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移情话语策略的顺应理论分析
作者:张巨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移情是产生于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情结或情绪,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或“跨越自我去理解、感知他人”的过程。语言交际中,交际行为人选择移情作为一种策略,以达到交际意图,满足交际需要。在顺应理论的框架下,移情策略的本质是其在话语构建中的语言选择,而其运行的机制就是与语境构成要素的顺应关系。作为选择和顺应的结果,移情策略成为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话语构建;移情策略;顺应
中图分类号:H3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7)04—0047—04
从广义上讲,策略是指在特定的行为、活动中人们为实现某一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的方法或手段。策略应用的主旨是有计划地、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具有明确的效益指向,其选择和当事人的行为意向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移情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行为和现象,在人际活语交流中具体体现为语言形式的特定选择,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语川的角度看,移情的语言选择具有典型的策略性。木文拟依据顺应理论对移情这一心理现象在话语构建中作为策略的使用进行一定的语用学探讨。
一、移情的性质
“移情”,从概念上讲,系指转移情感,即将人们内心世界的情绪、感受移入或移到他人或他物,或对其产生爱恋,或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移情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无形,人们可以感受它的存在,但是不能触及它的形状,
移情产生于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本质上的心理学属性,其客体存在的根源是产生移情情结或情绪的个人心理。学术界对移情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探讨始于美学,进而成为心理学、语言学、修辞学、跨文化交际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张俊、苗兴伟,2004)。现今,移情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日益丰硕。然而,颇为遗憾的是,移情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至今仍难以明确界定(黄招琴,2005)。
本文认为,虽然诸多领域对移情给予了关注,但是移情作为一种抽象物态的存在,其本质是心理的。作为个体而言,它体现为人们内心世界彼此问的情感或情绪的转移表现。可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它表现为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接纳、理解和作用的品质和能力。移情的品质和能力应该共为一体。可是,“过去,我们只把移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来看待,即我们通常所指的‘感人之所感’的状态。自从情绪智力理论把移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加以研究后,人们就不再把移情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来看待了,而是进一步把这种情绪变化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能力——一种替代性情绪和情感反应的能力”(张华,2005)。目前,移情这一情绪变化的过程在人类情绪智力理论的建构中已不再单单被看做是一种心理的品质,它的本质乃是反映这一心理品质的,人们内心世界相互碰撞、作用的能力。如果把人的心理能力放在人的整个智力体系中去考虑,有理由认为,移情的能力所体现的不外乎是人的智能。
何自然(1991)从语用学的角度将移情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布朗(Brown,2002)则认为,移情指的是“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想”或“跨越自身知他人之所知”。在此过程中,移情的双方充当着情感传递的两个极端。两端为情所动,彼此和睦相处、团结做事。正因为如此,移情被认为是促成社会中个人和睦共处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相互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行为做事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故此,在人类的语言交际中,移情的介入和传播在所难免。正因为如此,为实现有效的交际,人们需要将自身情感投射至交际的对方,去理解其情感和认知状态,并在言语的实际运用中,选择和构建准确、得体的语言形式,采取有效的语言策略。
作为一种抽象的客体存在,移情产生、形成并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所折射的是移情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就人类的语言交际而言,移情已普遍被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来构建话语的使用,以高效地实现交际目的。在这一点上,移情具有了语用属性,作为一种语言使用中的语用现象,它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因而,为了实现交际的和谐与成功,我们就应该重视语用移情(何自然、冉永平,2002)。
二、移情策略在话语构建中的选择
语言交际中,话语构建的核心是交际行为人在其所掌控的诸多语言选项中选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或策略,来传递信息或施为做事。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对语言使用的根本描述(Verschueren,2000)。维索尔伦认为,人们使用语言就是对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应该说,形式和策略系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又不能截然分开。以移情为例,从语言的构成要素来看,移情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是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该形式的音、词、句法等合为一体。然而,就其语用层面而论,移情无异于一种特有的策略,服务于交际行为人的交际意图。因此,有理由认为,移情在语言交际中的实质是其作为策略本身的形式选择。
在顺应理论的概念中,选择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和根本。选择的实现归因于语言自身所具有的三种属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由于这三种属性的存在和作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形式或策略选择成为可能。交际活动中,移情策略的选择就与语言的这三种属性分离不开。
首先,语言的变异性提供诸多可应用于移情策略的语言可能,这些可能使得交际行为人有条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语言取舍,从而有效达到交际目的。其次,依据语言的商讨性,移情策略的具体选择过程体现为交际行为人之间的互动、协商,从而使交际行为人在话语构建中可以根据特定的交际意向,灵活地做出移情策略的选择,完成交际任务。再次,语言的顺应性要求交际行为人根据交际参与者(说话人、听话人和在场或不在场的第三者)所共有的语境相关因素做出顺应反应,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或策略,来参与交际活动。以维索尔伦的观点看,上述三个属性共存于语言这一客体之中,不能分割,彼此间没有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之分。所谓顺应的理论框架定位,仅仅是一种概念工具,去阐释复杂的语用现象。维索尔伦强调指出,撇开变异性和商讨性,语言的顺应性将难免沦为无本之木。
故此,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看,语言使用的本质就是做出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具有了选择这一本质特征,语言形式和策略的运用机制也就无异于它们与相关语境因素所发生的顺应关系和过程。通过顺应的实现,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发挥并实施其在语言交际事件中的意义功能。移情,作为交际策略的选择,必然受到语境中诸因素的制约,与这些因素发生顺应关系,从而实现其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意图和功能。因此,移情的策略选择具有典型的语用意义,其理据表现为下面两个方面:
(一)行为理据
奥斯汀(Austin)是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倡导者之
一(Chapman,2000)。在前人的基础上,他着力推崇“言有所为”这一语言运用的哲学思想,建立了“语言能做事”的理论体系。在他及其后人的努力下,言语行为理论得到框定,且影响日益深远。奥斯汀语言哲学的主旨是语言行为论,即把语言使用和语言能做事划上了等号。他的理论发展历经对语句的陈述及施为的区分和言语行为的明确阐释两个阶段。奥斯汀认为(2002),语言使用中“说出某事”,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言,就是“做出某事”。换句话说,语言使用中任何一个特定的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在交际过程中实施某个交际行为人意欲实施的言语行为,表达以言行事之力,获得以言成事之效,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依据顺应理论,移情策略是交际行为人在具体语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特定语言选择,充当必要的交际手段。然而,在言语行为的框架下,作为一种语用现象,移情策略选择的真正意义是其在语言交际中的行事功能,它能够按照交际行为人的交际意图做事,满足他的交际需要。行为做事成为这一策略选择的根本目的之一。
(二)意图理据
交际行为具有意向性属性,而意向性从理论的角度被界定为“心理状态和事件指向、关于或隶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事态的属性”(Seade,1983)。塞尔是心智哲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对意向性的解读采取自然主义的观点,认为意向性状态、过程和事件与人类的消化、成长等生理状态、过程和事件并无二致,完全是人类自身的生物生长(成长)的结果。在语言交际中,意向性始终与语言表达的意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作为人类心智作用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具体体现和表达,意向性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心理特征。意向性作为客观的抽象存在,是人类心理世界所衍生的一种内心活动,是人们与客观世界中的人或物搭建各种关系的连接,是人类心智对相关的人或物进行表征的结果。意向性的本质是心理的,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心智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而形成的某种内心倾向。
第二,社会特征。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共生于一体,彼此不能对立、脱离。人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属性,他的心理植根于外部的社会环境,正所谓心理乃为社会之心理(Vygotsky,1978:Vers-chueren,2000)。作为人类内心世界之于外部世界所产生的心理倾向,意向性无疑具备人类所具有的心理和社会两种特征。表面看,意向性属语言特征中的一种,但归根到底,它是人类的心理作用于外部世界而衍生的一种内在倾向。鉴于此,意向性具有人这一根本属性,语言毕竟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工具。
移情策略的选择是交际行为人在话语构建中对语言形式的具体应用,是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实施的交际活动。因此,作为一种策略,移情的表达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明确的意向性特征,其运用完全是为了实施和实现交际行为人的交际意图。就这一点来说,移情策略在交际过程中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意向理据,与交际行为人交际意图的实现有着紧密的关联。
三、移情策略和语境的顺应关系
在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框架中,顺应性指的是使人们得以在各种变异可能中,经过商讨做出语言选择,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语言属性(2000)。顺应性却是维索尔伦整个理论建构的核心参照点,对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建构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顺应理论离不开顺应性和顺应两个概念。从界定的角度看,顺应性和顺应虽然彼此有关联,但所表达的却是两种客体存在,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顺应性表述的是语言的特有属性,它的存在本质上是静止的。相比之下,顺应体现的是语言使用中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与交际事件中语境的各种构成因素发生关系。对于语言使用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而言,顺应自身涉及三个因素:即交际行为人、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以及语境的构成成分。交际行为人是整个顺应过程的实施者,他是交际活动中顺应行为的主体。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是顺应的受体,为交际行为人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顺应的语言载体。语境的构成成分则是整个交际活动中顺应发生的对象,对交际行为人在语言使用中的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和制约。从这一论述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事实:交际行为人在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在语言的多种可能中做出正确而恰当的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
作为顺应对象的语境构成因素对于语言的具体使用至关重要。因此,交际行为人说话做事要因时、因地、因景、因物,根据其意图实现交际目的。维索尔伦指出,交际语境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与语言使用息息相关的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会世界。这三个世界分别构成语境的三个要素。
移情策略是交际行为人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做出的语言选择,目的在于实现其在交际事件中意欲达到的意图,满足其交际需要。作为一种语用现象,移情策略的选择发生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必然受到语境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此,动态地看,移情策略作为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语言选择是同构成语境的各个方面发生顺应关系的结果。具体顺应的过程如下:
(一)与物理世界语境的顺应
物理世界语境指的是与交际过程中语言选择有关的情景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等,这种语境构成也称为交际场合(刘焕辉,1986)。交际场合影响并制约语言交际中所做出的语言形式或策略的选择,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语言交际总是在一定场合进行的,都要受到一定场合的影响。刘焕辉指出,就表达的一方来说,言语形式的采用,不管其结构的繁简、语气的缓急、语意的曲直,都得根据特定场合的表达需要来决定取舍,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语言使用需要顾及交际场合,考虑语言使用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地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的选择,有效地表达交际意图。前文指出,移情策略是交际行为人在交际过程中做出的特定的语言选择,这一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在交际行为人之间交流情感,贴近两者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从交际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方面来考虑,移情策略的使用受到物理世界语境的制约,其最终选择无疑是交际行为人与该语境构成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参看下例:
(1)(B is a heavy smoker.One day,he comes to hisfriend,A,in his home for some personal reasons)
A:Hi,I was about to leave the moment you calledthis morning.
B:Yes?Li has been ill in hospital,and we are goingto see him on Friday.Will you?
A:of course.I"ll be there.
B:Nice room,eh.May I smoke here?
A:Please.
该例发生的地点是参与人A的家中。B是A的朋友,前来告知星期五安排去医院看望Li。A同意去。至此时,B有意抽烟,但考虑到是在A的家中,且A刚住新房不久。所以,B在构建话语的过程中,首先选择、采用移情策略,对其新房予以赞赏评价,进而提出吸烟的请求。这一策略在语言活动中的应用取得了理想的语用效果,使得B的交际意图得到实现。综观B所进行的移情策略的选择,在该交际活动中,物理世界语境,即交际行为发生的地点,起到了制约作用。B所采取的移情策略完全是其在这一语境因素的影响下做出的顺应选择。
(二)与心理世界语境的顺应
人类的心理在其所从事的各项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因此,每一个交际行为人的心理世界都可能构成影响、制约话语构建的语境因素。所谓“心相照,言相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毕竟,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心的沟通和交流。
人类的心理世界复杂、多变,且涉及广泛。它既与人的性格、情感、信念、愿望有关,也与人参与交际活动的动机和意图有关。以上诸方面都可对话语构建中的语言选择产生影响。对此,维索尔伦已有论述。从移情策略的选择角度,本文选取维索尔伦曾经列举的一个例句:
(2)Al.as afriend,I really think you should consid-er resigning.in your own best interest.
Al是Croc&Co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近来,因其做出的有关决定,受到其下属分公司Topcroc的强硬批评。在批评者当中,Mike一直与Al关系紧密,交往深厚。但是,考虑到公司的整体利益,Mike站到了Al的对立面。然而,与他人不同的是,Mike在与Al的对话中,态度缓和,争取以情动人,促使Al自行辞职。鉴于此,Mike在话语构建中,做出移情策略的选择。这一策略完全是Mike的心理写照,出于情感的考虑,是其在心理世界语境作用下的选择结果。应该说,该策略选择在交际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交际效果。
(三)与社会世界语境的顺应
社会世界语境是指交际事件中与交际行为人的社会属性、特征有关的因素,诸如身份、地位、权势、文化、关系远近、亲疏等。所有这些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都会对话语构建的具体选择构成影响,使得交际行为人在做出语言选择时充分予以考虑。众所周知,人自降生在世,就被打上社会的烙印,阶层、地位、贫富等差异渐渐凸现,也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不同。由于上述原因,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不可能摆脱社会世界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话语构建中的语言选择必定会充分考虑与交际行为人有关的社会属性和特征。移情策略在话语构建中的选择同样会受到社会世界语境的制约,并且与之发生顺应关系。请看下例(Vers-chueren,2000)
(3)(JV was in the opera house with his wife.Dur-ing the intermission.they began to talk in Dutch.At thatmoment,a woman,who was sitting next to him,talked tohim)
Woman:(gesticulating)Pause…pause.
(pointing at watch)How long?
JV:(slowly articulating)Ten minutes.
(holding both hands up,fingers stretched)Ten.
例(3)中,JV和妻子在剧院听歌剧。幕间休息时,他们用荷兰语聊天。此时,邻座的一位女士转过身来,用英语向他问了一个问题。这位女士说的英语句法简单,语速缓慢,借助手势,且非常不熟练。同样,Jv也借助于手势,缓慢、清晰地给予了回答。事后,双方得知彼此英语都很好,便立刻用英语流利、顺利地攀谈起来。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那位女士误以为JV的母语是荷兰语,所以,她在话语构建中采用移情策略,有意放慢语速,并选择简单的结构。反过来,JV也误以为那位女士的英语说得不好,也采取了同样的移情策略,来构建自己的话语表达。在该例中,交际双方所做出的移情策略选择都是考虑到对方可能身为外籍这一社会世界语境的构成因素,进而顺应于这一因素,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
语言交际离不开语境的制约,话语构建中的语言形式或策略选择是交际行为人根据特定的语境构成因素做出顺应的结果。作为一种抽象的客体存在,移情产生、形成并作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折射出移情主体的心理品质和能力。移情策略的正确选择和使用,有助于交际行为人在语境中得体、有效地表达语意,实施语用行为。
(责任编辑 乔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