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现场]诗歌与人的玫瑰之约
作者:林 雨

《诗歌月刊》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由佛山传媒集团和《诗歌与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首届“诗歌与人·诗歌节”于2007年6月15日至17日在佛山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一百多人聚集佛山共渡美好时光。外地来宾有李小雨、耿占春、姜涛、张桃洲、李少君、王明韵、姚风、夏可君等。本地来宾有郭玉山、温远辉、杨克、田瑛、伍方斐、申霞艳等。
       
       诗歌节花絮:爱诗就像爱人、玫瑰之约、生日朗颂会、族群
       15日,本届获奖诗人彭燕郊已在远人等陪同下来到广州。彭老在思维上还是那么的敏捷,对我所说起的诗歌话题反应迅速准确。在后来的获奖演说中,他说爱诗就像爱人,是毫无功利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满足。正是因为热爱,他和他的诗歌才总是保持着旺盛的生命之火。
       当晚的颁奖、朗颂晚会给了诗人们一个浪漫的意外,每个人在进场时都收到了含苞欲放的新鲜玫瑰,让人联想起诗人与诗歌的约会就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玫瑰之约”,也正如彭老说的,爱诗就像爱人。当晚恰逢海南诗人纪少飞生日,听说在温远辉的倡议下,另一场宵夜朗颂会在餐厅的一角上演。
       我们则跟随以姚风为主的“清谈族”跑到了街边的咖啡屋,在淡淡的灯光下慢慢地聊诗、聊人、聊我们所不了解的大使馆和驻馆大使的生活。
       至于帅哥谢有顺、陈陟云、王明韵们,马莉、布咏涛、穗穗等美女们去了那里,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一、诗歌与人·当代诗歌论坛
       耿占春谈到了关于现代性的体验的性质。他说:歌德的《浮士德》所反映的就是一个最早出现的现代性的人物,他去恋爱、去拥有权利等等,并不是为了占有权利和异性,而是去拥有经验,让人类全部的感受、全部的苦难都能够堆集在“我”的身上。这种通过快乐的方式受难会遭遇到伦理的问题,就像歌曲所唱的“……不要轻易尝试放纵的滋味,你可知道这样会让我心碎……”这种自我放纵对他人造成的痛苦,就是让我们反省的“他人的痛苦”的问题。
       广东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诗人杨克就“当下诗歌的境遇来看,是诗歌远离了读者还是读者远离了诗歌?当代诗歌存在问题吗?”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根本没有当代诗歌的问题,只有写作者的问题。
       而诗评家梦亦非的一番针对“中国诗歌的问题”的发言在现场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他提出了:诗人黑道化、诗人立场化、写作政治化、诗人立宪制、诗歌奖缺乏公信力、诗歌刊物的关系化、诗会的泛滥化、诗歌评论变成诗歌表扬、诗歌界缺少承受真话的力量等九个问题。
       谢有顺在总结中说:诗歌的存在意义之一就是保持经验和精神的丰富性。诗人就是为了通过诗歌表达对世界的个别的、微妙的感受。这个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记存不同的感受,保留诗歌的语言,其实诗歌不需要害怕经验、现实与政治,需要的是如何来认知、面对和处理。我们需要对语言的某种创造,找到自己进入经验、现实、政治的路径,这个路径其实就是可能性。宁可为可能性而死而不需要为一致性而生。现在的诗歌写作不缺小聪明、小智慧,缺的是空间格局、气象以及心灵的力量,这是诗人的问题。在座的很多发言其实都归向于诗人本身,没有力量的心灵很难写出有力量的诗来。人如果没有成熟,就没有力量去承担。“精神成人”这个人格力量的建成,才能避免被时代卷着走,避免所有人都在写个人写作,但用的是公共的“身体”这种状况。
       二、第二届诗歌与人·诗人奖颁奖典礼暨陈
        陟云诗歌朗颂晚会
       第二届“诗歌与人·诗人奖”授予诗人彭燕郊先生。87岁高龄的彭燕郊先生作为“七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写出了生命的真诚、自信和坚持。他近年创造性的逾千行长诗《生生:多位一体》,被誉为“构筑起20世纪汉语的精神史诗”。彭老在受奖词中说:“执着于诗,执着于对一切文学艺术的热爱,是绝对的热爱,我愿意为诗歌、为艺术牺牲一切。”他那焕发着生命激情的诗篇和言语感动了在座的诗人、评论家及佛山市民。《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和佛山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昭良先生一起为彭燕郊先生颁发了“诗歌与人·诗人奖”。
       由诗人黄礼孩于2004年创立的“诗歌与人·诗人奖”至今已颁发了两届,黄礼孩一直敬重那些在漫长岁月中坚持写作并越写越好的诗人,他作为独立编者,以一个人的评委方式,依据自己对世界、对艺术、对审美和生活的阅读经验所形成的美学品质,来评判获奖诗人及其作品。他的目光并不极限于省内、国内,而是以好诗无国界的信念做出了世界性的寻觅,首届诗人奖就在这样的信念下颁给了被公认为是葡萄牙当代最重要的抒情诗人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
       佛山诗人陈陟云诗歌朗诵会以朗颂、演奏、歌唱共融的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听觉、视角、心灵上的愉悦,佛山电台FM98.5的全程实时直播让佛山的夜空荡漾着诗意的涟漪,那翩翩的诗歌蝴蝶飞舞在湿润的空气中,触动着每一个玫瑰般的心怀。
       三、《1917—2007中国新诗漂流书》启漂
       仪式
       今年适逢中国新诗诞生九十周年,为纪念新诗伟大的诞生,《诗歌与人》以此为契机编选了一本1917年以来的诗歌选本。《诗歌与人:1917-2007中国新诗漂流书》由黄礼孩、余丛、世宾策划制作而成,并将通过邮寄的形式从2007年6月16日—2007年12月31日期间在民间漂流、传阅。漂流书将首寄给九叶派代表诗人郑敏等8人。并请收到漂流书者撰写阅读感言或寄语,再寄给国内的下一位朋友。在本年度12月底前收到漂流书者即为最后一位收邮者,一律邮寄回《诗歌与人》主编黄礼孩处。诗生活网站将同步对漂流书进行跟踪报道,每册漂流书以返回黄礼孩处为终止,并在适当时间内以《诗歌与人》漂流书专号的形式公开出版。启漂仪式于6月16日由诗人世宾、莱耳将漂流书交与邮局有关人员,从此开始了它具有历史意义的漂流历程。
       四、广东诗歌现象研讨会
       
       17日的研讨会由诗人、理论家世宾主持。《诗刊》副主编李小雨等就广东的诗歌现状及其所形成的诗歌氛围、涌现的各种流派、不同个体及其价值取向的存在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李小雨说:“广东诗人是最少思想禁锢的、又最具个性的创作队伍,他们具有年轻化、既写又评的特点。黄礼孩及一批有责任心、有热情的投入者,坚持了多年的承担道义的诗歌主义理想,面向现实和世俗生活,体现了宽广的人文精神。《诗歌与人》具有涵盖性,与中国实际结合。“70后”、“完整性写作”、“中间代”的划分对中国诗坛的命名有积极的作用,几年来影响甚大,还有女诗人专题、少数民族专题的推出,已形成了高品味的品牌。
       茂名学院副教授、诗评家向卫国在梳理广东诗歌概况的时候特别提出了广东诗歌的两个领军人物,第一是在现实世界为诗歌做出了持久贡献的黄礼孩,另一位是在虚拟世界营造真实诗歌的“诗生活网”站长莱耳。诗歌节期间,莱耳主编的《诗生活年选》展出了网络诗歌的另一片风景,这是诗生活网创办7年以来第一本年选。评为中国非主流网站百强之一的“一刀中文网”以其综合性及“在线作家”、“文化凹凸眼”、“露天吧”等特色栏目和论坛,以及高企的访问量赢得了赞誉。
       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诗人郭玉山说:我发自内心高兴,这么大规模的诗歌活动,是由民间操办的,我很乐于见到广东诗歌的这种生态,越来越不依附于文学体制,或者说文学机构,却又不与体制对立,而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补。它所表现出的精神独立,心灵自由,包容宽广,正是诗歌的希望所在。文学体制越来越衙门化,在某种方面,对诗歌是一种伤害。我对这种民间诗歌活动充满更大的热情,并抱有更大的希望,因为它充分地体现了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说:诗的问题说多了越来越不清晰,最后还是要回到写作本身,离开诗歌本身去谈诗歌距离会越来越远。他回忆起与黄礼孩等人在酒吧静静地谈“安德拉德”的时刻,回味当时那种阳光破门而入的喜悦。呼吁诗人们回到纸上、回到灯光下,安静地抒写自己的诗。并对广东诗场做了个十六字的概括:多元并存、和谐共生、各领风骚、共同发展。
       诗歌节同时推出了由黄礼孩主编的《异乡人:广东外省青年诗选》(花城出版社出版),这是黄礼孩策划《出生地:广东本土青年诗选》之后的又一个选本。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诗评家徐肖楠对《异乡人》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评论,并针对具体的诗人进行分析释解。他认为这些诗歌就是对这个时代生存困境的突破,因此一种诗歌的生存是一种利他主义的生存,但由此更重要的,是诗歌由此获得一种独立生存。没有独立生存意识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诗歌意识,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诗人,在这一点上,诗人比小说家更为卓尔不群。
       2007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