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历史研究]山东省古今县名命名方式初探(摘要)
作者:秦 超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山东省;县名;人文;自然;命名方式
       [摘要]县级政区地方在行政区划中是最稳定的,这也使县名命名方式有其自身的形成特点和命名规律。对县名命名方式的考察有助于政区演变的研究。因此,通过一定的分类原则,对山东省古今县名进行归类分析,全面考察山东省古今县名的命名方式,主要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方面两大方面,再分项归类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分析,初步总结出普遍性与稳定性两方面规律。
       [中图分类号]K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2-0161-04
       地名命名方式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内容,对地名命名方式进行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得名的由来,更能从中显示出地名命名规律和政区演变的影响。而确认分析县名的命名方式是基于县级政区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县级政府是直接‘牧民’的基层组织,其劝课农桑和收租征赋的施政范围是不宜朝令夕改,频繁变动的,否则将会影响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1](P111)因此县名的命名方式有相对稳定的载体和沿革,对其考察分析可以总结出其演变的规律。本文即是对山东省古今县名的命名方式进行探讨。
       山东省以泰沂山脉为脊,东以胶莱山地探入渤海、黄海间,西是广袤的黄河冲积平原,经济文化发达,名胜古迹众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山东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对山东地区的地方行政建置进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很有意义。本文统计古代山东出现的县名,将以现在的区划为准,即县治在山东省境内的县级政区,不包括存在时间过短的县名。山东古今县名约有四百多个,按与自然条件有关和与人文方面有关两大类,具体分项如下:
       一、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命名
       山东省位于黄河下游,东临大海,山川众多。古代,西部平原地区湖泊遍布,河网密集。而东部泰沂山脉、胶莱山地则孕育出许多溪流渊薮。所以,在山东省425个古今县名中,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县很多,达121个县名。
       (一)因水为名 山东古今县名中,以水为名的有14个。今县有五县。泗水县,以泗水得名。沂水县,以沂水得名。沂源县,因沂河发源地而名。商河县,“北有商河以名之”[2](P493)。惠民县,因古惠民沟在县东南二十里[3](P79),故名。
       旧县中,因水为名的有9县。示、邦、掖,分别因境内有示水、扶水、掖水得名。博昌,“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2](P275)。胶水、潍水,因胶水、潍水得名。淄川,以源于原山北麓的淄水为名[4](P319)。清平,“县在清河之北”[3](P60)。潍,以潍水流经得名。
       (二)因在河流侧畔而得名 县名命名中,经常于水名加阴阳、南北诸字样,以更具体地表示县的方位。在山东省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县有19个。今县有7个县市。济阳县,以在济水之北而名。阳信县,因处信水(古笃马河)之北而名[3](P81)。临邑县,以临近浥水为名[3](P47)。I临沭县,城临沭河,故以为名。临清市,以临清河得名。沂河县,以县在沂河之南得名。即墨市,城临古墨水[2](P308),故名。
       旧县中,以此命名的有12县。般阳,县在般水之阳,因名[5](P1371)。昌阳,因县在昌水之阳[2](P308)。胶阳,在胶河之北得名。观阳,县在观水之阳得名。[6](P1205)。济阴,以县在古济水之南得名。漯阴,以在漯水之南得名。临沂,以在沂河侧畔得名。临济,以近济水而名。临濮,以县近濮水得名。胶东、胶西,分别以在胶河东西为名。济北,以在古济水之北得名。
       (三)以湖泊泉薮为名 山东以湖泊为名的有6县。今县有巨野、微山、东平三县。巨野县,县境同大野泽,[3](P95)故名。微山县,县以微山湖为名。东平县,以东平湖为名。旧县中,有巨定、雷泽和菏泽三县。巨定,以巨淀得名[7](P46)。雷泽,以古雷泽为名[2](P296)。菏泽,以古菏泽为名[4](P1575)。
       (四)与大海有关的命名 山东省东临渤海、黄海,与大海息息相关。古今县名中有滨州、渤海、海西和海阳四县与大海有关。其中,海阳为今县,海阳市,以县在黄海之北得名[4](P631)。旧县中,滨州,盖以其在渤海之滨[3](P83),故名。海西,以县在黄海西岸得名。渤海,以县临渤海,故名。
       (五)以山为名 山东省以山为名的古今县有30个。今县有9个县市。茌平县,“盖正当茌山平处”[8](P317),故名。苍山县,因境内苍山得名。高唐县,因高唐山在州东北[3](P62)。梁山县,因境内梁山得名。乳山市,境内有大乳山[4](P1054),故名。荣成市,得名于荣山、成山[4](P1022)。文登市,取县界文登山为名[2](P312)五莲县,名出境内五莲山。章丘市,因县有章丘山而名[2](P278)。
       旧县中,以山为名者达21个。茌、房山、梁父,分别以茌山、房山、梁父山为名。长山,以境内有长白山也[2](P310)。逢山,取县西逢山为名[2](P274)。福山,以境内福山为名。横,因山以受氏[8](P358)。崂山,以崂山得名。牟山,以牟山得名。箕国,盖因山以为名[8](P357)。牟平,以在牟山平处得名[2](P312)。山茌,以茌山为名。亭山,县东南有亭山,[3](P278)故名。峄,以峄山为名。蒙山,以境内蒙山得名。昆嵛,以县处昆嵛山中而得名。珠山,以境内珠山得名。藏马,以境内藏马山得名[9](P107)。凫山,以境内凫山得名。兰山,以境内兰山得名。博山,以县东南博山得名[3](P70)。
       (六)以在山侧为名古今县名中以在山侧为名的县有6个。今县为莱阳、临朐、蒙阴、宁阳四县市。莱阳市,以在莱山之南得名。临朐县,东有朐山,因以为名[2](P274)。蒙阴县,县在蒙山之北,故名。宁阳县,县在宁山之阳[3](P51),故名。旧县有嵫阳、历城二县。嵫阳县,以城西嵫山
       为名[3](P50)。历城县,为历下城简称,南对历山,城在山下,得名[5](P1312)。
       (七)因特殊的自然地理为名 山东省地形、气候多变,在县名中也有体现,因特殊的自然地理命名的有9个。今县有长岛、龙口、平原、栖霞和长清等五县市。长岛县,因主岛狭长得名[4](P645)。龙口市,以地处地脉之首得名。平原县,因地处平原故名。栖霞市,得名于“旭日将升,每有霞光盘旋”[3](P72)。长清县,县临清河,又有长城矩防,故名[10]。旧县有般县、枋县、日照、莱芜等4县。般,河流交错如盘,得名。朸,以河水分流及此为名。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4](P1068)得名。莱芜,以莱人流播及此,其地荒芜得名[4](P1119)。
       (八)因地方名胜特产为名 山东省以此命名的县名有四个。今县有广饶县、垦利县、金乡县。广饶县,因“海滨广斥,饶有鱼盐”[4](P496)得名。垦利县,因垦区土肥物丰,开垦有利,故名[4](P466)。金乡县,盖因穿山得金,故日金乡[2](P265)。旧县有(巾弦)县。(巾弦),布也11(P674)。以当地特产的布名为县名。
       (九)以方位区别为名 以方位区别命名是县的命名方式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山东省古今县名中以此命名的县有29个之多。今县中,有6县市。东阿县,赵国有西阿,东在齐地的称东阿。高密市,县有密水,高密者,在密水上流,对下密而为言耳3(P78)。胶南市,因系原胶县南部,故名。莱西市,因析莱阳之西半部置县,故名。汶上县,地处汶河下游,因古人取地名喜上恶下4(P874),故名。莒南县,由莒县的南部划出成县,故名。
       旧县有23县以此命名。东安平,“战国齐赵各有一安平,《汉志》中齐国的安平已称东安平。”12(P127)东平陵,以右扶风有平陵,故此加东也5(P1312)。东武阳、南武阳,东郡有东武阳县,泰山郡武阳县称南武阳县。东平陆,原为齐之平陆邑,西河郡有平陆县,故此加东。东平阳,以河东有平阳县,故此加东5(P1367)。南平阳,山阳郡亦有一平阳县,在东平阳之南。东朝阳,以南阳郡有朝阳,故此加东也5(P1366)。西平昌,以北海郡有平昌县,故此加西5(P1392)。东曲城、西曲城,曲城县分东西二县,分称东曲城县、西曲城县。东无棣、西无棣,元分无棣县为东无棣县和西无棣县。下密,县在密水下游,故日下密。防东,以地在防之东而名之。齐东,以地在齐郡之东也。平南、平西、丘南、昌南、栖东、即东、掖南,皆为抗日战争期间析置。
       二、与人文方面有关的命名
       (一)以古国为名 先秦时,山东先后出现或分封数十个诸侯国。后代许多县即以古国名为县名。今县有7县市。肥城市,古肥城国也。莒县,东夷古国莒国名。郯城市,郯为春秋古国,孔子曾向郯子问礼。滕州市,古滕子国地。邹城市,邹为西周封国,为鲁之附庸。曹县,曹为西周古国。邹平县,古为邹侯国地,为舜后姚姓封国,齐景公在此筑邹之途,路出山谷,邹关之东始就平地,故日邹平4(P1409)。
       旧县以此命名有14个。郜城,今成武县东南,为西周小国。鬲,鬲为夏时有鬲氏。黄,故为黄子之国。须昌,故须句国。阳都,阳为西周小国,今临沂境内。黎,黎为商周古国。聊城,本春秋时聊摄国地。鲁,鲁故都,以鲁国名名县。牟,春秋古国。任城,古任国。宿城,古宿国。郯,同郯城市。为古郯国地。滕,为古滕国。缯,夏商周古国缯国地。诸,商周古国。章,西周古国,今东平县东。邹、驺,东汉由邹县改,邹与驺古音义通,为姬姓邹国。稗,古向国地。成阳,成为商周古国,今宁阳县境内。薛,薛侯国也。
       (二)以古都邑为名 山东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已非常发达,方国林立,都邑密布。县制出现后,即大量采用古都邑名称。今县中有7个县市。昌邑市,春秋时为齐都昌邑。费县,春秋时为鲁国大夫季友的私邑——鄪邑。冠县,晋国冠氏邑。鄄城县,春秋战国为鄄邑,属卫国。平阴县,春秋为齐国首邑。武城县,为赵地,为御齐,屯兵修城,名日武城,后设县,袭用武城邑名。郓城县,春秋时鲁邑。
       旧县有35县以此命名。临淄,齐国都城。曲阜,鲁国都城。祓国,“春秋定公三年,仲孙何忌及邾子盟于祓”8(P356)。卞,为鲁国卞邑。博,战国齐博邑。乘氏,春秋时曹国有乘丘邑。重丘,齐有重丘邑。楚丘,为宋楚丘邑。都昌,春秋时为齐都昌邑。范,春秋有范邑。方与,战国为宋有方与邑。刚,今宁阳县北,战国为齐刚邑。湖陵,鲁有胡陵邑。葭密,战国魏有葭密邑。计斤,莒初都计斤。剧,齐有剧邑。琅琊,为齐东南要邑,越曾都此。廪丘,齐有廪丘邑,今鄄城东北。灵,为战国齐灵丘邑。卢,战国齐卢邑。启阳,为春秋鄅国都启阳。桑丘,战国齐桑丘邑。桃乡,春秋鄣国桃邑。堂邑,春秋楚地,今冠县东。无盐,古宿国邑。邵乡,春秋齐国邑。兰陵,战国楚国邑,荀子曾在兰陵为官。襄贲,战国楚秦襄贲邑。赢,齐邑。育 ,为莱夷育 邑。中都,孔子曾为鲁中都宰。薄,薄通亳,为鲁毫邑。平阳,春秋时鲁平阳邑。益,战国齐益邑,今寿光南。谷城,春秋时齐邑。
       (三)以部落旧地、古地名命名 山东省曾存在许多夷狄部落。原有部落不复存在后,名称还留存下来,有的成为后来的县名。今县中无棣县就是以这种方式命名的。无棣县,为西周时古地名,齐境东至大海,北至无棣。旧县中16县以此命名。
       淳于,为杞人国都淳于地,又淳于既为部落名。狄,为狄人居地。蛇丘,鲁之蛇渊囿[5](P1412)。东缗,为夏有缗氏地。蕃,商代蕃人地,今滕州市境内。於陵,战国齐地,今淄博市境内。斟,夏斟灌氏地。合乡,孔子《论语》中“互乡”地,“合乡即古之互乡”[5](P1422)。丘,即古斥丘地也,其地斥卤,故名。台乡、台,皆为齐国台地。瑕丘,为鲁负瑕地。营陵,为齐缘陵地。瑗,春秋哀公十年,“赵鞅帅师伐齐,取犁、辕”[8](P341),瑗即辕地。祝阿,本齐之祝柯地。汶阳,故号汶阳之田。
       (四)以历史故事、名人传说得名 山东省以历史故事、名人传说得名的县,有21个。今县有8县。成武县,“汉高祖过鲁,驻县文亭。以武功告成,改楚丘日成武。”[3](P95)寿光市,《高士传》齐宣王猎于杜山,闾丘先生长老十三人相与劳王,曰:“愿得寿于王。”王曰:“死生有命,非寡人也。”闾
       丘曰:“非也,选良吏,平法度,臣得寿矣。”[3](P67)汉置寿光县,又有平寿县,皆取于此。平度市,见寿光条“平法度”,义盖取此。蓬莱市,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2](P312)。沾化县,取汉龚遂为渤海太守,海滨之民,复沾圣化,县取此以立名也。[3](P83)定陶县,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日定陶[4](P1672)。桓台县,以新城中有齐桓公戏马台遗址得名桓台。鱼台县,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故名。
       旧县有13县以此命名。朝城,齐桓公会诸侯朝周处也,故名[3](P99)。千乘,齐桓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因以为名[3](P274)。全节,贞观十七年,齐州都督齐王祐据州叛,士人李君求等据县不从,因改日全节[5](P1312)。高苑,齐桓公置苑于此,故名。馆陶,本春秋时晋地冠氏邑,陶丘在县西北七里,赵时置馆于其侧,因以名县[2](P499)。离狐,东晋移治,以原县多狐,迁以避之,故名。蒲台,北有蒲台,传为秦始皇祭祀处,因以为名。平寿县,见寿光市条。武定州,明置散州,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自将平之,改日武定3(P87)。仙源,大中祥符元年,以轩辕黄帝降于延恩殿,为曲阜之地有寿丘,因名[3](P51)。奉符,以“降天书”而改元大中祥符,并置奉符县。厌次,相传秦始皇东游,厌气于此,因置厌次县[5](P1396)。恩,宋庆历八年,文彦博平王则之乱,表请改贝州为恩州,是也[3](P62)。
       (五)以古城、镇、郡、州、乡、亭、店等命名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有的地方原为名城大邑,但或因交通路线变迁,或因战乱衰落,则县名以原古城、郡、州为名;有的地方,原为边远小乡、亭、镇、店,但后来繁荣起来,即以原名名之。今县中,以此命名的有8县市。阳谷县,取故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2](P259)。禹城县,以县西有“禹息古城”[5](P1375)而名。诸城市,因鲁国诸邑城遗址在其境内为名。莘县,因县北古莘亭而名。齐河县,本禹城之齐河镇[5](P1374)。胶州市,清置散州,以古胶州得名。庆云县,无棣旧有庆云乡,因以名县[5](P1361)。青州市,原为二级政区青州名。
       旧县中以此命名有8县。龚丘,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青平,改青平镇为青平县。将陵,取安德界故城为名。招安,升招安镇为招安县[3](P84)。堂邑,因县西堂邑故城为名。清丰,大历七年,于清风店置。北海,原为北海郡治。海丰,因境内有海丰乡,县境北又临盐山县海丰(盐)场,取名“海丰”。
       (六)用以表示祥瑞或祈福的命名历代封建王朝希望长治久安的愿望,在县名中也有大量显示。今县中有东明、嘉祥、乐陵、招远等4县。东明县,王莽改东昏为东明,以嫌“昏”字故。嘉祥县,鲁君西狩获麟,因麟为祥兽,故以祥瑞之义取名嘉祥。乐陵市,大阜曰陵,乐,取四民足用,国乃安乐之义也[3](P82)。招远市,招远者,招携怀远之义也[3](P73)。
       旧县13县以此命名。安德,秦改河为德水,安定德水义。崇武,武则天为神化武周朝而取。武圣,义同崇武县。辅唐,辅卫唐朝义。济宁,安定济水义。乐安,太公(姜尚)下略:四民足用,国乃安乐。凡齐郡邑曰安,曰乐者,多本于此[3](P67)。乐平,见乐安条。泰安,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于此[3](P88)。夷安,因此地为莱夷地,冀望安宁义。滋阳,明改嵫阳县,因成化间城中多火,欲以水厌之[3](P50)。宁海州,东海不扬波之义也。威海卫,取“威震东海”之义为名。安东卫,“安定东海”之义。
       (七)以古民族方言得名 山东地区为古东夷、淮夷地区。他们的民族语言残留在地名中也有体现。有不夜、不其、单父、亢父、句阳、冤句6个旧县。不夜,不其,“不”字为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13]。单父、亢父,“父”为鲁方言的语气词。句阳、冤句,“句”为古越族语言[14]
       (八)因避讳而改县名在历代封建王朝,帝王名讳例须避讳,孔子名讳亦须避讳。有时,皇族中名讳也在其内。这样的县名往往随着原来王朝的覆灭而消失。但有的却沿用下来。今县中有博兴一县。博兴县,后唐置,避李国昌讳,而由博昌县改。旧县有瑕县、龚县、寿张、开阳、须城等5县。瑕,北宋改瑕丘县。龚,北宋改龚丘县。避孔子名“丘”讳。寿张,本寿良县。东汉光武帝以叔父名良,改日寿张。开阳,本西汉启阳县。避景帝刘启讳改。须城,本须昌县,后唐讳昌,改为须城县[5](P1442)。
       (九)合两地名中字命名今县有昌乐、利津、夏津、高青四县。昌乐县,县在“都昌”、“乐望”之间,遂合以命名[3](P68)。利津县,以“永利镇”与大清河口“东津渡口”合并为利津[3](P83)。夏津县因境内有古迹曰“负夏”遗址和齐晋会盟要津,故名[4](P1343)。高青县,1948年由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为高青县。
       旧县有寿良、德平二县以此命名。寿良,本春秋之良地,又县有寿,聚合之日寿良也[3](P57)。德平,盖合郡县以名之也,本汉平昌县,北魏属安德郡[3](P48)。
       (十)以字的音形变异易名 山东省以此得名的县有11个,皆为旧县。为承县、城武、肥成、富成、高菀、高宛、柜县、湖陆、梁甫、临蕾、傅阳等县。承,本西汉示县。城武,本西汉成武县,明洪武初,铸印局误增土旁,遂沿之[3](P95)。肥成,本肥城县。富成,本富城县。高菀和高宛中“菀”、“宛”与高苑县中“苑”古音义同。柜,本西汉挺县。湖陆,本汉湖陵县,王莽改。梁甫,本梁父县。临蕾,本临淄县。傅阳,本倡阳县。
       (十一)以原县名中一字为名今县有陵县、单县二县。陵县,以隋代将陵县得名。单县,以单父县得名。旧县有德州县一县,以汉安德县得名。
       (十二)以始置年号为县名乾封县,以唐高宗乾封元年置故。
       (十三)用以表示神祠、王陵所在地的县名今县已无此类命名。旧县有奉高、甘陵二县。奉高,“以奉泰山之祀”[2](P267)。甘陵,汉清河王陵地。
       (十四)以侨置命名 王仲荦先生的《北周地理志》中山
       东因侨置命名的县在南北朝时期很多,但多不长久。仅南朝宋时,在山东侨置的县曾延续过一段时间。时间较久的主要有顿丘、武强、南皮、卫国和长乐5县。皆为河北侨置而来。另外,三国魏景初三年,以辽东沓氏县吏民渡海来归,因侨置新沓县于此(今淄博境内)[5](P1371)。也算是侨置的一种形式。
       (十五)以封爵号命名 山东地区自古即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尤其是汉朝,曾在此广设侯国。山东出现了大批侯国,即以爵号名之,侯国也是县一级的政区。这些侯国都被记载在《史记》王子侯年表之中,多数存在时间很短,而且以原县名命名的居多。因此统计非常困难,约计有13个,包括柴、魏其、发干、富平、皋虞、柁、平望、将陵、临原、龙頟、羽、壮武、朱虚等侯国。他们大多未长久存在,多在汉朝中后期即除国。另有昌国县,战国乐毅被封为昌国君,后即以此为县名。
       三、山东省古今县命名方式的综合分析
       以上对山东省古今县名命名方式的简要考证是很初步的。但通过对已知命名方式的县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一定规律的。
       (一)县的命名方式的普遍性 以上论述了山东省古今县名的命名方式,共有两大类13项。每项县名的多寡极为悬殊,其间显示出各项命名方式普遍性的程度。
       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命名所涉及是县名有9项,121个。其中最多的以山命名的县,有30个。其次是以方位区别命名的县,有29个。
       第二大类与人文有关的命名涉及县有14项,187个。其中最多的是以古都邑命名的县,有42个。两相比较,与人文有关的命名方式比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命名方式更为普遍。反映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自古即很高。
       (二)县名的稳定性县制产生于春秋中晚期,但直到战国中后期才确立。在全国推行则是秦统一以后的事了。山东省设县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的县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而考察山东古今县名可以看到:一是山东省县名稳定性很强,超过一半的县名使用时间在500年以上。二是与人文方面有关的命名县名在山东省更具有稳定性。无论在哪个时间段,与人文方面有关的县名数量都大大超过或稍少于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县名。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山东省自古即政治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幅员的伸缩变化[A].周振鹤自选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岳浚,法敏.(雍正)山东通志[M].
       [4]山东地名志[M].
       [5](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6](清)惠栋.后汉书补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7]史念海.论地名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A].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二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8](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9]中国近现代政区沿革表[M].
       [10](清)舒化民等.(道光)长清县志[M].
       [11][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济南:齐鲁书社,1994.
       [12]华林甫.中国地名学史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邹逸麟.谭其骧论地名学[J].地名知识,1982(2).
       [14]唐善纯.古越语地名考释[J].地名知识,1991(3).
       [收稿日期]2006—12—23  [作者简介]秦超(1979—),男,山东画报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