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社会]用“劳动社会”替代“市场社会”
作者:毛禹权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主要受拉美社会民主党影响的美洲区域工人组织在2005年4月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提出用“劳动社会”替代“市场社会”的主张,并阐明了与劳动社会相对应的具体的政治、经济等政策。现将这些主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劳动社会的历史文化
       渊源和主要内容在历史上对劳动的研究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倾向。一种从生产角度出发,认为劳动者只是劳动力或“人力资本”。另一种从人道主义出发把劳动置于社会的中心,把它看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实现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社会实践。这些研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深入。在19世纪和20世纪兴起的生产和社会经济模式中,通过工会行动,建立了如劳工部等政治机制以及劳工法、最低工资制等法律法规,开拓了劳动研究的视野,创建了文明,记载了社会集体的实践。从工业社会以来,“劳动世界”随着福特制企业的出现而诞生,工资劳动者和企业间的劳动社会关系构建了劳动社会的基本内容。
       劳动社会的内容凸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福利国家中,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许多国家也纷纷采用,特别是通过国家的干预,促进了保卫工资劳动者劳动的社会标准的制订和有组织的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这一积极的政治进程虽然在各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但都是有组织的强大的政治社会运动斗争的结果。在一些国家,根据工业化进口替代模式的发展纲领,创造了成千上万个稳定就业岗位,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保护工资劳动者的劳动制度、推进福利国家和普及基本教育的政策和措施,走上了建设现代民主国家的发展道路。遗憾的是这一进程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许多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而开始停顿,国家转变成了为大资本服务的实体。
       二、劳动社会、政治民主
       和社会权利国家民主政治是劳动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政治民主,但在许多国家里,由于一部分有钱有势的政治头目的反民主的上层操作,以及政治机制与劳动世界和人民社会需要的脱节,政治民主受到削弱。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公民社会实行全面民主,这是将政治代议制和参与制统一的最进步的国家治理形式。当然还需要完善代议制和参与制的政治制度,使政府活动透明化,尊重人权和确保工会、雇主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形式。
       通过社会权利国家行使民主是自由进行工会活动和履行保护工人的劳工法规的条件。
       劳动社会建设的中心是把社会权利置于国家的中心地位,作为社会斗争和民主产物的社会权利国家领导和组织社会变革。争取社会权利国家的斗争是一场正在开展的斗争,这要求毫不妥协地反对腐败、抽逃资金、逃避责任和逍遥法外以及其他一切把私人和个人利益置于法律之上的行为,仅仅靠检察机关和惩罚是不够的,必须推动和加强尊重人权的文化活动。这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加强教育,充分利用巨大的通讯媒体,动员民主机构特别是律师、司法和审计机关和公民的参与。要把相关的维护权利的机制都有效地运作起来,首先是国家、雇主和工人的三方机制,促进社会对话和公民广泛参与政府活动。在劳工领域,要特别重视调解、仲裁和纠纷的解决。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机制对权利的维护,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和谅解,以解决被社会排斥或边缘化的人民大众的问题。
       三、建设劳动社会需要相应的
       一体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劳动社会的公共政策需要有一体化的发展观念,这是因为既要考虑到社会变革和改造的进程,又要寻求社会正义的经济模式。这些公共政策的中心是使经济和社会互为条件,以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尽可能实现他们的愿望。这就要制定有利于社会公正的经济政策,又要制定对生产起积极作用的社会政策,使劳动者融入劳动市场和消费市场。劳动者和被历史排斥者收入的逐步提高,将扩大生产体系的规模,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也将更多地利用生产性的投资。
       公共政策的中心目标是就业。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全球就业纲领就是要扩大就业。这就是要求各国的劳动部门和其他社会领域,在国内或国际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兑换、税收)上采取积极就业政策,从公共政策整体上制定就业目标。这样,就业不会作为某些政策的派生物,而是处于一切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中心。就业不是一个多余的目标,而是一个优先于其他指标的目标。就业政策不应是一个与经济政策无关的局部政策,而应该统筹各项政策。
       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又多又好的就业目标,这就是要“充分就业”和“体面就业”,一方面,一切有劳动能力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应当得到工作,另一方面,这一工作应该是安全的和享有充分尊严的。
       在建设劳动社会的公共政策中,为应对当前妇女在社会结构、劳动和就业中的不利局面,应强调为妇女广开就业门路,强调男女权利和机遇均等。承认和尊重妇女在劳动和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整体发展的公共政策,在经济上
       要保持六个平衡要保持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要相应地关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各个国家由于相对自然资源优劣不同,这些部门在全部生产中的重要性也不同。例如:有些国家以农业和矿业为国民经济支柱,有些国家则是以旅游业等服务业为支柱。一般来说,工业的发展可从上述农业矿业的基础中获取附加值,它扩大了国内市场并相对显得更有活力。
       要保持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平衡,要懂得国外市场是获取外汇的关键,但不可避免地引起国内各行业的进口潮而削减生产,减少就业。
       要保持生产部门和金融业间的平衡。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凸显了本地区某些国家依赖短期资本流入保持宏观经济平衡的脆弱性,它导致了国内外债务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的通货紧缩政策。
       要保持经济中公共部分和私人部分之间的平衡。要把公共部分放在第一位,使之成为公共财产的提供者和对私营部分的调节者。
       要保持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平衡,不要再去争论国民经济结构中跨国公司的最低限额,而重点应放在要求跨国公司履行其进入前规定的条件上。
       保持大型和小型企业之间的平衡。要规定微型、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适当的比例。这一目标要结合所有制民主化进行,各类企业包括独立生产者在总的经济结构中都应有自己的地位。
       公共政策的中心任务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是为家庭和企业消费提供关键性的服务。例如卫生、基本教育、水、电、燃气交通、住宅等行业,都必须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在新自由主义推动的私有化风行一时后,现在世界的趋势又转向再次将国家塑造为服务事业调节者的角色。目前养老退休制度的私有化改革本身正在受到质疑。
       [毛禹权:全国总工会]
       (责任编辑刘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