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闻与传播研究]列宁的党报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张春林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列宁在群众与党报的关系、通讯员队伍建设、读者来信研究、群众工作艺术等方面的论述,是党报群众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党报应充分认识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列宁;党报;群众观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1-0169-04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传播思想,他对党报群众工作有较系统的论述。列宁在20多年中,指导创办和编辑过约40种报纸和杂志,其中多数在国外出版。为了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国内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他特别关注党报的群众工作,注意与国内的广大报刊通讯员建立联系。十月革命后,他依然十分关注党和苏维埃报刊的群众工作,经常要求各报提供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和具体的读者来信,通过这条途径了解基层的情绪。列宁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一
       列宁不仅有丰富的党报群众工作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党报群众工作思想。具体而言,列宁对党报群众工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人民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人和(真理报)》(1912年9月11日)一文中,列宁高度评价了工人群众对办好党报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正是由于工人积极捐款、提供材料、参与讨论、为报纸宣传,报纸才得以生存,因此报纸应进一步反映工人生活,关注工人关心的话题,发表工人的言论。在《给同志们的信》(1904年11月29日)中,他指出,最好“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写稿,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问题。尽量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和工作情况。没有这种材料,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就一文不值,我们也不配称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列宁认为,党的报刊要把争取最大多数的读者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致(真理报)编辑部》(1913年6月16日)的一封信中谈到,“现在主要的是不要忘记,我们应当为争取达到10万读者而奋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危险是失去广大读者,失去争取读者的阵地”。
       第二,系统阐述通讯员队伍建设。列宁认为,党报需要几千个非专门著作家的工作人员,即通讯员和推销代办员,通过这些人同广大读者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是报纸工作的基础。他在《给同志们的信》中写到:“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有5个负责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就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撰稿人。”列宁还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他要求“所有社会民主党人都应该为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工作。我们要求所有的人,特别是工人,给我们写通信稿”。
       他十分重视通讯员的培养,在创办《火星报》期间,他曾用近一年时间在国内挑选优秀工人做通讯员,并对他们进行政治和业务训练。他主办的报纸上,1/3以上的文章是通讯员写的。对通讯员的作用和地位他给予充分肯定,在悼念《火星报》通讯员巴布什金的文章《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巴布什金》(1910年12月18日)中,列宁写到:“在伊万,瓦西里耶维奇被捕以前,《火星报》从来没有感觉到纯粹工人通讯稿稿源的不足。”他评价巴布什金是“《火星报》最热心的通讯员和最热烈的拥护者”。
       主张正确处理通讯员和编辑部之间的关系,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不是简单的写稿和采用的关系,通讯员和党务工作者要与报刊编辑交流思想,反映人们的情绪和平常的生活,反映他们对运动的不满、疑虑、需求。在《同读者谈话摘录》(1905年9月27日)中,他指出:“没有这种同实际工作者的交换意见,国外报纸的编辑部就永远不可能真正代表全党的呼声。”
       为了能够了解真实情况,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让通讯员直接同编辑部通信。在《给(经济生活报)编辑部的信》(1921年9月1日)中,列宁建议建立地方通讯员网、吸收党员和非党员参与报纸工作、多刊登来自基层的通讯、出版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专刊。1921年以后,列宁把建立党的和非党的地方通讯员网,规定为社会主义报纸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
       列宁认为,编辑部要认真对待通讯员的来稿,在《致(真理报)编辑部》(1912年7月28日)的信中,他谈到了对通讯员来稿的反馈问题:“一般来说。对没有采用的文章通知一下,也是应该的吧。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为字纸篓’写稿,就是说,写了文章被扔掉,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未采用的文章应该退还。”在稿件编辑处理过程中,重要观点应该征求作者意见,在给党报通讯员的信《致达·梁赞诺夫》(1901年2月5日)中,列宁写到:“说到删节,那是我们做的。当然,对于作者的实质性的重要观点,事前如不征得他的同意,我们并不认为有权做任何改动。”
       通讯员写稿是要给报酬的,在《致高尔基》(1912年10月27日)的信中,列宁写到:“如果所有替工人报纸工作的人都开始多少得到一些报酬,那有什么坏处呢?”为了保持与通讯员的密切联系,编辑部应当及时地而不是拖延地付给撰稿人稿酬,在1913年6月16日《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列宁为一位叫尤,加的通讯员得不到稿费准备不再写稿而批评了《真理报》编辑部,他说:“他那篇有关阿列克先科的文章好极了。这位作者无疑能够经常提供这样的文章。可是你们不付稿酬给他,这太不象话!!失去撰稿人,无论对《真理报》还是《启蒙》杂志都寸步难行。因此,我坚决地主张,你们立即作出决定,每月付给尤。加75卢布。对报纸和杂志的固定撰稿人来说,这是最起码的。”为了吸引通讯员来稿,列宁主张提高稿费标准,在《致(涅瓦明星报)编辑部》的信中,他写到:“每行字2戈比的稿费是找不到通讯员的。”
       在谈及通讯员的职责时,列宁认为通讯员能够实现对不良风气的有效监督。十月革命后,列宁特别重视通过报刊通讯员揭露党和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和各种怠工、腐败现象,即通过通讯员一定程度上实现群众监督。他认为这是通讯员的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
       为有利于通讯员正常开展工作,列宁要求党的地方组织不得干预通讯员与报刊编辑部的直接联系和所形成的特殊关系。通讯员所在的党组织(这是指没有取得政权前)和所工作的单位(这是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干预通讯员与报刊编辑部通信,逐渐形成传统。他在《给同志们的信》(1904年11月29日)中指出:“我们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不要让通信工作只是由委员会和只是由秘书掌管。没有比这种垄断更有害的了。在行动、决策方面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般互通消息和通信方面统一却是非常不正确的。”
       
       第三,重视对读者来信的分析研究。列宁在报刊活动中用大量时间阅读和回复读者来信,一些来信经常反复读,有的刊登在报纸上。在《致维·卡尔宾斯基》(1922年1月26日,卡尔宾斯基系《贫苦农民报》副主编)的信里,他要求卡尔宾斯基简单回答如下问题:“《贫苦农民报》接到多少封农民来信?在这些信中有什么重要的(特别重要的)和新鲜的东西?情绪如何?迫切问题是什么?能否每两个月给我写一封这样的信(下一次是1922年3月15日)?”从此,分析读者来信,成为社会主义报纸群众工作的又一项基本内容。
       第四,重视报纸对广大群众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在《从何着手》(1901年5月)一文中,列宁写到:“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为了更好地鼓动和引导读者,列宁主张报刊的语言要通俗而不是庸俗,在《评(自由)杂志》(1901年秋)一文中,他写到:“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他们从最简单、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和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材料的主要结论。”
       第五,讲究党报群众工作的艺术。列宁认为,党报群众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工作艺术。一方面,党报编辑、记者要善于同群众交朋友。当《火星报》在伦敦出版时,他特别注意在报纸上寻找工人区举行集会的启事,到那里参加工人的活动。每当有通讯员来到编辑部,他经常留他们住几天,同他们进行长谈。他与许多报纸通讯员成为非常知心的朋友。列宁还要求党的宣传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他指出:必须学会特别耐心地慎重地对待群众,以便了解每个阶层、行业群众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使报纸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他要求报纸改变作风,少谈些空论,多接近些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十月革命后,他多次写介绍信,把一批又一批来自最基层的群众介绍到《消息报》或《真理报》,从而把群众工作直接送到了报纸编辑部。
       二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一直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群众工作搞得好,对其他各项工作有促进作用,而且群众工作本身就与其他各项工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前,群众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党报则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如果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外,群众工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问题上,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又尤其重要。《决定》明确提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实质上是对新闻媒体群众工作的具体要求。
       党报作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群众工作中扮演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当前的传媒环境决定的。党报是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性质要求党报既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及时正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如何使党的政策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如何使人民群众的情况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这里面除了看宣传艺术方面的功底外,更要看群众工作的功底。
       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宣传质量高低和宣传效果的优劣,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报的生存发展。’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党报也就会失去群众基础,缺乏群众支持,群众远离党报,党报的新闻宣传就成了孤芳自赏,自然也就谈不上对群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党报群众:工作做不好,读者批量流失,势必给在报业改革中面临困难的党报的生存带来威胁。
       相对于非党报和其他类别的媒体来说,党报搞群众工作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一是权威性优势。机关报的身份决定了党报比其他报刊在信息发布、政策诠释、舆论监督等方面更具有权威性,而这些又是与群众工作密切相关的。群众评判党报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看说话算不算数,有多大作用,而党报比非党报对群众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更有效,这是群众信赖党报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公信力优势。与市场类媒体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凶杀新闻、明星绯闻泛滥成灾不同的是,党报在新闻内容方面一直比较纯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较高的公信度,可信是人民群众对党报的基本评价。三是人才资源优势。与市场类媒体编辑记者流动性强不同的是,党报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新闻人才,这些人才无论对于搞群众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四是群众工作经验优势。与市场类媒体一味抢新闻、找卖点、寻轰动不同的是,党报一直比较重视群众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很多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三
       列宁党报群众观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的党报不能简单照搬,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实际和党报群众工作的实际,对其进行合理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具体来说,各级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继承并发展列宁的党报群众观。
       第一,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党报工作应该实现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可是一些党报不太重视后一个满意,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而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少;宣传各部门各行业成绩的专版专页多,而有深度的问题报道和反思性报道少;硬梆梆的政策法规条文多,而群众真正需要的实用信息少,党报的服务功能被弱化;歌功颂德多,而批评报道少,人情摆在了群众利益和新闻价值之上,很多有价值的批评报道没法开展,党报的舆论监督功能被异化。党报脱离群众的结果是群众疏远党报,不少党报市场发行打不开局面,自费订阅量严重下滑,影响力越来越小。失去读者被列宁当成“最大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党报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服务群众、争取读者,是党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就出台了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有关规定,为党报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应该用好用足政策,使党报内容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报服务群众,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群众也应讲究方式方法:民生新闻是党报应该重点做的,党报
       民生新闻应有别于都市报民生新闻的支离破碎,在追求民生新闻的实用性、服务性和普遍价值上下工夫;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优势,要通过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来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对于“规定动作”的报道,要善于把硬新闻软化,要从群众利益的角度挖掘新闻价值,使其权威性、指导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报纸应该重点关注,必要时可以在 版面上组织策划;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政策性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能见报的就见报,不能见报的要么及时回复群众,要么转有关部门解决;对于通过媒体监督和协调有关部门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可通过内参的形式向有关领导专题汇报;经常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舆情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大力拓展服务群众的网络渠道,实行报网互动,把报纸刊登不了又适合公开发表的稿件在网络上刊发,在论坛、记者博客、热线邮箱等开设记者答疑专栏,等等。
       第二,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新闻竞争在很大层面上是新闻源的竞争,与都市报24小时新闻热线、有奖征集新闻线索、重奖新闻线人等竞争手段相比,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上还显得乏力。而党报传统的通讯员队伍建设又出现松懈,具体表现为:有的报社撤销了通联部,放松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有的报社削减了通讯员发稿的版面,通讯员稿件很难见报;有的报社记者随意在通讯员稿件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据为自有,严重挫伤了通讯员的积极性等。虽然还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举动对党报群众工作有多大危害,但一些党报至今没有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路却是事实。列宁曾就通讯员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虽然这些观点在今天的党报群众工作中并不完全实用,但是他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值得肯定。在中心城市新闻源的竞争中,党报不敌都市报,但是党报正好可以利用通讯员网吧触角伸到周边城镇和广大农村,在抢占新闻源的同时,也使党报离群众更近。尽快恢复和完善通讯员网络依然是当前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以“报社——通讯员——广大群众”为架构,形成一支扎根基层、快速反应的业余报道队伍;要大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开通基层群众提供信息的电子邮箱、短信平台和通讯员远程登录报社采编系统的网络平台等;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电子刊物等形式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确立通讯员采访条件、相关待遇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机制,激发通讯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搞群众工作随时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列宁不仅善于同群众打交道,而且很乐于同群众交朋友,这一点很值得今天的党报工作者学习。我们要搞好群众工作就应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身边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而不是整天呆在办公室、目光锁定大都市;对于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要热情接待和认真处理;对于怨气比较大的群众,要做好情绪的疏导和政策的解释工作;要谦虚地向群众学习,以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胡锦涛讲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是对党报群众工作的要求,群众始终是群众工作的中心,要把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报群众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第四,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研究群众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使党报群众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群众的渠道很多,列宁不仅在报刊活动中用大量时间阅读、分析和回复读者来信,还要求党报工作者要对群众来信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而当前一些党报,要么是读者来信长期积压处理不及时,要么是有关人员简单看看之后对那些“不入法眼”的信件或扔垃圾箱或向有关部门一转了之,能静下心来研究读者来信的少之又少。研究群众,除了读者来信之外,也要对读者来电来访进行研究,还要研究当前群众阶级阶层构成和分化的新特点,更要研究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新需求,要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党报群众工作是关系社会各项工作和党报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宁党报群众观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和当前党报群众工作的实际,对其进行合理的借鉴和创造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