧密度视角来看校企合作创新的模式划分。
       二、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
       (一)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的含义
       内部化模式,即从产权角度将校企合作创新活动纳入组织内部进行的模式,如校办科技企业、校企共建企业等;外部化模式,即校企双方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技术交易,其特点是交易各方需订立技术交易合同;半内部化模式是介于内部化模式和外部化模式之间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合作创新各方不存在产权纽带,却存在一个松散式的组织,将合作双方捆在一起,从而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例如高科技园模式、技术联盟等。
       内部化模式与外部化模式较半内部化模式的效果更好。外部化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创新的重要形式,而内部化合作创新模式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的特点
       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具有区别于其它合作创新模式的许多特点:(1)此模式目的是促进技术创新与商业化运作,降低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换的成本,以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2)由校企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按产权和契约方式组织起来的是有独立利益和承担风险的经济组织。(3)靠无形之手即市场的推动而建立起来的,是技术创新基础上的商业化协作,而非技术交易。(4)该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封闭式的,运作方式属于股份制方式。(5)创新属于原创性创新,属于技术创新范围。
       (三)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的条件
       首先,是对规模的要求。实行内部化模式需具备一定的规模,在规模较小时,出于对交易成本的考虑,不宜实行内部化模式;第二,是技术能力。企业对技术的有效需求是合作创新存在的基础,高校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应具备核心技术,同时,企业的技术能力也不能和高校落差太大;第三,是资金实力。需要有兴办经济实体最基本的注册资金与周期资金,还需具备一定的筹资能力,能否提供足够的创新资金往往成为决定合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是经营管理能力。需具备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竞争对手并不会因其是校办企业而不与其竞争。
       可见,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采取经济实体的形式,即是一个有着健全的组织机构、具有独立经济利益并承担经营风险的经济组织。采用内部化模式进行合作创新需具备上述条件,才能发挥其优势,更好地进行合作创新,创造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三、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利益因素
       利益因素是决定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成败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利益预期和利益分配。利益预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只有在存在利益预期的情况下,才有进行合作的可能。而利益分配是校企合作创新中的核心问题,利益分配方式决定着合作创新的成功与否。
       (二)成本因素
       这里的成本主要指交易成本。所谓交易成本,是交易双方可能用于寻找对象、签约及履行等方面的一种资源支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的支出等。对于校企合作创新,也有大量交易成本,如谈判成本、履约成本等。
       (三)双方行为和目标障碍
       高校和企业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因而其行
       为的特性和目标也不同,一方面,大学具有传统的两大主要职责:人力资源的培训、教育和通过独立研究提高知识藏量;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要增加经济效益和保持或提高市场竞争力及经济绩效。这种区别使大学和企业具有了明显的差别或优势,影响和限制了它们的合作。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政策、法律及资金支持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模式运作的成功与否;内部环境包括文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大学文化追求的是自由的学术探索,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以功利性为内涵的约束性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上;文化是否调和,对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的成功也非常重要。而激励与约束机制决定着合作创新的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合作创新两个主体问的相互信任与沟通也非常重要。
       (五)产权因素
       由于合作双方在投入方式上的差异及投入的难以量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产权保护和产权归属上的冲突。
       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模式流程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各个阶段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在合作前期,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利益预期、外部环境等,中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成本控制、内部环境等,后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因此,校企合作创新的内部化模式的优化应主要从这些方面人手。
       四、校企合作创新内部化
       模式的优化措施
       (一)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是校企合作创新巩固和发展的关键。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问题、资源的重新分配问题、合作收益的分配方式及分配比例等问题要妥善处理,遵循“互惠互利”的双赢原则。
       (二)控制交易成本
       内部化模式相较于半内部化模式来说,交易成本比较低,但也应采取措施,实现更好的效果。长期、稳定、友好、信任的伙伴关系是降低合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的最有效的途径。对于校办科技企业,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应处理得当以控制交易成本。对于校企共建企业,降低总交易成本的有效办法是:寻找好的合作对象,避免以后更大的交易成本发生。
       (三)建立预警机制
       校企合作创新同其他技术创新活动一样,合作各方都存在风险。对于大多数的高校来说,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对于企业来说,要面对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因此,应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以及进行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建立预警机制,预计风险之所在并加以有效控制是降低校企合作创新风险的关键。
        (四)优化内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保障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理论的扶持,政府应对企业的创新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内部环境方面要做好文化的融合工作,大学与企业之间努力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并建立完善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参与创新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高水平创新的重要条件,同时注意多种激励方法的综合运用。
       (五)作好产权保护,明晰产权归属
       科技成果范围广泛,给监督带来一定困难,而且随着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加快,作好产权保护与产权归属工作更是刻不容缓。因此,要首先强化产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普及,并规范法规体系,明晰产权归属,疏通合作渠道,规范合作过程,消除合作障碍。对侵权行为应及时查处,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责任编辑: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