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论坛]宠坏的一代
作者:朱大建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北京青年报在北青网上举行一场名为“网议‘80后”’的讨论,题目是:迷失的一代还是阳光的一代?在7月26日的北青报上,刊登了当天的投票结果,投票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认可“阳光的一代”的有2593票,赞成“迷失的一代”的有2721票,反方超过正方,持否定立场的“迷失”派多于持肯定立场的“阳光”派。
我想,这样讨论的结果,也许和最近有关“80后作家”的负面新闻太多有关。
其一是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一案败诉,郭敬明只愿赔钱不愿道歉的态度让人奇怪。作家抄袭的性质和小偷偷窃其实是一样的,被逮住了怎么还那么理直气壮,脸不红心不慌?郭敬明的道德支撑点是什么?好像在东方文化中找不到,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找不到。估计是郭敬明对厚黑学的新发展新创造。而郭敬明“粉丝”对偶像“抄也抄得那么有水平”的狂热支持,又让广大网民困惑不已:郭敬明怎么会有如此魅力,能够让他的崇拜者完全丧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呢?
其二是韩寒和评论家白烨的争论。韩寒的粗话,实在是自毁形象。按理说,白烨关于“80后作家”属于“票友写作”的观点,是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博客并非是权威的媒体、专业的杂志,只是一块个人化的领地啊;话说回来,白烨就是在权威媒体上发表“票友写作”观点,也是他的权利,你可以反驳,批评,但恼羞成怒,出口成“脏”,实在是自我矮化。惹不起,那就躲吧,也许这就是白烨关闭博客的理由。而接着“80后作家”对郭敬明的批评用上“清理门户”的字句,郭敬明的反批评则以“可以骂我,但不要骂我的粉丝”回应,又让我等闻到一股封建气味,难道“80后作家”是一个封闭的等级制的文化派别,就像金庸小说中的武林门派一样?老夫我也是《萌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干脆也倚老卖老一回。我想说,80后作家们,你们都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能总是一种反叛的、眼睛里喷着怒火的、好像别人借了你的米只还给你糠、人人都亏欠你的情那样一种心态,也不能老是装痴装傻装天真,装作一点也不懂得人类社会有规则要遵守。没有社会的宽容,长辈的提携,同龄人的拥戴,你们怎么可能拥有现在拥有的一切呢?怎么就没有一点感恩的心态呢?
仔细想想,“80后作家”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大概同经济全球化和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有着密切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实行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实现效益最大化,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又是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于是80后作家刚刚出道就顺风顺水,依靠各大出版社及各大媒体的配合炒作,成为一种文化标签、商业品牌,在商业化运作下名利双收,实现了效益最大化。这样的运气,是成名于计划经济年代的上辈作家不具备的。
而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年长一代能教给年轻一代的知识就不够了,因为只要在互联网的“谷歌”、“百度”一查,什么知识都在那儿放着,年长一代靠学习靠经验积累起来的知识不再成为优势,于是权威地位下降。而且知识的地位也已让位给创意,要学习新知识具备新创意,又必须向年轻人学习,就像老夫我要学习操作电脑,只能拜我儿子——他也是日0后——为师一样。在互联网平台上,年轻人是“发达国家”,年长者只是“发展中国家”。我想,如果也有年轻人要找我粗话连篇地辩论,我也只能关闭博客,因为我打字太慢,粗话又说不出口,只好举手投降。
说来说去,80后既不是阳光的一代,也不是迷失的一代,而是被家庭被社会被时代宠坏的一代,他们要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必须快快补上传统的人文精神,具备健全的人格,以及主流的价值观。
(8月4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