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本读法]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作者:李绍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与信息时代,二十一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基点是终身学习。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如果一个现代人不会阅读书刊、阅读荧屏、阅读网络,那就无法生存和发展。这正如甘其勋先生所言:“我们主张为生存而积极阅读,更倡导为发展而终身阅读”。一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阅读品位,主要原因就是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一味提倡苦读。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观念,努力改变现状,要让学生乐读,让他们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要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就应当设法使学生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把阅读当作自己的精神需要。
       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要继承传统,更要有新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应该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再不能讲究传统的师道尊严,把师生置于传道与承道、授业与受业、解疑与听解的两极对立地位。应该进一步转向“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的正确轨道。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把书中的乐趣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流程还给学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真正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能使他们热爱阅读,把阅读当作自己的精神需要。元人郝经曾把阅读活动比喻为“精神旅游”,阅读可以使读者“身不离衽席之上,而游于六合之外;生于千古之下,而游于千古之上。”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绝不能把阅读的范围限于课本之内,应该延伸到课外和校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曾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网络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知识积累。课外阅读还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因为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下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扩展和迁移,这样可以加深理解。例如,初中生学习《谈骨气》一文时,教师完全可以从高中《语文读本》中选来《中国人:不跪的人》让学生阅读,让他们更能感受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学习鲁迅的作品,绝不能孤立的把一篇作品分析的支离破碎,而应该把鲁迅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阅读,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和《灯下漫笔》。这样,就能看到在鲁迅的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有一副广阔的社会画卷,从而感受到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开展创造性阅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到阅读的快乐。
       阅读不能带有功利目的,无功利目的的阅读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心灵感受,就会改变阅读的本质,降低阅读的品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开放的、多元的阅读观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接受美学认为,文章中审美现实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实现为有生命的、有个性特征的审美现实,读者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能由别人代替的。文章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它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创造,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能动而富有创造性的。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理解,来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至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西谚云:“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下是两个激发学生创造性阅读的成功案例。
       其一:对课文《宋定伯捉鬼》题的理解,一个学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异议: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老实巴交。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的注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
       其二:对课文《陌上桑》中,“夫婿”形象的理解,有个学生认为,罗敷所盛夸的“夫婿”就是她所养的蚕的形象,一是外形相似,“白马从骊驹”、“腰中辘轳剑”是说蚕的头是黑色,身子是白色,身上有斑纹像辘轳。字面上所说的“夫婿”的仕途升迁就是指蚕的生长过程,“十五府小吏”是说蚕长到半个月时,还是一条小虫;“二十朝大夫”是说蚕到二十天以后,就把头抬起来了,像跪拜国君的朝中大夫;“三十侍中郎”是说一个月后,蚕经过几次蜕皮,已经长成一条肥乎乎的大虫了;“四十专城居”是说四十天以后就要做茧,独自住在城(茧)里了。
       以上两个案例均引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阅读中蕴藏着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创造力,我们的语文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在阅读中要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因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太注重科学化和技术化,远离了语文的情与美,忽视了人的因素,即人文性,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情,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课文变得索然无味。阅读教学如果以技能训练为重心,漠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一定会造成人文精神的严重残缺,阅读品质的持续恶化。正如教育家商友敬所说:“‘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日教育的弊病是取其‘花’而不取‘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乱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
       钱理群教授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中曾呼吁:“中学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一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的一种亮色。”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应该意识到语文教学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随着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新人类”——受网络文化影响的人,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人生观、世界观等与上代人相比都发生明显变化的年轻人随之出现,这类人的特征是“追求消费与物质享受……感情淡漠……价值迷惘”(苗凡卒《新人类观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阅读者的生活、性情,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新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在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上有以下特点:一,新选了一些反映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如《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白蝴蝶之恋》、《提醒幸福》等;二,面向世界,面向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外国作品的数量增加了,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等。在学习第一类作品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生命和人生,针对第二类作品,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博学精神和环境意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主要是破除人们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阅读时可以从这一中心论点引发出来。在个人生活中,要提倡包容性,提倡与人合作的精神,就要学会容忍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承认世界格局、社会制度的多元化,可以联系中美关系理解,如前些年美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人权状况说三道四,损害了中美关系,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人文阅读具备三个层面上的内涵:文本的美学价值,写作者的思想价值,阅读者的生命体验价值。阅读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尤其重要,“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这是世代传承的无声对话,是思想撞击出火花的伟大对话”(曾祥芹《阅读学新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找准定位,明确职责,不能越俎带庖。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引导、指导自然人尽快成为完善和谐的社会性人。阅读中,教师的职责是“引”而不是 “牵”,这正如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所说的,种树者“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就会使 “木之性日以离矣”。如果教师独自“肢解”课文,不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甚至剥夺了他们的阅读权利,就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张扬,扼杀他们的思想。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更应该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彻底摒弃低级、庸俗的阅读品位,如喜爱快餐文化,消遣阅读,对黑幕、丑闻感兴趣。让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培养健康、高雅的阅读情趣,例如,阅读美文、优秀期刊、优秀电视节目,把目光投向课本之外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
       总之,阅读中有了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沟通了心灵的对话、凸显了人文的关怀,学生就会乐在其中。
       李绍荣,男,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