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仍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是儒家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深入研究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将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儒家和谐思想;儒商;企业管理;企业
中图分类号:K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131—03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作用。尽管当今社会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儒家思想却并未因时代的久远魂飞湮灭,特别是儒家和谐思想在商品经济时代更焕发出惊人的魅力。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受到儒家和谐思想的影响,儒家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浮出水面,东方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日益受到世界经济学家的关注。研究儒家和谐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
1.选拔“德才兼备”的企业优秀领导
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的《大同篇》中讲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此处孔子讲要达到理想、和谐完美的理想社会——“大同社会”,必须把那些有德有才的人选拔为领导。孔子认为社会要和谐发展,关键在领导。中国人习惯讲“群雁高飞头雁领”、“树倒猢狲散”;拿破仑常讲“一头狮子指挥下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只羊指挥下的一群狮子”正是这个道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企业家,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蒙牛乳业集团总裁牛根生、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等,这些优秀企业家的素质最终决定了其企业的成功。首先,领导者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信誉,也就足孔子所言的“贤”和“信”,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吸引职工,从而使员工对领导者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满怀希望,坚定不移地成为领导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告诫说:“人的品质和诚实本身,并不能成就什么事。一旦这方面有缺陷,则事事出毛病。因此,如果一个人在这方面有缺点,那就不是影响他工作能力和长处发挥的问题,而是根本不适合当管理者的问题。”其次,领导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卓越才干,也是孔子所言的“能”。领导者有无能力营造企业内部的和谐。儒家追求的和谐,是社会中各种人都要有他们各自合适的位置,社会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生活,从而保证每个个体都能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种思想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和谐,就是领导要量员工才而行、知员工力而用,不任人唯亲,营造企业内部的和谐,使每位职工都有自己的合适位子,从而积极地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2.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万事万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仁者人也、亲亲为人。”其所讲的“仁”就是指人,人和人要互相亲爱;另外“仁”也包含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11个方面的内容。而代表这11方面的中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民本”“人本”的思想,统治者必须高度重视,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否则,“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秦亡汉兴,隋亡唐兴,都有力证明了离开人民的拥护,要维护自己的统治,是小可能的。只有时时处处为民着想,急民所急,使民农食有余,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现代企业文化的优劣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应该继承发展儒家和谐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的最终发展也必定是为了人。这个“人”便包括了消费者、雇员和企业主,也就是讲企业的发展要为这三种人的利益考虑。这三种人的利益在日本的公司依次排序为:雇员第一、顾客第二、股东第三。我国企业现在大多信奉的是“顾客是上帝”、“消费者利益第一”。不管企业坚信的是雇员第一,还是消费者第一,都说明要追求企业的利益必须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核心,以消费者为本、以雇员为本。
企业管理者,凡事应先考虑“人”,考虑到一件事情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和影响,注重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即每一个中国人都非常自尊、自重,讲面子。“人活脸,树活皮”、“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中国人这种对人性的理解与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国企业,管理者要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关键是要真正尊重员工。如果上级领导非常器重某位员工,信任他,放手让他开展工作,该员工将会知恩图报,拼命工作,以不辜负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没有高薪,只要企业管理者真正关心、尊重员工,做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员工也会努力工作。
3.坚持“以义统利”的市场经营之道
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仍然是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的“和”由“禾”与“口”组成,说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才能“和”。孔子著名的论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君子只言义而不谈利。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人人言利,只是怎样取舍义与利?如果对方是君子,你就告诉他怎样做能取得义,以义统利;如果对方是小人,你就告诉他怎样做能取得利,想得到利必先取义。所以,君子并不是不要利,而是“见利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儒家讲的是以义统利的经营之道。《
大学》中说:“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者“生财”是用来发展“仁”的事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日“以财发身”,这其中体现的是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为赚钱而赚钱,甚至不惜作奸犯科,以身试法,及至亡身以获利,故日:“以身发财”。这是儒家一贯反对的。儒商是“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的崇高责任感。
企业追求利润是其天职,有利才能生存、发展,但企业又是社会中的组织,不可能离开社会、他人而独立生存,因此,企业追求的利润必须是在和谐的环境中,在“以义统利”的基础上获得的。儒家思想认为,追求富贵与追求道义并不是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关键是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抉择取舍。“儒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的企业主代表名词,今天,这个名词仍然在沿用,许多企业主仍然希望别人称他是“儒商”。所谓“儒商”,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就是儒商追求和谐之道,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重视其他社会组织和消费者的利益。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经常不可避免地面临
“鱼与熊掌”的抉择,作为有发展眼光的企业管理者,不会“竭泽而渔”,而是为了企业的未来“以义统利”,以取得企业长远的大利。虽然现代社会不再用重义轻利的道德去约束以自利性和竞争性为基本特质的纯粹市场经济行为,但是,市场经济主体也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因为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只有在关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才能争取自身利益。市场中经济体必须首先“利他”,以“利他”的方式实现“利己”,达到“利他”和“利己”的和谐统一。让他人先得利,最终自己将得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强调了企业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在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上发展企业。
4.遵循“诚信立商”的市场经济规则
儒家主张的和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做人的根本在于“信”。信,是人际交往的法则,做人的根本,人与人之间最初级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上的,“信”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在《
论语》中,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答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要在这三者之中去掉一个,那么先去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再问,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个,应去哪个呢?回答:“去食。”孔子接着说了句名言:“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言说明“诚信”是治国之道的根本。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首先,良好的企业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客观上要求实行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等价交换,而这种交换又必须以双方诚实守信为基础。这就要求各个市场主体必须遵守“诚信立商”为重要内容的市场规则,如信守合同、平等竞争、货真价实等。其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减少融资成本和增加贷款信誉。因为可靠的诚信信誉可以使融资者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从而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组织自己的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再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加快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减少企业负担。如果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都能做到“诚信立商”,及时还清欠款,就不会形成三角债,进而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复次,良好的诚信信誉可以节省经营者和企业经营成本,企业遵守诚信,才能带来企业的兴旺发达。明清时著名的晋商、徽商正是以守信重信赢得了顾客,使得生意兴隆,财达三江。徽商信守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不欺,因而在生意场上左右得利,处处受益。徽商吴仁之大灾之年不为“斗米千钱”所动、平价售粮的举动,吴南坡“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的宣言,胡庆余堂悬挂的由“红顶商人”胡雪岩亲笔题写的“戒欺”匾额,无不彰显了徽商诚信的品格和着眼长远的良苦用心。
在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制鞋业一度失信现象十分严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国内市场,引发了全国性的信用危机。后来,温州制鞋业加大诚信建设,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学会”了生存之道,保证产品的质量,逐渐恢复了社会信誉,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长远的战略资源。
5.确立“和谐生财”的经济伦理观念
《子夏传》曰:“利,和也。”《周易·乾·文言传》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义者,正义、合理、适宜之谓也。商业或企业的经营,在法律上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而“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奠定了儒家“和气生财”的经济伦理观念。经营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
和气生财的第一层次,企业商家为顾客提供和蔼可亲、细致周到的微笑式服务,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不做“一锤子”买卖。商品的质量可靠、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商家的经营合法、言语和气,是买卖双方达到相应之和的基本前提。谦和可以赢得人心,人心即市场。即便是生意不成,还有人情在。否则,言语失和,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因此,在指导思想上企业应以追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
和气生财的第二层次,同道之间要合衷共济,构建企业之间竞争合作的伙伴关系,为企业之间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取得双赢。目前,有些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比如家电市场的价格竞争拼得你死我活,结果是商家损失惨重,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倡导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合作,反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商场如战场”等过激口号。竞争中应“化敌为友”、“化对手为协作伙伴”,建立起广泛联系、彼此协作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市场,就是财富之源,就是儒家思想和气生财所揭示的共存性和开放性的道德价值所在。
和气生财的第三个层次,是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内环境;提升企业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避免员工过激或对抗行为的产生,减少人际摩擦和“组织内耗”,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和气生财的第四个层次,是善用资源,广交朋友。明末抗清义士金声说:“徽商一家得业,不独一家食焉而已,其大都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出于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徽商十分注意强化同乡情谊,善于利用官府乃至皇家的特权和资源,处理好同宗、异地商家以及与官府大家的关系,遇事“做退一步想”,因而其能够在封建官府乃至朝廷上左右逢源,上下通达,生意场上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 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