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语言学研究]高校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
作者:陈保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从语用的角度探讨英语翻译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目的在于切实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学生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
       关键词:翻译教学;文化;语用因素;等值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8)04—0136—02
       收稿日期:2008—01—15
       作者简介:陈保荣(1954—),女,河南许昌人,河南中医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教学策略研究。
       翻译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靠文化的载体——语言来实现的。翻译艺术是使运用不同语言的人达到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而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就是提高运用转换两种语言的能力和技巧,促进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事方面的交流。因此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得体是保证交际成功和顺畅的关键。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翻译。
       一、高校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审视目前高校的英语翻译教学,虽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重新认识和评估翻译教学所肩负的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重任,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学生的英语和母语基础较差、翻译能力欠缺;对翻译课程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单一;翻译教材质量不高,教材选用不尽合理等。但是,综合比较而言,文化差异才是目前我国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因此翻译教学亟待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因为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不同语言所携带的文化特征可能会出现重叠、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所以译者必须了解原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使译文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在翻译过程中,只考虑语言层面的对等,而不从文化意义上去理解英语,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文化障碍。只有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使译文不仅在语言意义上等值,而且也在文化意义上贴切、对等。
       如“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华夏民族的图腾形象有一个演化过程,最初是蛇、鸟、熊、虎等图腾形象,以后出现了半人半兽的形象,后来图腾进一步神话,形成综合性的图腾形象。如龙兼有蛇、兽、鱼等多种动物的形态,是以蛇为主的幻想动物,这反映了华夏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是能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在封建时代,龙作为皇帝的象征,汉民族也素以“龙的传人”自称。在汉语中“龙”总用于好的意思,例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因此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在英语中,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dragon”一词在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意义,就是人们对同一种东西的联想意义或在两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不尽相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译成“the four tigers of Asia”就比简单地译为“the four dragons of Asia”好得多,因为这其中就有文化差异的有效渗透造成的语言意义上的等值。
       二、翻译教学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早就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语用学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的运用,尽管语用学定义多种多样,可索振羽在其《语用学教程》中较为明确指出:“语用学是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是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而言之,语用指的就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不仅如此,语境对翻译和语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纽马克曾这样强调过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换言之,语境即语言的环境,它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孤立的一句话有可能使人费解,甚至产生歧义,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必须首先要对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及由语言与社会环境构成的情景上下文进行分析。如“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这句话的翻译,很多学生把它直译成“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语用模式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对老外而言,Chinglish的味道太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0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由此例可看出,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而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述与准确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的,仅理解语言的字面意义远远不够,还必须依据不同的语境推测出语言的言外之意,并按另一种文化的习惯恰当地表述。
       因此,可以说翻译是语言符号转换的一门综合的学问,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器,而语用则是确保这部翻译转换器正常工作的一个必备应用程序,缺失了这个程序学习的过程,翻译教学不再有任何的意义。
       三、翻译教学中文化语境和语用原则的突破点
       1.词汇的选择——指称意义与深层言内意义的差异。“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含文化教学”。美国社会学家C.R Tticker和W.E 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曾有这样的表述:“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
       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传统积淀,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反映到语言层面,表现为种种语言差异。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特有的信仰、习惯,特有的民族性格、心理、制度和价值目标等。这些因素在我们翻译的时候,或间接地作用于我们的潜意识,或直接地作用于我们对词汇的选择,总之会贯穿于我们整个的翻译过程中,反映在翻译作品中。例如不同的颜色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完全不同,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英语“a green hand”,“I was very green when I started working there”中的“green”均表示“没有经验”、“知识浅薄”等,而汉语中表达类似意思的,也有颜色词汇“黄毛丫头”、“黄花闺女”等。同样是颜色,green—eyed表示嫉妒,对应的中文词汇只能是“眼红”。因此,翻译教学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学。
       2.句子的表达——思维和视角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所携带的文化特征可能会出现重叠、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所以译者必须了解原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使译文达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在翻译过程中,只考虑语言层面的对等,而不从文化意义上去理解,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形成文化障碍。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人更注重逻辑思维,文章中常常收集一些令人信服的相关事实、数据及科研成果,用来支持论点。体现在具体语言表达中,多用无生命的名词做主语,被动语态多,句子组织结构严密,层次有序,句法功能一目了然。
       总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文化交流。文化是语言的土壤,任何语言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化。翻译教学就是要关注文化的异同,提高学生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语境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翻译教学就是训练学生善于把握语境范围和描述角度,养成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综合分析原语的语境,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在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时,灵活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责任编辑 乔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