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庄子的和谐思想述要
作者:孙 波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以“和”为主旨的社会和谐思想和人身修养策略,对于我们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庄子关于“和”的思想概要
       

       
  庄子关于“和”的思想非常丰富,今本《庄子》32篇中明确提及“和”字的有57处。庄子认为,“和”是天德、天道的本性,是万物生成的缘由。庄子还借用“和”的范畴,表述一种融洽、协调、平缓的状态和境界,涉及自然和调、家庭和美、人际和顺、社会和谐、生理调适等多方面的内容。
       
  (一)和:万物生成的缘由
       
  庄子认为,天地阴阳之气交结运行,和合而生成万物,他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田子方》)即出自地的阳气至热,本于天的阴气至冷。两者交相缠结,和合震荡而生成万物。道是形成这一切的纲纪,但并不显现其形体。
       
  (二)和:自然界的和调
       
  《缮性》篇云:“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即天地间如果阴阳之气和调平复,鬼神也不会扰乱,时令节气就会正常,万物不会遭致伤害,一切生灵都能终其天年,这样的话,即使人充满智慧,也无用武之地,这就叫做至一的状态。反之,“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渔父》),“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在宥》)如果天地阴阳之气不和,寒暑节气紊乱,对人及万物都会造成伤害。
       
  (三)和:天德、天道的本性
       
  《德充符》篇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意即,从事物不同的角度观察,肝和胆虽然那么近,也像楚国和越国那么远;从事物相同的角度观察,万物都是一样的。如果这样,就不会去关心耳目适合什么声色,精神也就能自由畅行在天德的和谐中。在这里,“德之和”,就是庄子倡言的大道、本宗。庄子认为,“和”,就是天德的本性。“夫德,和也。”(《缮性》)“和”,也是修身养德的途径,“德者,成和之修也”。(《德充符》)庄子进一步指出,“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天道》)“和”这一天德、天道的本性,行之于天地,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和宗源;行之于社会,就能令社稷和睦调顺。因此,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应该处处遵循天德、天道的“和”的本性,“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同上),这才是人生追求的幸福快乐的境界。
       
  (四)和:社会的和谐
       
  《说剑》篇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即在上要效法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要效法地,以顺应四时节令;居其中要和顺民意,来安定四方。他还认为,古时的圣人是完备无暇的,就在于能“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天下》)
       
  (五)和:生理的调适
       
  庄子认为,“和”是人的生理调适的完美状态。《庚桑楚》篇云:“儿子终日曝而嗌不嗄,和之至也。”婴儿整天哭嚎而喉咙却不会哽塞嘶哑,就是因为婴儿的生理达到了和谐的极致。在《在宥》篇中,庄子借广成子言:“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意即,我在修养身心时,能做到执守纯一之道,居处阴阳调和之境,所以现在一千二百岁了,形体还未曾衰朽。
       
  (六)和:调和的手段
       
  《齐物论》篇云:“‘何谓和之以天倪?’曰 :‘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在这里,“天倪”即自然。“和之以天倪”,即用自然的分际来作调和。这样,“是”与“不是”、“然”与“不然”就有了区别。做到“和之以天倪”,就能忘掉生死年岁、是非仁义而畅游于无穷之境了。庄子还用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朝三暮四”的例子作比,指出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齐物论》),即圣人不执著于是非之分,而是要调和是非的争论,保持事理的自然平衡,这才是“两行”之道。
       

       
  二、庄子关于“致和”的人身修养策略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为达致“和”的大德境界,庄子提出了一系列人身修养的策略和主张。
       
  (一)“无己”
       
  庄子认为,人不应该被物欲所支配,否则就会导致“终身物役”。而要达到完全自由的境界,就要像“至人”那样超然物外——即“无己”。至人,指思想道德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天下》有“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无己”,就是忘掉自己的存在,与天地万物玄同合一,如《齐物论》所说的“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样,将我消融于天地万物中,清除物我界限。庄子认为,“大同而无己”(《在宥》),“无己”合乎大同之道。“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秋水》),大人能做到心中“无己”,这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二)“心斋”
       
  “心斋”,内心的斋戒,这是庄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排除外界干扰,潜心修行去体认大道的一种方法。《人间世》篇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要使心志高度集中,屏除一切杂念,凡事要用心灵去体认而不是用耳朵去听,凡事不仅用心灵去体认,还要用气去感应,耳朵只是用来听声音的,心也只是停留于思虑,只有气是以虚静空明应接万物的真道。修持真道,才能达到虚静空明的境界。这种虚静,就是“心斋”。在这里,庄子强调恪守内心修为的虚静,这是体悟并接近大道的要略。
       
  (三)“坐忘”
       
  坐忘,是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宋代牧常晃所撰《玄宗直指万法同归》称:“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①宋代曾慥在《道枢·坐忘篇》中也称:“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②庄子认为,“坐忘”可以摒弃外界纷扰,乃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大宗师》篇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即通过毁弃肢体,废除聪明,离开身形,绝弃知识,和同大道,就能达到坐忘的境界。庄子的“坐忘”,体现了庄子追求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超世主义的思想境界。
       

       
  三、庄子关于“致和”的社会理想方案
       

       
  (一)庄子的自然和谐观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家园,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保持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他说:“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应帝王》),就是主张要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本性,不能用人的意志去肆意妄为。庄子赞赏圣人能与外物和睦共处,他说:“圣人处物而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知北游》)这种人与外物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就是庄子一直强调的“天和”。
       
  庄子不仅提倡“爱人”,也主张“利物”,他说:“爱人利物之谓仁”(《天地》),这就把仁的道德追求扩展到了自然万物。庄子反对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做法,他痛惜“百年之木, 破为牺尊, 青黄而文之, 其断在沟中”(《同上》),而“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马蹄》)这样的“至德之世”,则令庄子无比向往。在庄子看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能给人类带来舒适的生存空间,也会给人类带来美的愉悦,“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知北游》)
       

       
  (二)庄子的社会和谐观
       
  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大宗师》),庄子希望人与人相处,就像鱼和鱼同游于水中那样,自由自在,自得其乐。这样和睦逍遥的人际关系,就是庄子所谓的“人和”。
       
  庄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则阳》篇云:“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即有时不用说话而是以和气待人,与人相处不久就能使人感化。就像父子相处融洽一样。他还说:“强亲者虽笑不和”、“真亲未笑而和”(《渔父》),假装亲热的人虽然发笑也不令人有和蔼的感觉,真正的亲热即便不笑也会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因而贵在真诚(“贵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庄子倡导亲属之间应长幼有序、和美相守,在《渔父》篇中,庄子指出:“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人的幸福生活,既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家庭内部关系的融洽,体现了庄子对家庭和睦美满的关注。
       
  此外,庄子反对战争,认为穷兵黩武违背天德,他说:“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天道》),“勇悍果敢,聚众率兵,此下德也”(《盗跖》)。庄子提倡国家之间应消除隔阂,“为义偃兵”,这才是“造兵之本”(《徐无鬼》)。他认为,“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盗跖》),这是“圣人”和“才士”的远见卓识,也是成就王道的根本。
       
  在《让王》一篇中,庄子为我们描述了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庄子提出的一系列社会和谐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比如,庄子主张“为义偃兵”、反对战争,符合我们一贯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庄子强调“人和”、长幼有序,符合我们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倡导诚信友爱的社会人际关系的要求;庄子提出“天和”、“利物”,符合我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庄子注重修身养性,也对现代人克服心理失衡和焦虑、促进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注:
       
  ① 《道藏》第23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920页。
       
  ② 《道藏要籍选刊》第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77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