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如何把“猪肚”写得丰盈而充实
作者:柳福文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们常把好文章的开头比作美丽的“凤头”,把结尾比作利落的“豹尾”,把主体部分比作丰盈的“猪肚”。可是,中学生作文最大的通病,就是“喂不好猪的肚子”。剖开肚子一看,发现里面装的是草、糠、泥、沙,甚至是清水。具体说来,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一、不实。没从生活出发,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或胡编乱造,华而不实,缺乏真情实感,无感染力。说了假话,骗不了人,竟还辩解,美其名曰是艺术虚构。殊不知,古往今来,好文章都是“因事陈词”(韩愈语),有感而发。如唐宋八大家、鲁迅、毛泽东、李敖之文。“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语),文章亦如此。“事”即生活,文章是生活的反映。艺术虚构虽高于生活,但也必须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基础的虚构不是真正的艺术。无源之水只能是一潭死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一段朽木,无生活基础的虚构只能算豆腐渣工程。古今中外的浪漫主义作品均有虚构甚至全篇虚构,但也是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的。如吴承恩的《西游记》,其中的孙悟空外形是个猴子,胆略超凡入圣,这是虚构,而它的性格则是按生活中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来塑造的,只是做了艺术夸张而已。至于情节,也有一定历史的引子。文学作品尚且如此,一般实用文章就更要反映生活,言之有物了。毛泽东讲:“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二、不精。没围绕主题,头绪繁多,东扯西拉,头发胡子一把抓,婆婆妈妈,虽有千言万语,但也不知所云,成了懒婆娘的裹脚,还自以为是内容充实。殊不知,中心是月,材料是星,众星捧月才美。星星不在多,而在亮;材料不在多,而在精。“精”就是典型。典型就是有代表性,无重复累赘,不枝不蔓。文章的材料典型,中心就明确。
       三、不足。没从多方面取材,仅从一个角度描述,单薄乏力,弱不禁风,因而主题不鲜明,中心不突出。文章成了瘪三,瘦骨嶙峋,还以为是短小精悍。欲成就一篇好的文章,其主体部分,材料务必充实,应有尽有。
       四、不新。没关注时代潮流,没关注社会时事,没关注日常生活,写的总是陈谷子烂芝麻,把小学时的材料当作初中时的宝贝,把初中时的材料当作高中时的金子。殊不知,老掉牙的东西谁愿意看呢?谁不喜欢“鲜花”呢?
       欲把文章的“猪肚”写好,必须从下列方面努力:
       一、从生活中挖材。从自己到他人,从家里到学校,从教室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都是文章材料的源泉。就是要以真情作根基,植艺术之花朵;用实感为阶梯,造文学之殿堂。其实,以我手写我心,最易成就佳作。
       二、围绕中心,精心选材。在中心的视野内,对于海阔天空、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三教九流、善男泼妇,既要大胆“拿来”,又要瓜里选瓜,不搞韩信点兵,切忌多多益善。对不够典型的材料,要尽量淘汰;对重复的材料,要忍痛割爱;对无关中心的材料,要坚决舍弃。这样,就有了“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美感。
       三、紧扣中心,多角度组材。从正面反面侧面、俯视仰视侧视、视觉听觉嗅觉、古代现代将来、本国外国世界等多角度,酌情考虑,为我所用。多角度描写事物,就有立体感;多角度分析问题,就全面、客观;多角度论述观点,就明确、突出,富有严密的思辨性。
       四、抓住中心,重用新材。旧瓶子装新酒,一样的瓶子装不同的酒,饮之,才感到“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谁不欣赏“领异标新二月花”呢?写文章就是要推陈出新、喜新厌旧,让材料的鲜花怒放,体现文章的时代气息。同样的题目,一个主题,材料应该各不相同。试想:面对同一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对于同一座山,在不同的时间去观赏,景致也是不同的。正因为这样,自然才常见常新。作文也是如此,贵在奉献新味。
       柳福文,男,中学资深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