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小议《老王》的平常人之心
作者:禇庆东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杨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以散文和小说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尤其是她的散文舒缓从容,清丽淡雅,文字中透露出作者的丰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老王》是作者1984年3月写的一篇叙事散文。作者以细腻的文笔记述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尤其是与作者一家人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应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线索,把握老王“善”与“苦”的两个方面,体会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另外,还要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像作者一样对待不幸者,要尊重他们、同情他们、关爱他们。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形象,感受文章的主旨呢?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老王》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作者夫妇与老王身份、地位水平悬殊,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善良。从具体事例上看,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关切询问老王的生活状况,女儿受她影响,主动送药治病等等。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低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的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这是普通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的感情。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也觉得过意不去,受人好处,不忘报答,去世前还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道谢等。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尊重作者夫妇,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是一种纯朴的情感。
       《老王》中,作者是如何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呢?
       老王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除了琐碎的平常之事,再无大波澜。要通过这些琐碎的平常之事,写出他的精神世界,殊非易事。如何把这些小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重要。作者着力表现的是老王的“苦”与“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这三者之间,有着因果的逻辑关系,因为职业的卑微,生理缺陷,造成了生活的困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表现了他的“善”。然后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来写平常之事。一切娓娓道来,亲切平淡,有条不紊。这样看来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使全文琐碎的平常之事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老王》的作者以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老王的形象,但是,老王所代表的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的善良群众。他们尊重知识,尊重人的尊严。在作者夫妇失意,不被人尊重时,却为作者一家着想,去帮助他们。这些朴素、善良的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中,又是不平常的。所以杨绛的散文向我们展示的是慈爱、善良、宽厚、乐于助人的平常而又美好的心灵。
       李健吾先生评论杨绛的作品:“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学习这篇散文,我们让学生感触到的是老王和作者的淳朴善良之心。也应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一个人由于环境不同,就有幸与不幸的差别,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杨绛)”。
       禇庆东,山东省微山县西平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