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说,济源市有一位老兄极为神奇,可以和任何人“赌酒论诗词”。何为“赌酒论诗词”?那就是;只要你说出唐诗宋词的任何一句,他就将全诗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若背错了,他喝三杯酒,若背对了,你喝一杯酒。我乍一听,觉得此人必是个整日背书的老夫子。后来友人又说他也写诗,而且写得还不错,我亦不以为然。常言道;“背得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嘛。友人又接着说他不是个文人,是个行伍出身,当过公安局副局长,有一身的武功,劝我去看看,我终于好奇地被说动了,我们便从洛阳驱车驶向济源。
济源这地方我是不陌生的,仅就一篇《愚公移山》的寓言,就足以让这个地方名扬四海。现在太行山、王屋山还矗立在济源市境内,并没像寓言中说的那样被上帝派来的神仙搬走。但我相信济源人民的愚公精神依然还在,只是不再子子孙孙地想着挖山了。现在济源的公路、铁路四逋八达,大山不再是交通的障碍,而是济源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从洛阳开车一小时到达济源,直接来到这位仁兄的家。经介绍,我才知道此位仁兄名叫原喜军。原喜军的外形并不是高大硕壮型的,而是那种结实干练类的。他的谈吐清朗有力,说起话来气定神安。说话时两道浓眉有力有节地耸动,很容易让人想到在战场上横刀立马、攻城拔寨的将军。我看着他,心里暗忖:“这也不是个饱读诗书的老夫子呀。”直到我走进他的书房,我才大为惊诧:一间二十几平米的房间,东西两面墙是整墙的连体书柜,书柜里的书错落着摆得很满,还有许多在隔板边上横放着的。临窗边一个写字台,一把椅子,写字台边的地上还叠摞着许多书。我是个靠读书来维持生计的人,看到这个书房,我都有些汗颜,同时我也知道,这是个常读书常写文章的人的书房。看到这些我有些相信这位仁兄“赌酒论诗词”的故事,同时,从心理上愿意和他亲近。
我们一杯清茶一支烟地聊了起来,这一聊,就聊出许多故事来。
原喜军出身武术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家乡一带的“武林高手”,原喜军从小受父亲熏陶,也练就了一身拳脚。可就在他练得上瘾时,他父亲却不让他练了。原因是他父亲看到他性格中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绿林”作风,恐他功夫练成,日后生事,便督促他读书,不准他再练武。告诉他:只有多读书,才能知天高、懂地厚,才能辩别善恶美丑。
1968年,原喜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他穿上绿军装时,兴奋得几夜都睡不安稳,心中暗暗立志:一定要做—个合格的文武双全的解放军战士,将来好好报效国家。
在部队里,他一直默念着爸爸在家乡送他到部队时对他说的那句话;“做人要做—个有骨气、有良心的人。”他一直记得他的曾是新四军干部的叔叔到部队里看他时对他说的话:“你要记住,你是人民的战士,你的一切都是人民的。”
谁知,就在他还没把军装穿习惯的时候,他就惹下一事。一天,他所在部队的一位首长的孩子与当地老百 姓的孩子打架,被这位首长看到了,这位首长竞走上前去打老百姓的孩子。原喜军气呼呼地冲上去对首长说:“你不能打他,老百姓的孩子也是孩子。”那位首长顿时尴尬在那里。原喜军走过去安慰了几句老百姓的孩子,让那孩子赶紧回家。那孩子走了,原喜军却感到了那位首长在自己身上撒满怒视。
在那个年代,原喜军的这—举动能招来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接着,又一场让他毫无准备、措手不及的灾难,疾风暴雨一样朝他这尚未成熟的心灵砸来。
原喜军的叔叔忠珉,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41年刘少奇任新四军政委时,忠珉在新四军军部电台工作。全国解放后,忠珉到地方任行政干部,可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黑帮”;祸不单行,原喜军的父亲、解放后的农会干部也被打成了“叛徒”;原喜军在部队里好像一个好梦还没做完,就变成了“黑五类”子女。
原喜军目瞪口呆了,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执着是否太幼稚。他的脑海里翻腾着“风云莫测”、“翻云覆雨”这些词汇。但很快他就镇定下来,坚信自己“爱党、爱国、爱人民”是没错的。父辈们的事他不懂也不问。他也不会让父辈们的事成为自己的压力,反而成了他刻苦训练努力学习的动力。
那年夏天,有个女兵在大海里游泳,突然腿抽筋,在波涛里痛苦地挣扎。大家正在惊愕中,原喜军已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劈波斩浪地将这个女兵救了上来。
冬天,部队开山打洞,伤了几个人。山陡路滑,冰雪封山,原喜军冒着生命危险开车救护伤员。为此,部队给了他嘉奖。
1969年,他被评为安全行驶标兵,出席全军后勤部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讲用会,可是他享用的却是“可教子女”的指标。
1970年,他加入共青团,并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但那时,党的大门一直没有对他敞开。首长找他谈了话,开诚布公地对他说:“你不能人党,不是因为你本身,主要还是那出身。”
现实的生活就是如此严酷。飞行员体检,他身体合格,就是因为这“出身”,被淘汰了;选拔海军游泳运动员,他成绩优异,就是因这“出身”,他被取消人选资格
从此,他那美好的梦想被蒙上了一层黯淡的色彩, 他无法再在部队呆下去了。1971年3月,他复员了。
他复员到济源后,心态极为平和,甚至认为自己将 来必成大器。不是有个词语叫“百炼成钢”吗?他想到了怀沙投江的屈原,想到了受宫刑而作《
史记》的司马迁,想到了曾行乞于街市而后挂六国帅印的苏秦,想到了韩信曾受到的跨下之辱,想到了举家食粥而作《红楼梦)的曹雪芹……
他开始潜下心来读书,不问窗外世事。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哲学、法学,只要能读到的他全读;这一期间,他补充了大量的思想营养,储存了大量的精神食粮,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件意外的事,又让他穿上了警服,当上了一名公安战士。
那是初秋的一个傍晚,原喜军正走在街边,忽听到有人在喊:“抓小偷,抓小偷!”原喜军循声望去,只见几个群众正追赶着一刊、偷,而这时那个小偷突然从身上拔出一把匕首,朝向群众,欲有砍伐之势。原喜军看到后几个健步冲上去,一脚踢飞小偷的匕首,伸手将小偷按翻在地,然后用右臂将小偷夹在腋窝处,一口气跑到附近派出所,将小偷交给了警察。
事后,县公安局的两位领导找到原喜军说,你愿意到公安局做警察吗?原喜军毫不犹豫地说:“愿意厂
这—声“愿意”,就让他在公安战线工作了近三十年。他从—个刑警到副队长、队长,再到市公安局副局长。
原喜军是深受广大群众和干警爱戴的警察,他工作敬业,为人正直,心中有百姓,眼中容不得罪犯。在他当警察的生涯中,历次擒拿罪犯,不管有多危险,他总是第一个冲上去。他说:我可以愧对自己,可以愧对领导,就是不能愧对群众,不能‘隗对良心,不能放纵罪犯。
有一则原喜军破案的小故事,不妨一提。
某电厂女工张小枝家被盗,原喜军了解了情况,分析了案情,就决定从一包奶糖做起。这包奶糖,是西安糖果厂生产的专供飞行员吃的高级奶糖,在本地市场上根本买不到。张小枝的丈夫是个飞行员,他把糖带回家,妻子一直没舍得吃,结果连糖带钱都被小偷偷走了。原喜军抓住这个线索,在侦破过程中,处处查找糖果纸,三天后,果然在—个姓黄的人家门口的垃圾堆里找到了这种糖纸。经审讯,黄犯交待了自己的罪行。小愉做梦也没想道,露马脚的竟是那块被扔进垃圾里的糖果纸。
此案的办理,足以证明原喜军是有智有勇的人。破案,里要有被害人;推理,要有生活依据。
其实,原喜军本不是草莽之辈的一介武夫,就凭他敢和任何人“赌酒论诗词”,便知他是满腹经纶的。
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
1998年3月,著名相声大师马季来到济源,聚餐 时,大家都想劝马季多喝几杯,可是在马季的伶牙俐齿面前都无功而返,原喜军说:让我试试。他走到马季面前说:“马老师,我想和你赌酒论诗词。”马季说:怎么个赌法?原喜军说:你任意说一句古典诗词,我就将全诗背出来,若背错了,我喝三杯酒,背对了,你喝一杯酒。马季一听乐了,心想,你这不是鲁班门前玩板斧,关公面前耍大刀吗?忙说:好啊,我倒要看看你这“高家庄能盛多少水”。马季顺口说一句苏轼的《赤壁赋》,原喜军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马季喝了一杯酒;接着是曹操的《短歌行》,曹丕的《燕歌行》及岳飞的《满江红》,马季连喝三杯;马季几杯酒下肚,高兴了,对眼前的这位警察叹服不已,趁着酒兴,铺开宣纸写下了“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十个大字给原喜军留念。这幅字至今还挂在原喜军家的墙上。
曾有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来到济源,听说了原喜军“赌酒论诗词”的故事,便邀原喜军来一见。寒喧过后,教授说:“《雄师十万气吞吴》是谁写的?”原喜军当即答道:“郑成功。”接着就把这首诗的全文背诵下来。教授又说:“能背诵《长恨歌》吗?”原喜军整理一下表情,语音凝重有板有眼地背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原喜军一口气将《长恨歌》背完,令那位教授及在场的人都叹服不已。在场的一位女士说:“能背几首李清照的诗词吗?”原喜军开口就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士又说:“婉约一点的呢?”原喜军张嘴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原喜军对古典诗词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是为了吊着书袋子到牡炫耀自己,而是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他也是用古典诗词中传达出的意蕴陶冶自己,激励自己。他在工作中生活中每遇到什么事,都会有唐诗宋词涌出为他指出方向或鼓舞士气。他缉拿罪犯时,会在心中默诵:“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欲将轻骑浑,大雪满弓刀”;遇到危险时,他会吟咏:‘认生自古谁托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然,当他遇到挫折时,偶尔也会袒胸而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消万古愁”。这些唐诗宋词的作者,像他的秘书一样跟随他的左右。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原喜军也写了很多诗词。他写诗,不是为了当诗人,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悟,把自己的情绪文学化。他身受“诗言志”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大多铿锵遒劲,率真明朗;他的作品用字遣词比较简单,表现出朴素自然的作风,且少有雕琢的痕迹,不以字、词、韵害意。
诗,讲求有感而发,原喜军的作品很好地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他的诗中也基本能看出他刚毅的品格和坦荡的胸怀。
我们且看他的一首:
霄中登太行山,
风搅银花雪满山,
手挽玉龙戏云烟。
山猿羡我飞来客,
飞鸟疑是归来仙。
踏破太行千重浪,
撕开悬崖百层天。
男儿一副好身手,
今日不用待何年。
这首诗,对仗较为工整,用字选词都很得体,全诗由远及近,以情展境,用景托人。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是结尾两句“男儿一副好身手,今日不用待何年”,真是直抒胸臆,豪气冲天。这两句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这是“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品格。
诗,是一个诗人心灵最真实的体现。
原喜军《遣怀》一诗既表现了他不服输的精神,也呈露出他在工作中的遗憾,我们看到,这种遗憾,并不是他个人的责任,是“东风不与周郎便”,是“华佗无奈小虫何”。按他的性格,他是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人。可是,人哪能事事“东风”处处方便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叫做大干世界,如果没有被“东风”遗忘的角落,没有诸多的不方便,还怎么叫大干世界呢?尽管原喜军明知大干世界的涵义,但他还是想能像木匠手中的刨刀一样,平生专管不平事。对此,我是深怀敬意的。我们先看他的这首《遣怀》吧
遣 怀
跃马横刀雪双鬓,
风雨未改少年心。
常恨不遇东风便,
难擒恶魔祭冤魂。 我相信这是原喜军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写的诗。 “常恨不遇东风便,难擒恶魔祭冤魂”这样的句子,只有原喜军和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个中三昧。
原喜军有许多无奈。人,活着的人,谁能躲得过无奈呢?如果活着却感觉不到无奈,岂不少了许多活着的味道,岂不失去许多玩味人生的机会?
原喜军在无奈时,会有这样的表现:
无 题
万卷经书轻似烟,
金戈铁马匹如闲。
青史归来无多梦,
醉眼北山戏飞猿。
好一个“万卷经书轻似烟,金戈铁马匹如闲”,欲哭无泪!困兽犹斗!
我相信原喜军一定很喜欢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句子,但他只能是“无多梦”,只能是“醉眼北山戏飞猿。”
原喜军何尝不想“金戈铁马人梦来”呢。
原喜军现已在家闲居,而习惯了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人,闲居时会怎样呢?且看他的《闲居》
闲 居
清晨小圃觅花香,
傍晚醉酒卧闲敞。
三更不见宝剑寒,
但凭鸦声入梦乡。
他的闲居,本应仿古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可是他不甘心,他仍望着闲置的宝剑感到惋惜。由此我不得不想起陆游的“寂寞开无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
原喜军凭着“鸦声”是很难人梦的,因为他是能者,智者。所谓“能者劳,智者愁”。他记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句,他如何不想劳,不知愁啊!
如果说原喜军的诗以慷慨激昂、豪迈奔放为主要特点的话,他也不乏细腻委婉的佳作,像他的《三轮车夫》一诗,则表现了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体恤之隋,忧患之情。
三轮车夫
傍晚寒风急,
车夫无多衣。
落日不肯去,
犹怜街头人。
这是一首具有自居易《卖炭翁》韵味的作品,尤其是“落日不肯去,犹‘冷街头人”两句令人叫绝。当然,我们也相信,三轮车夫身体之寒与他的心中之寒此时有了通感。
、
原喜军从事过几个职业,在每个岗位上,他都力争做得最好。但是,人间的好与坏,都不是由现今现时的人来评说的,评说的权力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因为只有历史老人会听到苍天的声音,大地的声音,广大人民的声音。
原喜军的家里挂着一幅字,是郝盛琦先生为他题写的,内容是:“忠心昭日月,褒贬任春秋。”
多好的句子啊,敢不心虚地、堂堂正正地挂这样条幅的人,一定是心胸纯净的人。不怕鬼叫门的人。
原喜军善饮。酒,经常被人叫做浇愁之物,发泄之物。本来人生得意处只占一二三,不得意却占七八九。但也有人把酒当做人本回归之物,那个在“长安街市酒家眠”的李白,不是“自称余是酒中仙”吗?能在酒中成仙,是一种超脱,是把自己还给自己的真实。不知原喜军酒后如何?
我走出济源时,已是头顶夕阳。我坐在车里,想着中午与原喜军碰杯时的情景,想着“相逢不饮三杯酒,洞口桃花也笑人”的氛围;想着这一顿豁达爽朗的午餐,想着他的言谈举止,想着他那么那么多的故事,想起他的诗……
他的故事我是不想再说啦,他的诗,我以后还有机会说,可现在我却想为他背几句李白的诗:
将进酒,杯莫停。
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原喜军,你是愿意做圣贤,还是愿意做饮者呢?
风,就像抓不住的时间,从我们的车窗前一闪即逝,只有脚下的这块中原大地,还是那样古老,还是那样厚重,还是那样宽阔,还是那样包容一切。
离济源越来越远,原喜军的形象却越来越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