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文化背景的构建与阅读
作者:崔建智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里所说的文化背景,一方面来自文本的明指或暗示,一方面来自阅读时主体心理上的既成结构“前结构”。阅读前文化背景的构建,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解读。
       一、构建文化背景的意义
       波兰语义学家沙夫说:“被表达物的内容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够被理解。”他认为任何语言交际,其言语义都依赖在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汉语言向以造语含蓄曲折、蕴涵着博大精微的文化宝藏而著称,因此,作为涉世未深的中学生,要想以更快捷的方式去把握母语的精妙,积淀丰富文化,构建合理的文化背景应是不可忽略的一环。
       1.理解文中隐含的内容。汪曾祺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与外国友人的联欢中,一位中国诗人即兴作了一首情诗,其中有“冤家”一语,译者将其译为“敌人”,汪先生指出错误,并为其解释,遂改为“爱人”。意思是对了,但似乎少了原来的韵味。究其原因,是这个词的文化背景缺失引起的。所以,中学生如果不注意对文化背景的关注、积累,也会出现不能正确理解文义的现象。
       2.体察语汇深层语义。夏丏尊在《鸟与文学》中指出:“事物的文学背景愈丰富,愈足以温暖润泽人的心情。反之,如果对于某事物毫不知道其往昔的文献或典故,就会兴味索然。”中学生应尽量多读一些书,多了解和掌握一些事物的“文学背景”,当我们同他们相遇时,就较容易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唤起心中那种“温暖”的“润泽”的诗意美,因之就更能体悟到文字的深层语义。
       3.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很多文学作品言简意丰、意近旨远,要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常常要联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来分析。何立伟的《白色鸟》是一篇颇受关注的伤痕小说,但整部作品都以优美抒情的笔调,闲闲的写来,两个少年挖菜、游水、看鸟、鸟被锣声惊飞,“从那绿汪汪里,悠悠然悠悠然远逝了”。从表面看,文章似乎在写田园牧歌,但如我们联系到“开斗争会”的社会背景——文革,以及“白色鸟”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洞察到美丽轻灵的语言后面沉痛的控诉——对破坏了美丽和谐,惊飞了白色鸟的时代的控诉,而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构建文化背景的方法
       1.增加有效阅读。有的同学阅读量并不小,摘抄背诵的也不少,可阅读写作能力并不见怎样提高。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读书只是走马观花,或只关注故事情节,或只机械记忆背诵成句成段,不能将文中的文化信息有效的建构成自己的文化背景,并在此背景上展开新的阅读有关。有效的阅读是含英咀华,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文字形成和描述的文化背景。
       2.整合多元信息。阅读(包括文本阅读、画面阅读、听觉阅读等)得到的信息并非分类储存,而是有机整合在一起,浸润到自己的精神气质中,形成一种文化直觉。如“蝴蝶”这一意象,梁祝故事里,它是凄婉执着的爱情象征,庄周梦蝶时,它又是玄妙朦胧的哲思化身,“儿童疾走追黄蝶”是童心童趣,“流连戏蝶时时舞”是烂漫春光……整合这些信息,“蝴蝶”在我们心中就是轻灵美丽的精灵。
       3.在迁移运用中丰富发展。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联系已有的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是对“前结构”的迁移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前结构”的文化背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丰富,进而构筑一种渐臻完美的多维多元又不断丰富的动态生成的文化背景。
       帮助中学生构建广阔浓厚的文化背景,传承博大精深的优秀历史文化,有效提高孩子们的阅读理解水平,让他们的文字能温暖润泽读者的心灵,也让他们的心灵在温暖润泽中轻舞飞扬。
       崔建智,河北衡水工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