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反思者]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陈东平 杨春梅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建设社会的现代化,才能加快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经济建设的现代化是伴随着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发展而发展的。为了适应21世纪的需要,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积累的智慧和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也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局限,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人们对科学、技术等理工科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人文学科,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忽视,结果导致重功利轻价值、重工具轻生活、重理性轻人性的认识偏向,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事实证明,这种不均衡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了。时代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全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现代中学生带来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他们身处太平盛世,无忧无虑,可以尽情地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可出现的问题是他们中相当一部人只关注物质生活、物质享受,而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承担为社会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学生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现象突出。在中学生日常的生活中,“一切向钱看”,“有钱就有一切”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和准则,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成为他们生活的惟一动力。以个人为中心,自我主义日益膨胀,否定一切成为他们最明显的表现。二是道德水准问题突出。德育的基础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而中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在其道德水准偏低。许多中学生异常冷漠,只关心自己,只想获得而不愿付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有所提高,说明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才是解决当前中学生道德水准偏低问题的关键。因为,中学生的道德问题说到底是人文素质问题,一个文化底蕴很厚的人会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三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合作、善于与人合作,具备与人交往的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保证。可当今中学生缺少的恰恰是礼貌、尊重、无私、谦逊、慷慨、服务他人、良好的风度和有效的沟通技巧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总之,目前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的扭曲、价值观念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强调个人奋斗、协作精神差、道德水准下降、功利主义倾向、国家和集体观念淡漠。同时,当前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人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倾向,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的问题,可以说,现行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忽视或没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造成当今中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解决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对跨世纪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力量、国防力量和科学技术的竞争,内在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我国只有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努力提高人才的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大作用就是重在“成人”。人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意识,才能内化为一定人文素质,缺少了人文素质就不可能形成一流素质,也就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人才。重视人文的教育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才能使人全面成长、全面发展,为将来成才打好坚实的基础。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使全体学生,不管将来成为哪个方面、哪个层次上的人才,都能首先成为合格的人。这是真正落实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体现,也是保证为国家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德文化系统的先决条件。人文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系,因而人文教育它更能直接内化为个体的品格,富有成效的帮助受教育者完善人格。而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树立个体人格的信念和尊严,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题。
       无论是一代伟人,还是一介平民百姓,都需要以健康的人格来支撑。它就同一个“人”字,一撇是才能,一捺是人格,出色的才能加上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给我们留下丰富的人文资源,它与道德水乳交融,那蕴含在人文知识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美德嘉行,古今推崇,有口皆碑。我们正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能帮助我们走出道德转型期的困境,重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系统和伦理精神,去迎接道德危机的挑战。
       (三)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千秋大业。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其独特性,体现在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的束缚,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曾做之事,具有开拓研究精神,具有超凡的毅力,超人的水平和能力,这与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背景分不开,更与伟大的人格分不开。而伟大人格的形成,加强人文教育是关键。
       三、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养和培养学生,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群体。教师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关键,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就不能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教师除了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较强之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
       (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寓人文教育于各科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学中要改革教学方法,注意挖掘各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的人生观,尽量尊重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形成关怀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关注人生终极价值的信念。
       (三)多方面探索人文教育的途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途径,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僵化死板的形式。通过读书、参观、听讲座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文素质教育不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的效果。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校园,是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对中学生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更是不可替代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着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他们要做一个人文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空间和时间,建设好校园的人文环境,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廖湘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实现》(《教育科学》1999年第2期)
       2、唐斌,尹艳秋:《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研究》1997年第11期)
       3、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
       4、杨德广:《加强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5、蒙培元:《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选自《心灵超越与境界》)
       陈东平,杨春梅,教师,现居浙江乐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