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课文研析]《台阶》的立意赏读
作者:王明茹

《文学教育》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台阶》一课是一篇立意虽普通,但感人至深的一篇文章。它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话题有了侧重,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在赏读这篇文章时,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感知这些呢?围绕这一点,笔者通过以下三步让学生来完成。
       一、通读课文,感知情节
       情节的把握在小说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感知情节,明白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建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全文中揭示台阶与地位的联系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
       通过分析与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人物的思想情感,明白了“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也就相应高”的意义所在,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所在。
       二、围绕课文,讨论分析
       新屋造好了,新台阶砌好了,父亲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理想实现了,可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呢?针对这个讨论题,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得出以下几种意见:
       1、父亲已经住惯了老屋,和老屋有感情。
       2、父亲不能随意在台阶上磕烟灰,还有上台阶时到第四级就想迈门槛,不适应,不习惯。
       3、父亲老了,一时接受不了新现实。
       4、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长期以往形成了自卑心理,一时消除不了。
       这些分析既是对人物形象的初步感知,也是对人物形象的探析,为深入体会人物打下基础。
       三、深挖人物,迁移延伸
       初步感知的同时,进行延伸理解,更应注意:父亲的形象是感人的,他的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确实是可敬的。但是解读人物的背后,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呢?假如父亲腰缠万贯,会不会去千辛万苦营造高台阶呢?
       这其实就深入到人物的背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经济极端落后,也就造成了人物命运的艰辛。品读课文中的文字:“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于是,他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里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里用来过年、编草鞋。”这些文字字里行间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读到这里人生的艰辛也就不言而喻。同时让学生联想:“在你的父辈中有没有像父亲这样的普通而又普通的人呢?”这样进而去感知他们自己父辈的艰辛。课下有同学这样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来,父亲的一生是极为艰辛,但他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这种肉体上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表面上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无法让他忘却几十年刻骨铭心的艰辛生活,这是一个底层劳动者内心与外表的矛盾,是一个父亲的悲剧。
       ——父亲干了一辈子活,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只有会劳动才会过的舒服、实在一些,然而现在父亲认为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没有劳动力的人,这让父亲感到了无比的痛苦。
       ——读完后,心里酸酸的。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一个父亲身上好像都压着一副重担,那就是支撑着整个家。为整个家的生计忙忙碌碌。我的父亲亦是如此。……一天一天的发现,父亲的额头上有了皱纹,那是岁月走过留下的沟壑,父亲的两鬓多了些青丝,多了些风霜染过的痕迹。父亲真的太累了。
       ——他们也有过青春年华,但随着岁月流逝,你是否留心过你的父母在不经意中慢慢变得衰老,我们总是那样的任性,从未体谅过父母的苦心。
       这些文字都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受,看到这些,我想文章背后的意蕴也就尽在于此了。
       一篇好的文章,应该使人读后有所思,感情上有所动,《台阶》的魅力或许要细读才能如此。愿好文大家共享之。
       王明茹,河北邯郸市峰峰春晖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