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闻传播研究]和谐传媒、传播理性与绿色传播生态
作者:詹绪武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构建和谐传媒,需要营造和谐的新闻传播生态。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和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做到对人的生存权利的维护与尊重,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建构有机结合,是和谐传播生态的基本前提,也是新闻传媒价值和尊严的体现。
       关键词:新闻传播;和谐传媒;传播理性;绿色传播生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076—05
       在技术、信息高速更新、扩散,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新闻传媒的价值运作依归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问题。当下一些新闻传媒追求绿色收视(阅读)率的实践,就体现了重塑人文价值的探索趋向。然而,收视(阅读)率是一种外在的指标体系,我们更需要的是以绿色传播生态为底蕴的,彰显新闻传媒价值和尊严的和谐传媒运作机制。绿色传播的底线是传媒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不要污染人的精神和心灵;根本要求是成为社会良心的文化符码,社会良知的传播者,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呵护者,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境下,绿色传播生态建构必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旋律合拍,以正义为首要价值,维护和尊重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推动对人与人关系的理性建构,促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和协调。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为新闻传媒的功能和价值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来了深刻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网络新技术的挤压中,新闻传媒面临着“生存或是死亡”的恐慌和焦虑。在市场化趋向的传媒生产机制多方面满足和迎合受众需求,为我国新闻传媒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集体无意识的媒介功能扭曲,对受众即公众的一维化理解,对受众的情绪化的、浅层次的接受心理和接受需求的一维化认知,导致新闻传播生态恶化和产品劣质化的问题突出,极端的煽情主义、庸俗化倾向盛行,逃避崇高、去神化的说辞流布,人性的冷漠、社会意识的狂乱、对社会责任的漠视问题突出,一些新闻传媒被公众称为社会垃圾和心灵垃圾的储藏所。比如,有些新闻传媒的报道跌入极端庸俗化泥沼,甚至以恶俗化的“星、性、腥”作为经营的秘诀。也有一些新闻传媒打着“满足受众需求”、“增强新闻竞争力”的幌子,追求所谓的“趣味性”、“可读性”,公然扭曲事实真相,热衷于编造、兜售什么“名人隐私”、“伟人秘闻”或者诸如“拳头加枕头”之类的新闻,以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毒化了社会的文明风气。有些新闻传媒报道偏执,丧失了新闻传播有益于社会和人类的基本品性。甚至基于“眼球经济”、轰动主义、提升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新闻炒作之风甚嚣尘上,所谓“解构”性的非理性行为、非理性报道对社会正常生活的传播污染问题,成为公众诟病和忧心的社会现象。从对“杨丽娟疯狂追星”的狂热炒作、“茶水发炎”的报道误区到对重庆“最牛钉子户”的单面新闻信息轰炸,都显示出一些新闻传媒运作的不和谐。新闻报道对少数人的非理性行为的诱导、怂恿、放大和推波助澜,不但戕害了他们正常的生活,而且对社会群体价值观产生误导;对个别人的非正常话语极端聚焦,而多数人在报道中失语,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公正平衡;把应该依法进行的社会调控行为,变为情绪化喧嚣,把对草根群体的关怀,简化为少数人不正常情绪的扩张性症候;逞一时之快,剑走偏锋,脱离了完整和正常的社会语境,把正常的舆论监督变为耸人视听的竞技。
       有些新闻传媒虚假新闻泛滥并出现一些新的病症。把新闻策划扭曲为策划新闻,把社会正常镜像扭转角度,变为其策划的新闻框架中的变形物,制造媒体想要的“事实”;一些传媒缺乏正常的理性思考,不屑于深入采访,偏听偏信,见风就是雨,把报道面锁定在一些极端异常、充塞着大量个人偏见的反社会视角,杜撰和放大一些离奇的情节,事实成为被打扮的“小姑娘”,社会有机运动变为媒体无机的想象拼组,成为“关公战秦琼”之类的事实组合或非理性的话语拼盘。此外,还有一些新闻报道和传播脱离和远离人民需求的弊端还很严重,用一些公式化、概念化、僵化的话语,搞所谓的舆论造势,形成“半边理,半张脸”的报道模式。
       与此相关的有些新闻传媒的运作,就出现一些怪现状,从前两年的《鄂东晚报》主编利用收集“黑名单”为手段的新闻勒索,山西繁峙矿难中的采访记者集体有偿不闻,到“兰成长事件”所显现出来的“野记者”借舆论监督之名,通过报道或不报道为金钱交换条件的赤裸裸的报道权交易行为,都反映了一些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理性和尊严极度脆弱。
       新闻传媒报道生态的污染,有一些是转型期制度转型和机制转换脱节的原因所致,有些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一些传媒的责任迷失、心态浮躁的表现。但是根本的问题是新闻报道的理性和人文关怀的缺失。矫正这些缺失,建构绿色的新闻传播生态体系是当务之急。
       二
       和谐传媒首先需要理性的传媒运作。马斯洛认为,只有人们的理性交往,人们的行为才可以得到升华。新闻传媒是大众的公共工具,其运作及其产品是以大众的基本素养和基本需求为前提的。但是,正如人们吸收食物的营养,主要依靠他们的消化能力,不意味着给他们提供污染的食物就是合法的一样,新闻传媒必须向公众提供绿色的精神营养,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的理性交往提供健全的信息生态环境。
       所谓理性,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对于感性认知的一种判断和推理活动,二是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在后现代语境中,人们认为理性是靠不住的,而且理性的极度泛滥和扩张,导致了社会的僵化、停滞和把人们束缚在官僚程序毫无特色的牢笼之中。但是人们高度认同立足于日常生活,肯定感性世界生活的新理性。哈贝马斯明确地坚持理性化是未竟的事业,应该运用交往理性来化解一些导致社会生活走向分裂的非理性因素。
       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知识扩散的重要枢纽。不仅如此,信息和知识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是人的社会化的主要源泉,这是因为,信息和知识可以构建人的信念和认知的框架,促成建构人的思维路径,信息和知识具有繁殖知识、信念和观念的功能.其底色是以人的价值、人的安全和幸福、人的理性的增值。正因为如此,我国的新闻传统始终把新闻媒体作为民主和科学启蒙的支柱,西方的新闻传媒也始终把新闻传媒与自由、民主、平等、人道和人的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中国这个从绵延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脱胎的国家,我们的先人用它们的智慧积累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又存在很多缺陷和弊端,最突出的是“愚民”文化走向,人的贵贱之分和人为的精神圈隔。总体上讲社会理性的缺失是首要问题。“思想的历史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的改造而改造。”构建和谐社会,最需要注入和加强的就是科学和理性,其立足点之一是社会的良性发展进程中理性的精神交往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
       
       杰斐逊说过:“如果我们认为人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启蒙,缺乏健全的控制力来实施他们的控制权,我们的对策是……启发他们的判断力。”极端重要的是人的精神进化和提升,人类精神交往的组织形态、构架和运作过程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提升和丰富。在尊重和张扬人的主体性,在民主和法治的良性运作的框架之下,以新闻传媒为主体的现代文化运作系统,可以说就是“人民的教科书”。它们在多方面满足人民信息需求和文化需求的同时,应该对社会的理性生长和人文精神的张扬具有推动性的意义。
       作为新闻传媒,其运作者和接受者,都是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人都有两面性,一是生物性的人,二是社会性的人。如果完全从人的生物性出发,社会的进步就是虚无的、毫无意义和价值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理性的报道和运作,提升人的社会性层次是新闻传媒的内在责任。
       建构理性的新闻报道生态必须防止极端的庸俗主义污染。应该说,新闻传媒的传播方式有其特点,它们不会同文学和社会科学一样追求对社会本质的追问和探求,向公众传递信息是其根本的功能。新闻的时新性也不可能有充分的条件去做非常深入的思考,担当起其他学科应该担负的责任。而且,从一定程度上看,新闻报道更具有对社会中反常性东西的吸附力。在商业化竞争中,新闻传媒更愿意对这些更能吸引受众好奇心的报道感兴趣,这也是新闻传媒对社会守望功能的一部分,不可以随便指责。
       但是,新闻传媒生存的主要依据还是社会责任,信息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离开了这一基点,新闻传媒就会丧失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对人的生物性无限放大和扩张,遮蔽社会的基本理性和进步法则的行为,是新闻报道的堕落和极端反动,也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伤害和反动,只会加剧社会的麻木、呆滞和分裂。仅就媒介的暴力而言,就会对社会增加不和谐因素。西方新闻传播学者认为,大量的媒介暴力,无异于向受众宣告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存在,这加剧了人们对于暴力本身的麻木感和宽容度,削弱了公众的辨别能力和对社会的批评精神,暴力娱乐在让人们获得心理快感的同时,却扭曲了社会的本来面目。大量事实证明,媒介暴力还是引发新的社会暴力的潜在因素。
       维护新闻报道的理性必须走出片面报道泥沼。社会理性的核心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否则,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来看待和报道的世界则是片面和扭曲的。
       首先,要清除唯心主义新闻报道八股。一些报道以“讲政治”为由,不顾客观实际,一味与上面“对口径”,这实质上仍然是颠倒了事实与“政治性”的关系,貌似“讲政治”,实际正是违背了政治性原则,这也丧失了社会的基本理性,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只会与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南辕北辙。也有一些新闻传媒的报道,以远离社会游走在社会边缘,以及去政治化为圭臬,刻意寻找民众和社会中的一些负面故事作为恣意表达的由头,似乎是以民众的代言人自居,而对时代的转型实质和社会的总体趋势缺乏同情性的体察和整体的、理性的观照;以“救世主”的居高临下的悲天悯人的态势,建构“伪公众话语”,消解了公众的真正的话语内核,在“痛快淋漓”中抽离了理性,消解了对社会的基本责任。
       其次,要克服形而上学新闻报道痼疾。新闻报道的失语和炒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表现。在传媒运作中,新闻报道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平衡的规律必须信守。任何一方的失语,总是与对另一方的过度炒作相联系的。如对重庆“最牛钉子户”的报道,人们提出疑问,报道的钉子户一方的声音是值得体察的,但是,一边倒的新闻报道生态,先入为主的报道框架则值得警惕。这样对该事件的报道生态只是一个戏剧化、故事化的主人公说话和表演场景,法律的声音、与钉子户相邻众多户主的声音、重庆公众的声音、政府的声音都相对缺失。新闻不是文学故事,不是可以就某一种理念就可以建构一个叙事框架的。也不是一场戏剧、一个主人公就可以典型化地涵盖整体的社会情境。而且,应该从法律渠道上予以解决的问题,首先要依法行事,依法报道是新闻理性的根本点,“媒介审判”也是一种危险倾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民生,关注和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利益,但是,绝不意味着非要把政府与公众推向对立面,而是在监督和引导之间、在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符合新闻规律的平衡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传播需要善于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上寻找结合点,也需要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否则,新闻传媒的报道,要么满是黑色、灰色的社会新闻,见不到社会的暖色和主流,要么是充斥领导活动和大大小小的会议,充斥假、大、空的政绩介绍。这只会歪曲社会的本来面目,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和理解的屏障,也容易导致人们社会判断力的混乱和迷茫。在具体报道行为中,也不能仅凭感性冲动,或随风倒,形成报道的极端浮躁和浅薄,或者一时是集体失语,一会是众声喧哗,追求一种不负责任的煽情效果。这些报道最容易形成社会信息的“空洞效应”和“峰谷效应”,引发社会的恐慌和矛盾,形成情绪化的舆论氛围。
       三
       和谐传媒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报道生态。新闻报道的根本点是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文精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人文精神还有很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由社会建构和定义的,是社会性的人,脱离了社会的语境,人是被抽空了内涵的抽象物。对于健全的人类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制度来讲,对个人的尊严的信仰和对社会责任的信仰是不应该分离,也是不可分离的,人本主义不是以人为手段的,而是以人为目的。对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的尊重和维护,是人类和谐的根本,人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德性权利。公民的政治参与应该理解为既是权利的实行,又是德性的践履。从另一面来讲,社会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和根本目的是人,是人在不断提升自身生存质量的过程中追求人类幸福与和谐的过程。现代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对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推动作用更具有解释力。社会资本有两种形式,结构型社会资本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前者指社会组织结构,后者指观念价值。两者是互相联结和互动的,作为处在社会转型关节点上的中国,社会结构的良性转换,始终是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的提升相伴始终,人的价值提升、人的素质提升和以人的幸福为目的的社会观念的扩张和深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
       作为现代社会建构的基本要素的新闻传媒,处在社会结构资本和社会认知型社会资本的交叉点上,是覆盖面最广的人文精神传播装置,对社会的最直接贡献就是以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张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呵护和坚守,对人们的利益诉求、表达、协商渠道
       的疏通来扩散和传播现代人文精神。
       首先,强烈的人文关怀是和谐新闻报道生态的支柱。新闻传媒需要平等对待公众,形成与公众平等协商对话的关系,特别要精心维护对底层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大爱”。这既要克服对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妖魔化、戏说化的弊端,反对高人一等地对民众的疾苦和忧患麻木不仁的偏向或作为煽情造势报道原料的恶习,又要克服那种浮在表面的、对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报道的悲情化和情绪化倾向,在为弱势群体鼓与呼的过程中,要依靠事实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侧重于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靠发明和编造煽情的言语和语词就可以万事大吉。更要切实代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重视对对弱势群体的精神帮扶,一方面要真实地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诉求,建立有效的发泄渠道,建立精神减压阀,特别是在新闻报道中,拓宽他们与强势群体对话和谈判的能量凝聚渠道,协助他们强化与强势群体对话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精神状况的关注,也要真切而体贴地反映他们的精神困惑和思想矛盾,引导他们理性地对待自身问题和社会问题,在报道中对他们以朋友般的情感,关心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内心,真正起到抚慰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素质的作用。而不是作为一个施舍者的道德优越和话语优越来包办和遮蔽他们的生活真实。
       其次,对公众有序、活跃的政治参与的维护和报道,是新闻报道健康生态的基本条件。这需要高度体察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价值,对“多数人的暴政”要有所警惕,特别要防止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刻板地对人群进行成分性的划线,建立人群的隔离区,对一些缺乏人道主义、缺乏发展意识的“仇富”情结,要予以疏导,而不足过度地渲染。在这一基础上,新闻报道要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基本价值的高度认同,特别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和践行,以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气派的核心价值观来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互动的人文氛围。具体来讲,就是要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针对现代社会分层多元化现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推动进步的、向上的、人性化的社会文化的扩展。
       这就既要尊重和维护人们的正当、合法的利益,构建人道主义的、人们互相友善和友爱的精神生长空间,又要通过信息的、意见的公开交流和互通,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以民主和法治为支柱的、尊重人们的知情和表达自由的公共空间。既要做好“民生新闻”,又要做好“民享新闻”、“民治新闻”,而不是压抑社会的正当需求,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阶段性问题和前进中的困难,简单地归咎为某一些具体的人群和地域;克服单向性的思维路径,接通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理解和互信的桥梁。既要尊重和传播人们与时俱增的个性化表达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也要集中民智,理顺民情,珍视民意,构建和谐的舆论场;既要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诉求,使多元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又要处理好区际、代际、各个群体之间的顺畅的精神交往和文化互补关系,构建和而不同,各得其所的共融的、宽松的精神交往机制和信息流动机制。
       四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情境中,和谐传媒体现为和谐的“媒介现实”建构。在绿色新闻传播生态建构中,需要有社会的理性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人文智慧。要进一步把“受众为本”报道理念升华到“受众为本”和“公众为本”有机结合的层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报道运作机制,把尊重人、关怀人,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发挥提供一切条件作为新闻报道运作的核心。建构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信任和价值认同的渠道,有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精神交往渠道。
       首先,提供能够理性认知的、真实的社会地形图,负责任地建构“媒介现实”。媒介传播的镜像,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认识社会的先导,按照中度媒介效果理论,媒介建构的社会图景是人们思考和关照现实的切入点。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是新闻传媒构建媒介现实的根本起点,但是,公众的知情权应建立在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地显示完整的社会图景上,公众的知情权是赋予每一个人的,而不是一部分人的话语体系,不能把多元现实简单地化约为一元。绝对不能为讨好有钱和有闲阶级,而忘记了弱势群体在挣扎。也不能忽略了法治社会和发展中的中国需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让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一份好的报纸应该是内容均衡的报纸,在报道中坚持对人的终极关注和关怀。媒介仅仅报道事实是不够的,必须报道事实的全部真相,同时,媒体负责任的表现意味着,被重复和强调的形象应该是这些群体的典型的形象。被报道的现实应该是与社会现实相对称,更是对应于中国具体国情的现实。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应该从这个实际出发来进行新闻报道。也就是说,在报道中应该处理好“是”和“应当”的关系,不能把报道中应当是什么、实际是什么的状况混为一谈。
       其次,建构展现公众的生存智慧与和谐智慧的媒介话语体系和报道框架。在社会网络中,人们的交往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社会的结构才能稳定和平衡。新闻传媒的责任是完整呈现具有高度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类生存与交往网络中的信息,同时,对人们的生存智慧要热情地展现。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智慧向着美好与和谐掘进,是生活的主流。新闻传媒的报道应该体现生活的主流,更应该具体地关注现实人生价值、人的情感健康和人的生活质量。把真实的人性美、公民之间互相关爱精神的弘扬作为报道的重点。新闻报道传播人们妥善处理和消解社会问题的智慧,呈现人们自我奋斗克服困难和问题的行为与精神,发掘和弘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真、善、美的事物和人性光辉,是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表现。
       再次,有所作为地传播和谐文化。张扬着理性和人文性的和谐文化,是新闻传播生态和谐的基础和泉源。作为文化的引擎,新闻传媒的价值指向对社会文化具有渗透和引动效应。在文化多元化的条件下,各阶层的人们的思想取向和对传媒的接收取向有着很大差异。但是,也要注意,在张扬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主性的张扬,特别要关注人们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他们文化观念接收的基本社会结构、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其领域,他们的观念和关注点有着很多重合的地方。不能因为对社会碎片化、异质化趋向的聚焦,而忽略了共同性的一面。一些非理性的、败德的文化是警醒人们追求德性生活的镜鉴,需要辩证、适度的呈现和揭露,目的是让人们对此有鉴别和警惕,而不能用自然主义的态度去刻意炒作和渲染。
       新闻传媒建设性地介入社会,是其基本职责。任何时候都不否认其娱乐公众、帮助受众宣泄情绪的功用。但是,绝不能把这些功能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位置,这只能是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庸俗化和形式主义。真正需要的是一种负责的、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支撑地位的文化,使公众从新闻报道中,领受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形成理性的社会“认知模板”。在揭露社会的弊端和问题的同时,要结合中国的国情,着眼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呼吁社会的关注,消减社会的信息不对称,而不是制造精神恐慌。
       绿色传播是一种报道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报道的运作实态,新闻报道最重要的观念就是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和谐的新闻报道生态不是对人的理性生存状态的污染,更不是对一种理性生活的假设,特别要防止以观念代替现实的浮躁和简单化倾向。报道和谐社会的建构,也要注意客观、准确、适度,如果给人以太多的“幸福承诺”,而这种承诺又不能兑现,就会诱发幻想和迷信,更会形成心理落差,引发对社会的失望和对抗。对于社会正义和公平,一方面作为一种价值系统,需要大力的张扬,另一方面,其现实的改善和建构,则是一个相对的、渐进的过程。“政治革命可以一夜之间爆发,技术革命也可能只要几年时间,而社会革命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新闻报道中,不能急于求成,跟风造势,把一般价值追求作为具体的现实行为,引发对和谐社会的不正确理解,这是营造绿色传播生态所必须注意的。
       (责任编辑 郑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