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集萃]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性
作者:隋从容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全面发展;条件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是一个不断推进的历史生成过程。我们应该立足当今,面向未来,客观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97-0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含有丰富的内容:其实际意义在于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承认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性,条件性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前提。
一、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一)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使人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前提下能够追求享受和发展,而且大大缩短了人的劳动时间,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这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解放劳动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结构即经济结构、职业结构的深刻变革,提高社会生产质量,变革社会生活方式。它还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促进人们观念形态的革新,是反对宗教迷信,克服各种落后保守观念的强大力量。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人的劳动,使力量的支出缩减到最低限度,使劳动获得解放的条件。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个人充分发展的自由时间大大增加,促进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发展。
(三)和谐丰富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能力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人的存在无不受到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的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人的社会性并非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他进入人的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渐社会化的结果。人的社会化使人学会与人相处,共同参与社会生活;人的社会化使社会成员以有助于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方式活动。反过来,又使人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对人应尊重人权,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同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不断丰富其社会关系,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主体因素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性的发展。市场经济把人推向市场,参与竞争,从而为个人主体意识和人格独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为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经济条件;能够促进人的能动性的发展。市场主体要想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能够促进人的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它激励着人们自我思考、自我行动、自我表现,在变换多端的经济生活中,自我主宰命运,进而展示个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政治条件。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条件,离不开社会制度环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环境中才能转化为人全面发展的条件。一个生产资料由少数人所占有的社会制度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不懈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三)发展教育事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与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既是人的教育又是人力的教育。它具有人类灵魂的教育和谋生手段的培养双重特性,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知识、技能教育,同时还包括人文教育等。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四)方法论的学习及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办法。方法论是人们实现卓有成效的认识的途径与工具,是主体接近、达到和改变客体的中介与桥梁。正确的方法论能够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人们去认识并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改造人自身,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尤其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想问题、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际中作深入的调查研究,观察和处理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实践中取得并检验自己的思想认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实践是促进外部条件与内部
条件相互作用的唯一平台
(一)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恒自然条件,劳动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自然前提。劳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它包含着人的发展的一切要素,包含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全部关系的萌芽。马克思认为:“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界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自身能力和关系不断得到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实践是人才成长和发挥才能的真正舞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践是提供人的全面发展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相互作用的唯一平台,外部条件与人的主体因素通过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实践中个人的能力得以展示和比较,同时又把个人的知识和智慧转换成能力,并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一个只有理论而无参加实际工作和一个只有实践经验而不能上升到理论的人,都不是一个全面的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明确指出:“生产劳
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强调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把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到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保证
(一)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其次,“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既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同时“全面”的本身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全面”。在现实中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也要承认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自身存在的差异。既要创造条件为每一个人的积极向上发展做出努力,又要理解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复性。既不能企求“人人皆成尧舜,个个都是圣人”,也不能把人的全面发展看成遥不可及的虚幻。坚持正确的人的全面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规律,保证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人的全面发展既同社会密不可分,又同自然息息相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要纠正过去片面以经济发展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的错误倾向,要追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存环境的综合全面发展,社会经济因素与社会其它各种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整体推进。要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生态伦理,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是动态的、联系的,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和分析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性。人的全面发展和所需要的条件是互相依存,互为促进的。人越是全面发展,就会提供更优越的条件,条件越是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本身也是发展的、互为条件的。我们既要坚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人的发展,同时也要坚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待人的发展的条件和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阶段的人既在继承前一阶段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自身新的本质规定性,又在相对独立的该阶段上,为下一阶段更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规定性创造着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把这些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而不能顾此失彼,有所偏废,同时要看到这些条件是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