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家乡的粑俗
作者:李光员
《含笑花》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一种习俗,浓醇如酒,让我一饮就醉;有一种习俗,今生难忘,让我梦绕情牵,那就是家乡的粑俗。
粑俗,据说产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秦汉时期,遍布长江流域。
这种象征着团结与吉祥、幸福与兴旺的乡土物产,代表着中国南方饮食文化的粑俗活动,在我的家乡也颇具特色。种类有年粑、粑豆、粽粑、枕头粑、油炸粑等10多种。粑俗活动还渗透家乡人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比如逢年过节,生日寿庆、丧葬婚礼、栽秧割禾与待客等,乡亲们无不做粑、食粑,以此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祝福。
我从小就爱吃粑,听母亲说,满周岁那天,在我身旁摆满书本、算盘、粑等物,我径自抓起一块粑,塞进嘴里。我没有抓起母亲希望的书和笔,但我抓起了在家乡人们心中有着神圣意义的“糍粑”,引起了四周亲友的一阵喝彩。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每到家中做年粑的日子,也就是我快乐的时光。父亲把稻米脱壳后,便去挑满一缸水,我总是蹦蹦跳跳地跟在父亲身后。那石板路,我们踩在上面的那种感觉坚实而悠长。
挑水担木柴,忙碌了一天的父亲早早上床歇息了。这时,我便可以派上用场,兴奋地帮母亲撑着煤油灯,一起去簸米和浸米。做年粑在家中似乎是一种很神圣的事情,母亲从不许我说什么,在一种近似神秘的气氛中,我同母亲浸了糯米用簸箕盖上,然后便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
不知过了多久,朦胧中,我听到母亲起床的声音,父亲也把床头灯点亮。我吵着要起来,母亲总是轻轻拍着我的脑袋让我睡下,于是,父亲与母亲推磨的“嗡嗡”声中,我又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当我闻到阵阵粑香,一骨碌爬起床,跑进厨房,阳光已映照在母亲做好的年粑上,泛着诱人的亮光。
在家乡的10多种糍粑中,做工最精,口味最好的也就是年粑了。
年粑不仅光洁细腻,而且甜嫩爽口。难怪家乡的游子无论如何,也要在农历大年三十赶回家中,与家人吃上几块可口的年粑,喝上一杯团圆酒。
家乡的每一种粑都有其特别的含义,但意义最深的还是油炸粑。
在家乡,油炸粑是青年男女举行婚礼必不可少的礼品。结婚前,男方要向女方家送去12挑油炸粑,每挑30个,谓之“年年月月美美满满”,对新婚夫妇未来的生活寄托着一种美好的祝福。
在母亲的呵护下,我总能把年粑当点心一直吃到草长莺飞的时节,而在那青黄不接的岁月,母亲便把豆粑和青菜煮熟,用来填饱我们那日益增大的胃口。
在那无忧无虑的童年,在家乡的小山坡上,感觉所有的花期总是过于短暂,所有的叫喊过于天真,至今还能感受得到的是母亲呼唤着我稚嫩的乳名,带我去盖新房的亲戚家吃上梁粑,或者到外婆家去尝新粑的那些阳光灿烂日子,在母亲温馨的叮咛中,我渐渐成长。
云随雁字长,人情似故乡。很多年了,家乡的风貌。家乡的亲人,都已景物非然,惟一没有改变的是乡亲们那种喜粑、敬粑、食粑、赠粑的憨厚之情,令我终生难忘
本栏责编 植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