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网络与传统经济学问题的新解释
作者:马光秋 潘正勇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企业网络;三分法;经济学问题;新解释
       [摘要]企业网络是基于一体化企业的垂直分离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企业因为垂直分离需要相互合作进行生产,形成了一种融合了市场和企业特征的新型的组织调节方式。企业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企业的组织生产地位,将传统的企业、市场的“二分法”的组织调节范式扩展到了企业、企业网络、市场的“三分法”范式,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传统经济学问题做出了重新的解释。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90-04
       企业网络在20世纪70年代最早出现在日本和意大利,意指与生产活动相关的企业因为共同的目标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组织系统。我们探讨的企业网络主要是基于一体化企业垂直分离(vertical disintegration)的生产方式上的,垂直分离的企业因其无法独立完成最终产品而需要相互合作生产,形成了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企业的组织生产地位,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市场的二分法的组织调节方式,传统的从企业角度解释的许多经济问题可以从企业网络的角度重新加以考虑。
       一、企业网络的机能
       企业网络是一种产品生产、销售的联盟型组织调节形式,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存在,黄泰岩(1999),总结了以往的观点,认为企业网络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广义的企业网络是指与企业活动有关的一切相互关系以及所有信息单元构成的n维向量空间。狭义的企业网络是指企业和市场相互作用、相互替代而形成的企业契约关系和制度安排。我们这里的论述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认为企业网络是在企业和市场相互替代的关系中、在生产环节的相互联结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生产性特征的组织调节方式,更强调其替代传统企业来完成一个完整生产过程的生产性特征。
       与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相比,企业网络是以企业间的关系替代了原来企业内部相关环节之间的关系。Rachel E.Kran.ton;Deborah F.Minchart(2000)认为,网络和垂直一体化企业是供给专门投入的可以相互替代的结构形式,垂直一体化的企业从自身获取专门性的投入,而网络中的制造商从供应商那里获取专门投人,供应商出售投入给不同的制造商。在网络中,外部供应商提供专门投入,制造商和这些供应商之间保持着即时合约,制造商对供应商进行培训,提供设备和技术,另外还投资于关系建设中。供应商也投资专用性资产,以生产符合买者规格的投人品。制造商—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唯一的,制造商的每种投入都有很多供应商,供应商也有不同的客户。也就是说,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可以从投入到产出独立完成整个产品生产过程,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而企业垂直分离之后必需要与其他企业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是与企业网络相互对应的。我们这里探讨的企业网络是缘于企业垂直分离而形成的一种组织调节方式,企业垂直分离之后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整个生产过程,由此形成了企业网络。
       因为企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企业的一种取代,所以对企业网络的研究可以借鉴对企业的研究去完成。对企业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法律契约实体、团队行政管理实体、生产和分配实体。1.将企业看作是法律契约实体,钱德勒强调了契约本身的含义,认为“企业是一个与供应者、分配者、雇员、通常是客户签订契约的法律意义的实体”,青木昌彦则强调了契约方法的意义,认为契约理论考察的是经济主体行为在个人信息指导行动的情况下,订立什么样的契约可以产生最佳结果,主要内容就是关于个人激励机制的设计。阿尔钦和登姆塞茨也认为企业内部本身就是一个契约组织,强调了激励的作用。2.将企业看作是团队组织。钱德勒认为企业是一个物质设备、知识技能和流动资本的聚合体,需要管理团队的协调和监督。青木昌彦把企业看作是具有共同目标的多重成员构成的组织体,认为企业需要考察的是如何协调各成员的活动。阿尔钦和登姆塞茨在《生产、信息费用和经济组织》一文中也强调了团队生产的作用,在《产权:一个经典注释》中又重申了团队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3.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生产分配组织。这一点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始终认为是生产决定交换,生产是第一位的,交换是第二位的。“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生产决定了交换,也决定了分配。钱德勒也认为,尽管这一方面在文献中很少提到,但是“‘追求利润’的企业已经成为并且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和分配当前产品和劳务的主要工具,也是计划和配置未来生产和分配的主要工具。”
       研究企业网络则更看重法律契约和生产分配方面的含义。由于企业的垂直分离,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关系被企业网络内部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取代,企业作为行政实体的含义因为企业网络中的产权变更而大大削弱,但是作为团队生产组织的概念仍然适用,只是这个团队更偏向于契约和惯例的协调而不是行政的协调。由于企业的垂直分离,原来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环节变成了企业网络内部的不同地位的企业。因为分工不同,从而不同生产环节的利润也不同,企业网络通过内部分工的不同起到了生产分配的作用。
       二、经济活动组织调节的5-分法
       企业网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企业的地位,但它是与企业不同的组织调节方式,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调节方式。传统的解释企业活动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是生产的角度,如马克思;一个是流通交易的角度,如科斯。企业网络的分工合作具有生产的性质,也包含了流通交易的性质,因而企业网络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调节生产的形式。企业网络的出现,将传统的企业、市场的“=分法”的组织调节经济活动的范式扩展到了企业、企业网络、市场的“三分法”范式。
       1.经济活动组织调节的三分法
       威廉姆森、理查德森、拉尔森等很多学者早就开始注意企业之间的合作。新制度学派安德森(Anderson,1986)等人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组织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状态”,提出了“准一体化”(quasi—integration)的概念。威廉姆森(1996)研究了企业之间的关系,但是主要是在垂直一体化的基础上研究的,他认为市场交易和企业治理之间还存在着一种“混合模式”的组织形态。Richardson(1972)的观点是,企业会内部化相似的经济行为,而将互补性的经济活动放置于企业之外。为了从互补性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分工中受益,企业必须和从事互补性经济活动的厂商进行合作。在不存在企业专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可以指导投资计划,有助于专业设计、新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形成。理查德森认为,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第三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形式,即组织间协
       调,用来调节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这样就存在着调节分工的三种方式:市场、企业和网络,突破了传统的市场和企业的二分法。如果企业之间不存在特定的联系,则通过市场的方式调节;如果企业之间具有特定的联系,则通过网络来调节,即区别在于企业之间的联系特征。Eccles(1981)、Roiee D.Luke;Jamesw.Begun;Dennis D.Pointer(1989)等提出了“准企业”(quasi—firm)的概念,来描述通过组织间网络(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进行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拉尔森(Larsson R,1993)还提出了“握手”(handshake)一词。斯密的市场自动调节被称作是“看不见的手”,钱德勒将企业调节称作是“看得见的手”,Lars-son.R则将二者结合到了一起,将企业间的合作称作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间的握手。相对于传统的市场、企业的二分法,Larsson.R提出了应该要用市场、组织问协调和科层的三分法来取代传统的两分法。
       企业垂直分离的生产方式,使得每个企业必须要和其他企业产生特定的联系,才能共同完成一件市场需求的最终产品,所以企业之间需要网络的调节,这些具有特定联系的企业构成了企业网络。企业调节的是企业内部的分工,企业网络调节的是具有特定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分工,市场调节的是一般企业之间的分工,这就构成了三个不同的经济活动组织调节层次。企业网络的组织调节方式是基于企业分离的生产方式、综合了市场组织调节和企业组织调节二者特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调节方式。
       2.企业网络与企业边界
       企业网络的出现,使得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边界是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理论探讨的主要问题,企业边界界定了企业的规模、活动范围、调节范围。Strassoldo(1977)指出边界现在是一个很一般的概念,对边界的研究已经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广泛展开,所有的边界都有一定的共性和功能,它规定了组织活动的“范围”。在物理、机械或生物系统中边界都是可以分得出来的,在社会组织中,边界则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它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职能和活动,边界是模糊的、相互渗透的。而科斯却将经济活动的企业和市场界限划分得很明确,认为二者的边界在于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的调节成本相等的一点,企业网络的出现,彻底推翻了科斯的企业、市场“二分法”理论。
       从企业契约边界的角度而言,我们将契约内的企业看作是一个联盟。在联盟型的博弈中,我们可以将每个局中人看作是一个联盟,这其实是一种非合作的状态;我们也可以将所有局中人结成一个联盟,这是一种完全的合作。这中间会存在着二人、三人等各种联盟形式,关于合作还是非合作的边界很难清楚地划分出来的。纵观博弈论的文献,博弈论的问题讨论趋势正在由区分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逐渐转向讨论策略型博弈,因为由合作到非合作可以看作是一种连续的变化而成。企业的契约边界也是如此。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中间地带,这种中间地带以企业联盟的形式出现,随着联盟的紧密程度变化,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界限作了一个平滑的过渡。即两端是单纯的企业组织和单纯的市场交易,在中间是大量的结合了企业和市场共同特征的组织,即企业网络。企业网络的出现模糊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三、企业网络对传统学经济学问题的新解释
       对于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最基本的三个问题是:生产什么——市场需求问题、如何生产——企业要素组织问题、以及为谁生产——分配问题。企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企业的生产主体地位,成为最终产品的生产主体,同样会面临这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这是决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进行配置来满足人们最大需求的问题。企业网络的生产也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与传统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方式不同。传统微观经济学中的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虽然消费者选票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但却没有消费者的即时参与,并且涉及到动态问题时,“时滞”问题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为解决时滞问题,出现了不同的“预期”的概念,蛛网模型的静态预期是简单地依据上一期来进行预测的,但最后也可能会导致不稳定的均衡。以后的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也不断地受到批评,尤其是理性预期,认为人们会依据所有的信息做出准确无误的预测,即未来的情形会和模型的预测一致。但是西蒙等人提出了人的“有限理性”理论,反对完全理性的假设条件。所以在传统的没有消费者即时参与的经济中,时滞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时滞的存在,市场未必会在短时间内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使出现短时期的均衡,也是一种在滞后的资源浪费的市场调节方式中达成的。企业垂直分离是基于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电子通路畅达的物质基础上的,消费者可以即时参与。消费者即时参与后,企业网络的生产可以迅速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要,时滞问题也就会因为企业网络的基础——电脑和互联网的驱动以及分离组合的灵活性生产方式而得以缓解。
       如何生产,这是由企业技术决定的要素之间的比例组合问题。新古典的企业理论仅仅是将企业看作是要素比例的恰当组合,而企业网络已经超越了科斯开启企业“黑箱”的阶段。企业网络替代企业成为了生产的主体角色,其重心在于组合不同企业的生产,而不是调节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利用企业网络,可以对学者们一直难以解释的“斯密困境”、“马歇尔冲突”等类似问题进行重新解释。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于如何克服“马歇尔冲突”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40年,经济学家J·M·克拉克在其《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中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有效协调,从而形成一种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格局,实质也只是重述了马歇尔难题,并没有解释如何能够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进行有效协调。企业网络的出现,既维持了基于整体网络的规模经济效应,又保持了网络内单个企业的独立性和竞争活力,将规模经济和市场竞争活力协调在了一起,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了经济学从传统企业角度无法解释的难题。
       为谁生产,是由参与生产要素的各自贡献来决定的,即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来确定要素的所得。奈特认为,由于社会竞争的作用,“社会的实际资源在各种用途的分配中趋于这样一种状态,即对于该系统具有这类选择问题的每一个人来说,作为物质资源在任何地方的贡献都是相等的。”这在一个完全竞争、要素同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是成立的,因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产品分配净尽原理可以保证要素的报酬和边际生产力相等。但是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下未必成立,而在现实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是普遍现象。并且,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实质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概念,很多学者对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提出了批评。
       企业网络是生产最终产品的单位,企业在其中所处的位置类似于传统企业中的要素。但是“企业的边际生产力”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的概念,企业是异质的,拥有的资源和掌握的技术不同,说“增加一单位企业增加的产品”是没有意义的。在企业网络中,分配问题只能用组织理论来解释,网络组织进行分工安排(实际是核心企业主宰的一种分工),分工的不同决定了主体之间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了分配关系。因为拥有不同技术而形成的核心一外围企业分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分配原则。企业垂直分离后,原来同一企业内的不同生产环节变成由不同的企业来进行,而“一个产业不论其平均获利高或低,总有部分环节比其他环节更赚钱”,拥有这种高利环节的企业在合作中通常处于核心地位,形成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是横向价值链中不可缺少的企业,处于中心地位,权力较大,可以掌控其他企业,其获利程度相对较高,在合作关系中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这种核心一外围的企业关系本质就是一种分配关系。
       从理论上而言,企业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市场、企业“二分法”的调节模式,从新的角度很好地解释了一些传统经济学的难题,如斯密困境和马歇尔冲突;从实践上而言,企业网络的出现,缓解了经济学中的时滞问题,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按技术而不是按要素分配的核心一外围分配模式。在相关企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企业网络具有企业特点和市场特点的双重特性,但企业网络并不是简单融合了二者特征,而是基于一体化企业垂直分离的生产方式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组织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