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浅析标题音乐的美学特征与审美功能
作者:郝亚莉

《东岳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标题音乐是作曲家按照标题来进行创作并用文字、标题来展示作品文学性、绘画性内容的器乐曲,产生于十九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与无标题音乐(即纯音乐)相对而言的。标题音乐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形象性、造型性的美学特征;在审美功能上则具有文字、标题的指向性和想象、联想的规定性,对听众理解音乐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成为欣赏理解音乐的指南。标题音乐作品情绪丰富,音乐形象生动、可感,已成为广大听众所乐意接受并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
       [关键词]标题音乐;文学性;绘画性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2-0201-03
       从广义上来讲,“标题音乐是指以文字来揭示音乐内涵,阐明创作构思的器乐曲”。具体来说,标题音乐一词是由李斯特首创,是用文字、标题来展示情节性乐思,表现文学性内容或用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模拟自然音响,表现绘画性内容的器乐曲。标题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在一些古组曲、序曲中都曾出现过标题音乐的描绘和象征因素,但标题音乐的真正成熟和发展是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艺复兴引发了欧洲在文学、哲学、绘画等领域的一场大革新。古典主义的规矩、约束、理性、逻辑,传统音乐语言已不能贴切表现浪漫主义音乐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作曲家认为,各种艺术都不是孤立的现象,音乐、文学、美术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因此,他们力求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希望把文学、美术、戏剧等各种因素结合到音乐创作中。也就是说他们需借助于文学、戏剧、绘画等非音乐因素来寻求音乐以外的意义,非音乐因素给作曲家以创作灵感,积极推动作曲家表现具体的情感,将音乐与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作曲家需更全面地深入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情感,抒发最个性、最特殊的细微情感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情感。标题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必然性,它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给音乐欣赏增加了可以展开的想象、联想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浪漫主义作曲家对富有诗意的、描绘性的甚至叙述性器乐音乐的兴趣。
       一、标题音乐的美学特征
       “标题音乐”一词英文表述为“program music”,意为创作时按照标题进行构思,并要求听众依据标题的提示去欣赏的器乐作品。这里的“program”为“纲领”之意,不是指题目。按照李斯特的理解就是作曲家写在纯器乐曲前面的一段通俗易解的话,指出全曲的诗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东西,目的是防止欣赏音乐的人任意解释自己的曲子。作品的题目有说明调性调式和体裁形式的,如《E大调夜曲》、《c小调变奏曲》等;有说明曲牌和板式的如《柳摇金》、《老六板》等;也有说明作品的一般气氛、色彩和情调的,如《悲怆奏鸣曲》、《春天交响曲》等,这些都不属于标题的范畴。标题是说明作品具体内容的一段文字,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仅仅是一个题目,如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真正的标题是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
       情趣别致、色彩鲜明的《芬格尔山调》序曲;形象生动、情节有趣的《邀舞》;心理刻画细腻、富有人生哲理意义的《前奏曲》;旋律优美、似音乐风景画卷的《田园交响曲》等标题音乐的杰作,以其丰富的音乐语言、精湛的艺术手法、丰厚的文化内涵,在欧洲音乐史上久盛不衰,成为世界经典音乐的优秀作品。音乐美是丰富多彩的,因其形式、样态各不相同,风格、神韵各异其趣,“音乐美的形态主要只有音乐的体裁和形式,即由音乐的外部形势所表现出的美的样态”。作为音乐美的形态之一的标题音乐,有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首先,抒情性的美。音乐美的规律告诉我们,无论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各种音乐美的形态总以抒情性为主。无标题音乐是一种纯粹抒情的美,虽然标题音乐作品中有一定的描绘性内容,但它的音乐效果是较表面的,描绘是为了更好的抒情,表达内心的感受。抒情在音乐中的作用是主要的,描绘是对抒情的补充。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谱首上写着“感情的表现多于音画”,并且在初演时的节目单上写着“以田园生活的回忆为标题的交响曲”的大标题,贝多芬是为了强调《田园交响曲》不是单纯的画面描绘,而是表达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种种感受。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赫布里底岛》对小岛的风景进行了描绘,但主要是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在景物感召下的喜悦和冲动。标题音乐在创作过程中由诗画意境的灵感引发和展开,但却受纯音乐要素的支配,不受诗画表象所左右,所描绘的是诗画所引发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诗画本身。
       描绘性作为标题音乐区别于无标题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在标题音乐的美中有一定的地位,但描绘总是与人的情感表现、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而且作为一种辅助突显标题音乐中作曲家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情感。一些描绘性的标题音乐作品如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鲍罗丁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虽然是对自然界景色的模拟、描绘,但主要是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胸怀,借景抒情,以情为主。
       其次,形象性的美。标题音乐中的一些作品是根据文学名著、戏剧、诗歌来构思创作的,但构思并不是完全按照文学原作的情节和思想发展,而是根据音乐发展需要提取关键要素、精神实质作为创作的基础。由于音乐发展中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使得听众在感知音乐时作品的形象性更突出。这类作品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就很有代表性。作品第一乐章开始是由两个音乐主题组成的引子,首先乐队全奏低沉而严峻的音响,刻画苏丹王残酷的形象,然后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拉出富有东方色彩柔和优美的旋律代表主人公舍赫拉查达,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非文学体裁的标题音乐作品如韦伯的钢琴小品《邀舞》,虽然不是直接取材于某个文学作品,但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作品的文学性内容,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层社会舞会中男女宾客由相识、邀请、交往、告别的有趣过程。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和情节鲜明生动,感人至深,特别是作品引子中男女“对话”式的音乐,大提琴在低音区演奏表现男宾的邀舞之意且低音旋律每一句都停留在不稳定音上,像是男方在征询邀请的语调,木管组在高音区演奏表现女宾委婉拒绝的羞涩之态。作曲家运用各种音乐表现将作品中故事情节和人物个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有的作曲家用“固定乐思”的手法即用鲜明的音乐主题贯穿全曲,突显作品的情感发展线索,音乐作品的形象性更加鲜明。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就被称为是“音乐小说”。柏辽兹把自己的爱情经历写进交响曲,以代表意中人的爱情音乐主题贯穿全曲,形成一条音乐戏剧的主线,在各乐章以不同的面貌和性格出现,随情节发展作各种变化,将情绪不同的五个乐章统一起来,增强了作品的音乐可感性。标题音乐这种器乐体裁形式丰富了听众的想象力,把作品中间接性、叙事性内容变得具体可感,作品的形象感更加鲜明。
       第三,造型性的美。“所谓音响造型实际上是通过特殊
       的音响组合象征性地体现出某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空间感”。在音乐作品中音响造型性主要体现为通过音响的移位来象征实际的空间移位,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朝景》,音乐主题运用向上方三度转调、音响移位象征太阳升高的空间移位;或是通过不同的音响层次,象征或暗示某种视觉画面,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中弦乐的快速进行,短笛刺耳的叫声,低音提琴深沉的呼喊及长号、定音鼓的轰鸣构成了复杂的多层次音响结构,这个多层次音响结构是为听众对暴风雨的联想作音响依据。这里的音响造型既要有对景物的外在描写,又要有一定的情感表达,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音乐的美是说不尽的,标题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开阔了音乐创作、表演、欣赏诸实践环节想象、联想的空间,因与描绘性、叙述性内容相联系,使音乐表现的情绪特征更容易让人把握、感知。
       二、标题音乐的审美功能
       标题音乐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各种艺术门类有密切的联系,因而有被广大听众所接受的特性。欣赏者通过通俗易解的标题阐释对于理解作品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提示,通过想象、联想产生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获得艺术享受。那么欣赏者对标题音乐的审美活动都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文字、标题的指向性
       标题音乐的文字说明、标题在欣赏者接触音乐前就形成趋向于标题内涵的定势,标题引导听众的思路,欣赏者按照标题所指向的内容进行想象、联想。以俄罗斯作曲家鲍罗丁的交响音乐《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为例,作曲家在总谱的题注中说“在中亚西亚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传来象征俄罗斯军队的民歌旋律,接着响起渐渐走远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吹出富于东方色彩音调,这是一只土著的商队,在军队的护送下渐渐走向远方消失在地平线上。”当乐曲开始,小提琴在高把位奏出高八度的持续泛音时,欣赏者便会在作曲家标题文字引导下产生一望空旷的沙漠草原印象,而不会与田园风光、空山鸟语相联系。随着自远而近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富有东方色彩的音乐主题给人以祥和之感,欣赏者会把音色甜美的东方音调看成是土著商队的象征,而不会想象成欧美宫廷的华丽、辉煌。再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第六分曲《两个犹太人》,单纯从音响上看只包含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在低音区深沉、稳健,节奏停顿、迟缓,另一个主题在高音区慌张、忙乱,旋律下行同音颤动重复。假如没有任何标题指示欣赏者,在欣赏时听众便会产生多种多样的联想,但这部作品是对亡友惠特曼个人画展的一篇侧面描写,以一幅画为摹本,作品十个小乐曲标题都是原画的标题。第六乐曲表现的两个犹太人,一个富有一个穷苦,欣赏者按照标题提示进行联想,低音区主题会使人想象到一个富有、肥胖、骄傲冷酷的富人,高音区主题让人仿佛联想到一个瘦弱、胆小的穷人。这样听众就会从音乐中具体真切地感受到画中的形象。在作曲家文字引导下的音乐欣赏者,在接触音乐前心理就形成趋向标题内涵的定势,在欣赏作品时会自然地把标题内容与音乐相联系,“会去研究这些音的结构是否真的反映标题因素的某些特性,是否真的反映同预先提示过的表象相联系的那种感情类型”。在标题音乐文字、标题指向性影响下,欣赏者发挥其想象力来获得标题所包含的内容,通过想象、联想获得各种视觉形象、画面,以及各种事态发展的过程和情节,丰富了乐曲的内涵,加大了作品的信息量。
       第二,想象、联想的规定性
       音乐本身的“非语义”、“非视觉性”使标题音乐审美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必然。艺术作品由于是主观性创造活动的结晶,又决定了其多义性的特点。因此,为了更好地与艺术欣赏者沟通,作者往往会运用一定的形式和手段加以规定性引导和暗示。如果说在文学中题目有时是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钥匙,那么在极细腻的具体感情状态和具体对象的不确定性的音乐中,作者的词语就太重要了。音乐似乎比所有其它种类的艺术更富表现力,它能回答诸如“如何?”“怎样的?”“用什么方式?”等众多问题,但一般说它回答不了美术作品中十分自然和经常能获得答案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音乐作者只有借助“标题”。所不同的是绘画中指明风景的地理位置,故事情节的时代的题名,或告知主人公的姓名时,题名往往起着具体化确定的作用;而音乐中的标题却是对具体化起补充作用的,它指明的是音乐原作内容本身不能表现的一些成分。这样,标题在听者身上就会造成心理上的准备,有助于领会作者预先指引的感情范围。关于这一点,笔者曾在教学中做过实验,在未告知标题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问其听后感受,有人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有人说仿佛看到了一片田园风光。当把标题《朝景》公布后,学生在欣赏时有了想象、联想的规定性,便与晨曦初上旭日冉冉升起的美丽景色相联系,随着乐曲主题的连续转调,学生的情感体验遂围绕黎明的晨光展开。再如在欣赏中国传统乐曲《十面埋伏》时,欣赏者会把自己的联想范围与历史上的垓下决战相联系,与古代战争的激烈状况相连。标题音乐中的文字、标题,提示、规范了欣赏者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想象、联想的范围,使欣赏者的想象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接近。
       在标题音乐文字、标题指向性、想象联想规定性中,欣赏者在审美活动中是积极的、活跃的,审美情感体验与作品内容处于相互交流之中。音乐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明晰,而想象的依据正是作品文字、标题做指向的内容。
       由于音乐表现的对象与印象构成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有限,决定了人们会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结果的联想。即便是抽取能与音乐音响具有联觉关系的感性特征来表现,那音乐的表现也是模糊的。从一种音响中到底领悟到哪个具体对象是不确定的,也就必然导致音乐理解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多解性。当然,造成这种情况不止这些方面,欣赏者个体的审美经验、知识背景的不同等等因素,都会导致音乐理解中的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但音乐的联觉规律是人们共有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存在于不同年龄、种族、文化的群体中。正因为如此,也使人们对同一音乐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相同的审美体验和认同感。标题音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引领人们的认知感受和情感体验。欣赏标题音乐时,能够以标题及文学内容、画面体现等相关内容上得到一种提示,使自由驰骋的想象力有一定的轨道,音乐的标题对听众理解音乐有时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欣赏理解音乐的指南。标题音乐的美是丰厚的,音乐与现实生活、其他艺术形式密切联系使其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作曲家根据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或预先拟定的文字情节进行创作,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认识、或自己的音乐观念,非音乐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创作样式结构,促进了音乐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发展、变革,开阔了作品内容的表现空间,提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标题音乐作品情绪丰富,音乐形象生动、可感,已成为广大听众所接受所喜爱的音乐表现形式。
       责任编辑:曹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