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论网络期刊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作者:安克骏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Internet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主要的学术期刊、学术论文以及工具类、检索类书刊都已实现网络化。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科技信息的需求量增大,网络期刊的种类亦不断增加,网络期刊已成为教学和科研活动主要的信息来源。因此,加强网络期刊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2-0204-02
       一、网络期刊的结构与功能:
       现行的网络期刊大多在保留一定传统期刊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变革和重组,拓展其结构与功能,方便读者对期刊文献的获取与利用。期刊文献结构是指期刊文献实体各个部分的整合。为解决读者对期刊文献特征的内隐性与识别的外显性的这一基本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刊名、刊号、题名、正文、出版地等期刊文献结构文献元素,这些结构元素又组成了封面、目次、正文等信息板块,进而形成封面页、目次页、正文页、版权页等物理层的期刊结构。网络期刊的载体以及基于载体优势的结构,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说弱化了这一基本矛盾。首先,网页、超链接的信息组织方式简化了传统期刊的繁琐结构,如上面提到的封面页、目次页、正文页、版权页以及封底页等物理层结构,被更简单的结构一超链接形式的“栏”取而代之,强化了期刊主页的信息结构,网络期刊的主页因此也成了期刊物理层结构的集大成者。其次,由于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和超链接功能,在网络空间中,“期”的概念将逐步淡化,“篇”将成为期刊服务的主要单位,改变了传统期刊出版的模式,而网络期刊利用网络载体的大容量存储、组织传输快捷的优势,从另一个侧面创建了期刊文献结构新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又拓展了几项业务功能:
       1、集约知识的整合:网络期刊包括了众多的数据库与国外的科技期刊,并且提供国内外对日核心期刊的内容和相关信息,不受版面篇幅的限制。集约知识整合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一次可以在网上查找现刊和过刊,形成了一个出版学科齐全、技术重点突显、连续记录生成、结构规范科学的知识仓库。从而加快了全民族文化的提高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2、检索功能增强:网络期刊比印刷性期刊具有更大的检索能力,一般网上的期刊站点都设有检索引擎和自己的网址,期刊中作者的姓名、地名、年代、关键词等均能被读者进行检索,检索的范围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全文;专业性的网络检索工具结合联机数据库,可提供参考资源、软件目录、研究项目信息、学术动态、相关的学术站点等等。
       3、网上电子资源导航系统的建立: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网上的期刊日益增多,建立局域网、专业网,进一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是期刊工作的重点任务。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无疑将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方便、快捷的期刊查询途径。
       二、网络期刊管理模式的重新定位
       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在管理体制上的区别为:传统期刊的收藏方法一般采用的都是分类排架法,这不仅占用的架子过多,收藏期刊的种类也有限,文献线索不完整;同时过分依赖分类号、书标等内部处理的标记作用,不能按藏书实际流动程序和读者实际运用的角度来排架,仅考虑期刊的收集,上架下架,被动地管理期刊。尤其在过刊的管理上,碰到的问题更多,每年装订期刊需要1-3月的时间,这时也正是期刊使用频率较高的阶段,读者的意见很大;且纸质期刊装订的费用过高,每个图书馆每年都要拿出几千到几万元的经费专门用于过刊装订;对馆藏的空间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经费紧张和馆藏空间的压力,很多图书馆无可奈何,只能削减过刊,这就影响了信息的完整与传递。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在管理体制中有五个变化:
       1、知识继承方式发生了变化:网络期刊的到来,图书馆可将文献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以形象逼真的形式反映文献信息的内容,解决了原先阅读枯燥、因藏书的积压不好找资料的矛盾,以藏书为中心的工作方式和理论观念转移到了以服务读者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藏书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现阶段除了纸质的期刊外,图书馆收藏更多的是以新型材料为载体的网络期刊文献资源,馆藏不再由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来决定,而主要取决于联机数据库、网络存取的速度和质量以及用户满意的程度。新型的期刊文献载体在阅览室将会占有相当的比例。传统纸质文献的收藏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诸如磁带、磁盘、光盘等无纸期刊文献资源不断增多,改变了传统收藏文献单一的局面。网络期刊可直接从现刊转化为过刊,不需要装订,省时、省力,提高了过刊的利用率,这也为网络环境下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了条件。
       3、文献管理计算机化:网络期刊可借助电讯线路进行远距离、高速度地传输,无论是什么样的介质的文献,在网络环境下只需要几秒钟就可得到所需的信息,图书和期刊的采购、编目、检索、流通以及图书馆各种业务工作,通过计算机的系统管理后可避免大量重复劳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功能和作用。
       4、期刊管理理念的变化:图书馆期刊的订购量将大为减少,订购思路从选定某些具体的期刊转变为选择期刊论文的全文光盘系统。整序的对象不仅包括原有的期刊文献资源,更侧重网络信息整序,馆藏将从书刊收藏转变到网络收藏,图书馆已经不能仅仅满足向读者提供文献这样简单的工作,其服务职能应是使读者最有效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5、期刊管理手段现代化:现有的期刊阅览室手工管理模式将转向期刊阅览室的计算机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将更新,同时还必须具备管理网络期刊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图书和期刊的采购、编目、检索、流通以及图书馆各种业务工作,及时了解国内外各种类型期刊的编目以及馆藏信息的著录,担当起网上信息导航员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的运行机制带来重大的变化,网络期刊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查全率高的特点,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睐。
       但新技术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社会分工的取消,读者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发现很多种数据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收录期刊缺期或一期只收几篇文章的情况,有的只有刊名,有的查检出的文章只提供目录而无全文,类似的情况在网上也有。因此过刊的利用仍依赖于传统纸质期刊,馆藏的信息资源仍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基础部分。这是其一;其二,电子期刊中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要通过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和享受其他服务。若有的网站更名、消失,或是更换新的内容,读者就很难再找到以前的信息资料;其三,我国目前的通讯线路传输速率还是很低,严重影响了网络功能和效益的发挥。如遇期刊改名或改版,网络期刊无法将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完整地再现,因而丧失了期刊的可读性。如果购
       买力出现问题,网络期刊便可能中途被停止使用,期刊的连续性被破坏,势必影响某学科的教学科研,且纸质期刊纸张保留的年限要比光盘保留的年限要长。由此可见,传统的纸质期刊与网络期刊应有互补性,二者缺一不可。
       三、有序地开发网络期刊信息的资源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开始,在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从文化战略、教育战略和人才战略的高度出发,确立了图书馆在获取知识信息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地位,从而为网上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并将成为明天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弄潮者、推进者。据对省内几所高校1000名师生进行调查所获得的一部分评价数据显示:93%的学生上过网,其中有48.3%的学生经常上网,有26.8%的学生曾经上过网,9.3%的学生很想上网,但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只有15.6%的学生对上网持无所谓的态度。
       由于网络期刊全文数据给读者带来即查即得、使用方便等优点,许多图书馆和出版商对网络期刊在Internet上的期刊导航系统中刊登了免费的电子期刊目录,供读者访问、查询感兴趣的期刊站点,并将Internet上与读者研究课题有关的点子期刊,按学科、专业组织起来,开辟一个具有特色的网络期刊导航系统。并在Internet上对网络期刊的网址及时更新或增加,剔除已失效的网址,以保证其实用性和可信度。同时,在微观上对网络期刊的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宏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馆藏期刊文献网络资源体系,争取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使网络期刊也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图书馆应有序地开发网络期刊的信息资源,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要提供实用的栏目,如书目检索、新书介绍、图书或期刊的导读与评论、业务介绍、读者活动、知识讲座等。网页设置要合理规划,统一风格,做到页面生动。
       2、各图书馆开辟一个具有本馆特色的网络期刊导航系统,并在Internet上对网络期刊的网址及时更新或增加,剔除已失效的网址,以保证其实用性和可信度。
       3、做到人性化设计,让读者学会选择和运用互联网上的免费电子期刊:了解图书馆和出版商对电子期刊在Inter-net上的期刊导航系统中刊登各自的免费的电子期刊目录;将Internet上与读者研究课题有关的点子期刊,按学科、专业组织起来,依据读者的需要提供便民服务和定制服务。
       4、妥善处理好可能发生的版权纠纷。加大软件的投入和技术保障,提高网站稳定性与安全性,重视后续费用支持。
       5、在微观上对网络期刊收集、组织和开发利用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在宏观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本馆期刊文献网络资源体系,争取在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