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鉴赏者]《侯己的汇款单》的底层关怀
作者:陈 瑶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当下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农民和农村生活似乎越来越被置于社会的边缘化。但晓苏的《侯己的汇款单》却不由自主地唤醒了我们对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或忽略的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关注,作家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农民身上的复杂人性和人情极为洞彻的观察和思考,让人不能不感动,不能不深思。
       认真阅读完《侯己的汇款单》,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作家对底层农民生活的深入关怀与表达,对于农民——社会的弱势群体,作家表现出浓厚的人道情怀。作家以自己的心灵去真诚体味农民的悲欢离合,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小说讲述了普通农民侯己为了取回自己通过邮局寄回的五百元钱,历尽艰辛最后却两手空空,围绕着一张汇款单演绎出人生的无奈与凄凉。侯己是油菜坡的一位老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老伴早年过世,儿子儿媳又不孝顺并且早已分开过了,如今虽已年迈却还不得不苦于生计而劳累奔波。他干的活最苦,开春就和小伙子一样去河南挖煤,“进洞子挖煤的大都是青壮年男人,像他这样的老头几乎没有”;伙食最差,“两块钱一碗的回锅肉他还舍不得吃,每餐都吃五毛钱一盘的土豆片或南瓜丝”;生活最贫困,“他每天拱煤洞子,省吃俭用,好不容易才积攒了这么五百块钱”,盘算着买一口铁锅,打一张木床,买一个枕头以解燃眉之急。然而当侯己几经周折终于拿到汇款单时却已是分文不剩,小说最后写道:“侯己弯下腰去,吃力地把那张汇款单从地上捡了起来。汇款单皱皱巴巴的,侯己用手指轻轻地抚着它,想把它抚平,但抚了半天还是皱皱巴巴的,侯己就继续抚,抚着,抚着,两颗老泪突然落在了汇款单上。”在作家对于这样一种既带有几分黑色幽默色彩同时又带有几分凄凉色彩的人生故事的叙写过程中,我们既能深切体会到作家对于农村弱者的同情与关怀,也能真切感受到作家内心面对金钱异化之下的人伦关系时的一种无奈而深刻的苍凉,在民间的立场上寄予了他深广的人道情怀。
       这种人道情怀还体现在作家对于农村生活的温情表述中。日子依然有不幸,但不幸之中往往也会表现出生活中某种温情。比如乡民对侯己儿媳的评价及好言相劝、对落入儿媳手中的汇款单的担心、乡民七嘴八舌出主意、主动借钱相助等等无不流露出乡民的淳朴厚道,一丝温情禁不住涌上心头。
       小说不仅有着突出的人道情怀而且在底层关怀中还有一种对于农民身上的复杂人性和人情的触摸与剖析。首先,对表层欲望的洞见与批判。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商品化的浪潮也在强烈地冲击着曾经闭塞的农村,并且促使农民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思想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着一系列的改变。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说:“变革,就是未来入侵我们生活的征程。”未来的冲击就是“未来过早地来临时带来的令人头晕眼花的迷失感”。迷失使焦灼、躁动、变异、欲望构成了当下农村的主要形态,也成为晓苏小说的关键词。作家找到了一种与时代相融合的契合点,也表现出他勇于发现问题、暴露问题的敏锐和勇气。从创作上看,作家显然继承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传统,只是“问题”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人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在改变,人际关系也在改变。侯己的儿媳将汇款单据为己有,企图私吞不成便扣住不还,最终以二百元钱为条件交还一张作废的汇款单;药铺老板帮助侯己的前提是事成之后分得五十元钱;请村委会开证明盖章必须给支书和村长送礼;杂货铺老板趁机搭车卖货抬高价钱等等。在这个经济社会,受利益的驱使,人们无师自通地对自己的价值和道德观念做出了调整。淳朴真诚的品性远遁了,惟有金钱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用一切机会去获取物质利益是他们最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人际关系也在历经着金钱异化的考验,侯己不得已与儿子儿媳分了家,儿媳扬言离婚,药铺老板、杂货铺老板的行为都暴露出在商业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性的变异与扭曲。其次,对隐层传统思想的洞见与批判。在农村,传统思想是隐匿的但又是恒在的。它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内化为乡民的一种文化性格、文化心理或者定格为种种风俗,笼罩着乡村并且在潜意识层面支配着乡村。村支书的弄权、药铺老板和杂货铺老板的狡黠、围观乡民的微妙心态等等,作家对于这些农村现实的再现让我们看到了古老乡村的熟悉身影:宗法家长制的权威、乡民的看客姿态和狡黠等等,它们作为一种痼疾严重地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五四时期,鲁迅以一个文化先驱者的身份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以启蒙民众并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现代化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历程,同样的问题却依然摆在我们面前:它再次引发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思索,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之下,若不进一步解除农村旧有思想的束缚和羁绊,中国要推进现代化进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作家对鲁迅传统的续写绝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其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小说创作当然也不例外)便越来越呈现出了一种十分突出的个人化、贵族化、都市化的特征。那些大多数的真正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底层民众苦难的生存境遇正在逐渐地淡出作家们的表现视野。作家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自我的私人世界,而忽略了对自身之外的更广大的生活世界,尤其是对作为弱小群体存在的下层民众的艰难的日常生活状态与苦难的生存境况的关注与表现。我觉得,我们只有在这样的一种基本文学背景下,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并认识到晓苏小说的底层关怀倾向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①《侯己的汇款单》选自《小说月报》,2004年第4期
       ②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11页
       陈瑶,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