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浅析
作者:覃顺林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东晋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中勾勒了一个无比美丽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魂牵梦萦。而文末以——南阳刘子骥“规”而“未果”结尾,则令这个世外桃园更加亦真亦幻。
       《桃花源记》中如是说:“南阳刘子骥者,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乃虚构的理想境界,为什么会出现一有名有姓的人物,刘子骥究竟是谁?
       历史上确有刘子骥其人。《晋书·隐逸传》中记载:“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人,光禄大夫耽之族也。”原来刘驎之就是刘子骥,南阳安众人,祖先是西汉宗室,被封为安众侯,后代遂定居于此。“驎之少尚质素,虚退寡欲,不修仪操,人莫之知。”由于东晋时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以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再加上人才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刘子骥根本就无意于奔走仕途,他远离尘世,过着隐逸的生活。“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车骑将军桓冲闻其名,请为长史,驎之固辞不受。”
       《晋书·隐逸传》中有一段对其传奇经历的记述“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诸杂物,驎之欲更寻索,终不复知处也。”无怪乎陶渊明在文中称其为“高尚士”也,“高尚”乃因“不仕”,并偏爱灵山异水。
       那么完整的一篇《桃花源记》里面,连主人公渔人都没有名字,又为什么要让一个隐士留名且提到他“寻病终”呢?刘子骥与桃花源有什么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怀疑刘子骥与陶渊明又有什么关系?
       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卷一第五条即是桃花源的故事,第六条即是刘子骥入衡山采仙药的故事。这段奇异经历与武陵渔人的经历极为相似。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桃花源记旁证》中就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将这里的桃源故事与刘子骥入衡山采药的传闻揉合加工而成。
       《桃花源记》中说刘子骥想探访桃源,不必实有其事,可能是刘氏寻访石仓仙药的故事确流传很广,作者完全可以就此联想发挥。如此看来,刘子骥和陶渊明当属同类,有着相同的志趣,远离尘嚣,亲近自然。《晋书》中载:刘子骥“居阳歧”,据戴叔本《水经江水注》载“今考阳歧即今石首县西山,在江之南岸”,距武陵不远。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陶渊明曾与刘子骥结伴探险,在一个武陵渔人的引导下,来到了陌生的奉家山桃花源地段,发现了古村落。陶渊明与刘子骥是讲信用之人,为了“不与外人道”,因而在文中陶渊明耍了一下手腕,隐去了自己,也隐去了刘子骥。而武陵渔人的原型正是陶渊明自己。(如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是写自己)。陶渊明祖籍邵阳,家族庞大,在邵阳、溆浦一带的亲友不少,所以,陶渊明与刘子骥认识并结伴而探险是极有可能的。
       刘子骥不仅仅是陶渊明的好友,更是其所敬重的一个大隐的前辈,《桃》文中写到他“寻病终”,想必他早于陶渊明而仙逝。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桃花源记》作于永初二年(421),其时已近六旬的陶渊明,生活困顿不已,正走在人生最艰难时期的他,想起了刘子骥,两人过去的交情再次触动他的心灵,于是便决定将刘的一段经历进行加工成文,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对外界纷扰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也用来缅怀已故的敬佩的友人——刘子骥。所以在自己的旷世之作《桃花源记》最后,要提到他。
       刘子骥与陶渊明的共同点是“不仕”、“归隐”,而不同的是他什么也没留下,他曾经在衡山隐居很久,一生最大的愿望或许也只是为了寻找他心中的“桃花源”。在历史上,他只与“隐”有关,而与“文”无关,而这才是真正的“隐”,是排除掉心中的一切杂念,处变不惊的“大隐”。
       覃顺林,广西体育运动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