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专题研讨:国学、西学与现代中国]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作者:练晓荣

《东南学术》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开展,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省势必肩负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人才的福建省高等教育而言,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目前,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对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水平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商等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专业调整
       中图分类号:C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7)05—0196—05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经济结构变化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关系密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与发展水平的提升,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应如何调整,已成为当前福建省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及调整的必要性
       目前,全省高校76所,其中本科院校17所,高职高专院校50所,成人高校9所。此外,还有本科院校举办的独立学院10所。全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40.70万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0.64万人,占50.7%;高职高专在校生20.06万人,占49.3%。在学研究生1.9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9.17%。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根据产业发展及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的需要,福建省坚持“调整、改造、建设”的工作方针,以适应社会需求,发展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为重点,不断改善优化专业结构,初步构建起了与全省及各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相适应,专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2005年,全省高校专业涵盖了11大学科门类,布点总数达1994个;与2000年相比,专业布点增加了992个,其中,本科专业布点增加了458个,专科专业布点增加了534个。为适应海峡西岸加快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需要,福建省高校优先发展了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命科学类为主的理工类专业,全省理工类专业布点1018个,占全省专业布点总数的51.05%,已成为福建省高校的主干专业群。(2)全省初步形成了为工业主导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以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为主体的本科专业体系。全省高校本科专业涵盖了71个一级学科,设置了179种专业,布点数为660个,占本专科专业布点总数的33.1%,与2000年相比,布点数增加居前五位的是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教育学,分别增加了121个、94个、91个、77个、25个,覆盖了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学科门类11个、专业大类71个、专业249个)除军事学科以外的所有学科门类。(3)全省初步形成了为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服务,以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等为主体的高职高专专业体系。全省高职高专专业涵盖了19大类、69个二级类别,布点数为1334个,占本专科专业布点总数的66.9%,与2000年相比,布点数增加居前五位的是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制造大类,分别增加了156个、84个,48个、42个、38个,覆盖了国家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专业门类19大类、二级类别78个、专业532个)的所有大类专业。(4)以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全省在专业改革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福建省大力组织开展专业改革工作。本科专业教育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在基本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前提下,进一步精简课程,压缩课时,增设综合素质课程,促进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高专专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认证相结合、全日制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努力培养各类实用的高技能人才。软件业、现代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不能完全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且从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链、产业群成长的实际看。区内产业链、产业群经济的发展很多是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事先并没有政府的计划和规划,没有事先的宏大设思。福建省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还把高等教育定位于精英教育,故在专业设置和改革上与市场需要的同步性较差。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省存在新建院校多、新办专业多、新开课程多、新进教师多的“四多”现象。(1)专业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部分高校专业跨度过大,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与学校办学定位、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学科专业结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尤其是与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调整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工业主导产业发展服务的工程类专业、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专业仍需进一步加强。普遍存在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现象。(2)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性不强。部分高校教育观念陈旧,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痕迹明显,对既懂专业又懂外语、既懂理论又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先进性不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业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得不到充分体现。(3)高校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约束的专业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会计学、体育、音乐等一些供大于求的长线专业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高校片面追求学科、专业齐全,盲目追求专业数量增长,忽视专业内涵建设和结构优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高校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滞后,资源配置利用效益低下,学科专业之间互相交叉渗透、综合提高不够,监督检查和质量监控机制还不够健全。(4)专业办学条件不足,建设经费难以落实。就总体情况看,公办院校专业教学条件较好,民办院校相对比较薄弱。一些院校新办专业建设经费不落实,专业图书资料数量偏少、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办学基本条件无法满足专业办学的需要。(5)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够科学规范。一些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与办学层次不符;一些院校理论教学总学时偏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与生产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比重偏低;一些院校教学计划制订不规范,执行随意性大;个别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照搬照抄外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本校实际和区域人才需求情况不符,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属于后发外生型。这种现代化建设是属于赶超型的,需打破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而人为地优先发展某些经济增长极以刺激并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赶超。这种赶超型发展是通过吸收引进技术而实现的,而技术的引进、吸收都首先需要人才,故高等教育是特别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通过高等教育的优先超常规发展,实现通过高素质人才来加速区域经济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在这种致力于赶超发展的现代化类型的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当前福建高等教育滞后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需要采取一些超常规的策略来加速高等教育的发展,以提高福建省经济的省际与国际的人才竞争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加速实现现代化。
       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正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过渡,这就需要大批专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提升工业化的等级。与此同时,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的相互渗透,使得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趋于软化,即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员将减少。这就要求福建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密切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动向,根据福建外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短缺人才的培养,重点扶植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石油化工、新型材料、海洋工程技术、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加快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所急需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法律、金融、贸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为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对全省产业结构中具有支撑作用的电子技术、旅游等几个专业教学计划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要求进行设计,由过去单纯强调专业对口改为广对口、宽择业,强调一专多能,加大专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努力为培养有适应能力、有竞争意识、有择业优势的复合型人才。
       三、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造和优化现设专业
       福建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还远远满足不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高等专门人才的需求。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福建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分别为1:10.6,研究生的比例仍然很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一段较长的差距,如英国早在1972年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6;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与每年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之比则达到了2:50随着福建省海峡西岸的建设及其对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区域,区域中心城市所在地政府应牵头有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大学组建面向群内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在一些重点产业集群区域内建立的研发及专业检测检验机构,视同省级技术中心,享受省里相应的补贴政策;并以此为教育平台进行研究生培养,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科研与产业真正接轨。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和毕业生就业导向,不断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鼓励本科院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建立健全第二学士学位、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实验试点,在具备培养条件的情况下,设置目录外专业;有计划、有选择地加强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专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人才。独立学院要结合办学实际和市场需求,选择申请者比较成熟和定型的学科或专业办学,有效地利用申请者的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有水平、有特色的骨干专业,加快培养各类工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
       四、适应产业聚集的需要,以突出地域性和
       实用性为原则进行高职高专的专业调整
       依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地方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双赢”。产业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聚集是提高海峡西岸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从总体上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就是立足海峡西岸省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海峡西岸的主体经济体福建省而言,着力发展港口、石油化工、能源电力、修造船、钢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战略产业;根据福建的动态比较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突出比较优势,坚持特色发展,通过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做大做强,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因此,要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鞋业、建材业、电子信息、海洋等产业集群;围绕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海峡西岸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海峡西岸现代海洋经济开发基地、海峡西岸现代产业服务中心等“三基地一中心”的目标而发展。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真正走向社会,走进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办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地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必须突出“地域性”特点,建设一些与重点产业集群相适应的专业群。如泉州石狮的服装、晋江的鞋业、惠安的石雕、南安的水暖器材与石材、德化的工艺陶瓷、鲤城—洛江—丰泽的村脂工艺;三明市的机械制造、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及建材业等5个具有特色的传统产业群;漳州市的拥有企业1000多家的家具产业群、石英钟和罐头食品制造业产业群;福安市的集研发及专业检测检验机构为一体的电机电器产业群,这些地区的职业技术学院可按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合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人才,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另外,高职高专院校课程设计应在“实用性”上下功夫,使产学研结合落实到实处。鉴于此,福建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紧围绕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体系和目标,重点指向港口经济及临港工业、轻工业、建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特色农业、民营企业;为打造海峡两岸经济区的产业支撑体系服务,课程设置应与有关产业及企业实际相结合。例如,与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到大中型企业就地办学,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吸纳社会资金合作办学,实现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地方高等院校“学研”结合链条上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研”主要是指地方及高职学校技术应用型科研项目,紧密与地方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及高职教学实际相结合,为地方科技与企业发展服务。
       五、引导、鼓励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发展的需要,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鼓励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国家、省级、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支持本科院校结合重点学科建设,办好一批适应强、办学条件好、教学水平高的主干专业群体。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在软件业、现代制造业、物流业等福建省产业聚集的领域,建设一批与行业和企业发展相适应,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精品专业。通过重点专业项目建设,带动全省高校专业建设,不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要加强和改进宏观管理,创新专业建设体制与机制,努力形成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的高等学校专业调整运行机制。建立与人才市场、就业市场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每年公布全省高校布控专业,定期组织开展高等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评估工作。进一步改进专业评审办法,聘请有关企业、行业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参加专业设置的论证和评审工作,使评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不断核定学校举办的专业类范围和专业总量,扩大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依据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条件,自主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高校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专业建设机制。
       总之,福建省各高校应紧紧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这一契机,高度重视高校专业结构的调整,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进行政策倾斜,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巨大促进作用。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人手,树立全面人才培养质量观,加紧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的步伐,充分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大量复合型人才,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