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归去来 大学生村官的政治涟漪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学生当村官,实际已在各地实行多年,却仍未摆脱其实验性质。今年上半年,中组部的“十万大学生村官”计划, 把这一各地分散的实验推上了中央战略的台面。大学生村官这一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举措,能够承担多种压力的聚焦、意义的放大吗?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集中投放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能否获得预期收益?
       无论如何,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
       从校门到农门的现实悖论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吸引大学生下乡的却是公务员身份
       李亚鹏的实验室设在北京市平谷区马坊镇二条街村委文化活动室一侧。今年北京市农委批了他们一个先期资金10多万元的草莓育苗项目,这段日子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出身的他,一直在补习生物学知识。一个人承担技术研发也有点忙不过来。但这已是令很多大学生村官羡慕的工作状态。而即便如此在李亚鹏的心底,也存在着续约期满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林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姚振文,是这个平谷区最北的偏远山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村官。村支部书记张永印告诉记者,姚振文的到来让村里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上了一大台阶。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鲜活的思想。
       姚振文是镇罗营镇旅游开发促销团队的一员,共8人,其中5名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镇委组织他们到全镇的7个民俗旅游村做专业调研。出来的《关于镇罗营镇旅游发展的建议思考》的调研报告,“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思维很活跃,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很强”,一些新思路让赵部长十分惊喜。
       团队模式直接的经济成果已开始呈现:奥运期间“镇域经济促进团”的果品营销团队参与了该镇大桃品牌的整个营销和宣传策划工作,现在其品牌价值已从之前的2元提升到6元每斤。赵部长认为团队的作用功不可没。 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总结这种模式的价值在于激发团队合力,让大学生村官变成了一种汇集的人才力量、发展策划团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但由于姚振文们大部分面临合同期满的出路问题,团队的前景也存在不确定性。
       政策优惠的现实落差
       推动大学毕业生进村的政策因素至关重要。
       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告诉记者,2005年平谷区率先在北京市各区中开始招聘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为此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包括年薪参照初级公务员标准确定为3万,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解决北京市户口等。区财政全额支持了聘用这批村官的经费,并提供“五险一金”。
       在村官待遇上,胡主任认为“平谷区的政策要比北京市的优厚,北京市推行的政策要比全国优厚”。如平谷区2005届村官当年签合同非北京生源的户口即可迁到北京,而2006届北京市招聘的则需经过2年考核,条件合格后方能解决户口。
       但户口和工资待遇仍然不是决定性的。大学生村官论坛上一个关于“加入大学生村官队伍目的”的调查中,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进入编制,加入公务员队伍”一项。
       镇罗营镇玻璃台村村官宋小娜是北京市第一批村官之一。她坦承:“想着3年工作以后,应该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正式编制。”但情况并不如她想像那样顺利,“一直被许诺会有一系列优惠政策,谁知合同到期后,真正的选择只有续签或者自主择业。”
       今年7月,2005届平谷区第一批公开选拔的32名村委会主任助理正式合同期满。目前,7名村助理考上了北京市公务员,2名进入事业单位,3名选择了自主择业,其余20名村官选择续签一年。
       宋小娜说:“选择续签是没办法,没有别的出路。”稍可安慰的是,她的月工资比之前提高了500元。
       
       扎根农村的身份疑难
       连续3年大批量的招聘让续聘村官感到“扑面而来的紧张气息”。2005届优秀村官杜鹏向区村官办人员询问北京市的新政策。
       区村官办透露,明年北京市将拿出100个公务员指标,面向大学生“村官”进行招聘。但这100个指标相比全市 8000名村官,只是杯水车薪。“竞争太激烈了,”杜鹏感叹。
       一个最明显的不利形势是,中央大的政策背景是乡镇机构编制5年内只减不增。
       “我们想留,可能因为政策留不住”,镇罗营镇委组织部部长赵顺河认为,在编制限制下,村官想留在乡镇、农村不太现实。如果他们最终离开农村进入企业、公司,3年的基层经验又付之东流,反而身居劣势。“现在要再出去找与自己当年专业相关的工作也很难,因为学的东西已经捡不起来了。”马昌营村村官贾玮如是说。
       若村官合同期满后想继续留在农村服务,却面临谁来发工资的问题。平谷区村官办表示,续签是一个过渡性政策,村官只能续签1年,不可能无限期续聘。而目前村官的工资两三倍于农村村干部工资,东高村镇西高村书记李福成坦言,虽然村里亟需专业知识人才,但如果没有上级财政支持,以村里的实力,他们确实也养不起大学生村官。
       在各种大学生村官论坛上,出路和前途是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不少人忧虑随着大学生村官数量递增,就业压力将在两三年后集中爆发。
       
       “走马灯”的吊诡
       前途不明朗影响到新村官的就业热情。2008届新助理陈国栋告诉记者,他的一个同学在几星期前已经选择离开,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拿到北京户口本来是陈国栋选择当村官的初衷,但他认为“现在看来,户口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他正在考虑将来是否应该回家乡广东寻找更多发展机会。
       “培养一个大学生村官的成本要比一个公务员高30%,”平谷区人事局村官办副主任胡连升表示,“村官是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投入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不计成本。”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带有某种初衷与手段的悖论:一方面农村需要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另一方面推动和吸引这些人才下乡的却是政府手中的公务员编制资源和薪金。一旦大学生们发现难以进入体制内,离开是必然的选择。
       如果任大学生村官“走马灯”来去,村官政策也就面临吊诡之局:一方面农村所得收益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大学生的知识能力退化,并酿成他们再次进入社会的难题。如此,是否应该以诸多的优惠政策推动大学生就任村官,成为一笔难以平衡的账目。
       政治涟漪
       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
       2008年中组部选派的大学生村官均已到村就职,与以往各地自行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交替,如同一连串投下的石子 ,在基层政治生活久显岑寂的水面上,溅起了一串串涟漪。
       
       融入的法门
       9月的一天,记者在垫湖村找到2007届村官封其兵时,他正和村民一起卸刚运来的碾米机器。满身尘土、皮肤黝黑的封其兵,尽褪大学生和村民的心理距离。
       已在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垫湖村工作生活了一年的封其兵在接受采访时不好意思地说:“我现在一口的垫湖话。”
       “他刚来时,皮鞋锃亮,衬衫笔挺,流汗都不习惯,感觉格格不入,现在和我们一样土。”垫湖村的村干部告诉记者。
       “在农村工作,要用大脑做事,用四肢说话。”上塘镇党委书记这句话,封其兵印象很深。“先要当村民,而不是当村干部。”
       用四肢得到村民认可后,大学生的脑袋开始发挥作用。2007年底,封其兵利用网络,帮助村民销售无公害大米、草鸡蛋,打开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并将“垫湖籼米”打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柜台。
       封其兵已经完全融入垫湖村,得到了村民信任,“康庄示范村的台账和帮扶款项,都在封其兵这里,他会电脑,账做得清楚。”垫湖村的党支部书记说。
       
       “像封其兵这样,比较务实,帮农民增收了,自然就接纳他。他本人也能找到奋斗的目标。”宿迁市组织部副部长何通告诉记者,“从校门到农门,跨度比较大,在适应的过程中,组织部门采取具体的引导措施,让村民觉得大学生对农村有帮助。”
       戈新化是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的领头雁。24岁的他作为2007年江苏省“1011工程”大学生村官之一,经村民民主选举,成为宿迁市杨楼村的书记、主任一肩挑领头人。
       戈新化在9月11日的博客中写道:“如何让基层干群承认我的合法身份、取得其信任是个问题。”
       记者在苏北地区采访发现,很多村民和村干部都希望大学生能带来些“看得见的实惠”,而对村里其他事务,村民对大学生的能力不是很信任。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近期对灌南县2007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的调研报告显示,一年下来,很多人至今不能单独处理村里的事情,“原来的村干部根本不让我们接近核心村务”。59.5%的大学生村官负责协助村干部处理村委会的日常事务,21.4%主要处理日常村务中的文档材料,还有14.3%的人没有特定的工作任务。
       桑学成认为,乡村原有干部主要为“道德权威型”,而在市场条件下,能人型更吃香,大学生村官想要介入村务,带领村民致富几为不二法门。
       
       “鲶鱼效应”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有个“鲶鱼效应”,激活农村相对封闭、思想保守的旧局面。”宿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何通认为 ,“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在农村的历练,能为宿迁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提供有竞争力的后备人才,把干部队伍激活。”
       为给大学生村官“搭梯子”、“腾位子”,宿迁市预留了多条通道。计划拿出部分公务员名额,定向面对大学生“村官”;市县乡的事业单位需要补充,向大学生村官倾斜;其次是补充到乡镇领导班子。泗阳县初步设想,将部分工作突出的大学生村官提拔上来,任乡镇长助理,同时不脱离村里的工作,着重培养。
       2008年初,戈新化等9名大学生村官,被特邀参加了宿迁市委全体(扩大)会议,这在以前“至少乡镇党委书记才有资格参加”。各县区的所有大会,一律扩大到所有村官。
       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国生曾公开表示,选拔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培养干部的“源头工程”.江苏省委组织部2008年除对以往的激励保障政策进行完善外,还规定对任职满3年的大学生,省里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专门定向招录,在县乡事业单位补充人员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报名参加大学生村官的人数逐年增多,今年江苏省选聘1600名大学生村官,报名人数在5倍以上。一些名牌学府毕业生和研究生也厕身其中。
       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石磊,“放弃了保送读研和中石化的工作机会”, 成为清华第一个报名应聘江苏村官的大学生,他认为这是个实现理想的机会。
       从源头开始,“村官实验”起着促使在校大学生积极靠拢政治的催化剂效用。 (丁仕松 )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落差
       海南省某地曾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
       “我的理想就是改造农村。按照最初刚到村的理想化说法,是打造第二个华西村。”2008年4月15日,江苏省宿迁市的大学生村官戈新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畅谈理想,坐在电视机前的傅军(化名)则泪流满面。
       戈新化到宿迁之前,傅军已在邻近宿迁的盐城市阜宁县做了8年的大学生村官,月薪600多元。2008年6月1 8日,在中组部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到达阜宁前夕,傅军黯然离去。
       阜宁县在1998年和1999年,曾选派64名大中专毕业生赴村任职,至今仍有20多人在农村滞留,过着无编制、无保障、月薪600-800元的生活;仅有3人通过公务员招考,大多选择自动退出。
       2008年以前,各地自行开展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活动中,因地方经济条件、政策和兑现效果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前途很不平衡,造成了新旧人才衔接和公平性问题,出现大量流失现象。眼下,时间、地域区别带来的政策不平衡的现象仍在继续。
       
       先行者的喟叹
       1998年,盐城市阜宁县开展“择优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锻炼”的工作,主要面向农林水院校。 当年的村官实验和现在类似,选派的目的除解决毕业生就业外,是“为乡村培养和储备后备干部”。
       在阜组字[1999]107号和阜人发[1999]48号文件上,对这两批“村官”的出路如此规划:“凡选派到农村和企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律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可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另外还规定,“对政治思想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可提拔到有关领导岗位任职;乡镇机关在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空岗缺额补员时,可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和程序优先录用”。
       “1999年,我们还是刚毕业的毛头小子,以为这是条实现理想的道路,到村的干部介绍信,除了没有编制委员会的印,其他都一样。”傅军告诉记者。
       1999年,县委组织部对98届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一次考核。此后直到2004年间,考核付之阙如。2004年 8月,任期将满,在留守的大学生村官们的一再要求下,县委组织部对当时在岗的44人进行了考核,分村、镇(区)两级进行。记者从一份情况汇总表上看到,村党组织建议重用30人,9个镇(区)党委建议提拔使用。
       目前这批村官中,大部分已自谋出路,仅剩20人实际在村工作,工资、待遇几乎停滞在10年前的水平,工资普遍为600到800每月,除农村医疗保险外,没有任何福利。
       “我们是大学生村官运动的先行者,看到现在这么好的政策,看看自己,只能后悔早生10年。我们心不甘,文件都规定好的,为什么不执行?”傅军说。
       待遇有别
       各地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差别甚大。
       安徽凤阳县虽地处中部欠发达地区,但对村官的扶持力度较大,2006年、2007年县里自行招录的大学生村官 ,比照县级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每月1200元,有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待遇比新参加工作的同级事业单位人员高一级。
       乡镇政府在财力上给予村官支持,大学生有大棚蔬菜等创业项目的,一亩地给予1500元补贴,一口井补贴4000元。府城镇镇长朱昌告诉记者:“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知识但是没资金,地方政府要为他们创造条件,我们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镇里投入了100多万。”
       记者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情况,北京待遇较高,每月在2000元到3000元之间,并为其缴纳各类社会保险;非北京生源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还可获北京户口。
       浙江,大学生“村官”专科生每月1000元,本科生每月1200元,五大保险每月近百元。
       江苏大学生村官享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待遇,直接转正定级。初定职称,工资高定一级。常州的一名大学生村官透露,他的全年收入在4万以上。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一名大学生村官告诉记者,他的工资是800元,基础工资600元、生活补助200元,最近才听说要涨到1200元,“生活比较困难”。组织部门重视程度一直很高,但在乡镇一级,许多政策不能落实。
       同一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招录的大学生村官,待遇可能大不一样,这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态。除了前文提及的盐城市大学生村官的境遇外,四川在2007年以前10年选聘到农村和基层社区任职的8000余名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而2007年度以后按照显著提高了的待遇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的比率则在90%以上。
       
       不一样的出路
       3年后,会怎样?这是大学生村官就任伊始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暑期,苏州科技学院团委就“大学生村官生存状况”的调查显示,面对有关今后发展方向的问题,4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希望在合同期满后能进入区(县)、乡(镇)公务员队伍,25%的人希望任职乡(镇)后备干部,20%的人希望在农村创业、共同发展农村经济,15%的人希望按照法定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
       江苏省最早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试验的,是徐州市丰县。1995年,丰县县委“为推动实施农村人才战略, 全面提升村级干部素质”,开始实施“雏鹰工程”。其时,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也是政治任务之一。当年8月,200多名毕业生应考,最终13人经录用下派,职务是村长助理。 丰县县委此后不断完善培养、跟踪和淘汰制度,成绩突出者优先使用;经过一年以上的考验,对不胜任工作者,退回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就业分配。目前,丰县下派的1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已有1人提拔为正科级领导,22人成为副科级干部,另26人解决了公务员编制。
       海南省定安县因缺乏后续的政策指引,将大学生村官集体转职为代课老师,也曾引发集体反弹。
       江苏省委党校教育长兼行政学院教育长桑学成教授认为,如何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中组部此次跨地域选聘大学生村官,固然有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但就大学生村官现象的整体来说,时间和地域的不平衡,始终是一个长期存在并需要注意解决的问题,否则必将影响村官实验的未来。(丁仕松)
       女大学生村官的一天
       晒得黑黑的容颜,干练而朴素的外表,日渐远离城市的口语,和偶尔带出来的一两丝“官气”——蔡新,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的一员。
       
       “苦干”村务
       每天早上,西大街村的村民们看着蔡新这么从村街道经过,到东头的村委会上班。自行车是区上为村助理统一配的,那辆车陪蔡新度过了整整两年的村官时光。
       蔡新把车停在村委会过道里。办公室里一片静谧。时间是早上8点。
       她的办公室紧挨着书记的。蔡新放下包,直奔书记办公室,擦桌子、拖地、收拾各种文件。 今天她惦记着快点完成书记叮嘱要写的发言稿,要在镇里的党支部书记研讨会上用的。材料在这两天已经写了大半,围绕着村里就业难、基本生活、出行难和看病难看病贵几大民生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补充一些数据,如报销医药费的数额。
       “这完全是我自己写的,因为现在对村里的实际情况都熟悉了,好写。”蔡新说这是村官的基本日常工作。
       9点多,书记任增明来了,对她的材料提出了修改意见。蔡新很快完成定稿,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镇委组织部。
       任书记在这些事务上挺信任蔡新,“在材料的理论包装、文字处理上,她一天能完成的事儿,我可能需要三天。”
       10点,妇联主任又找到蔡新,让她帮忙写篇妇联信息,以作为上报的一条月报信息报给计生办。刚完成这一项,她又想起前一天党员学习日的会议记录初稿,还要再录入到村支部工作册上。
       会议记录是村助理必做的重头工作之一。今年以来的西大街两委会议记录初稿,蔡新已经做了厚厚一大本。
       狭小的办公室里,排列着一些整齐的分类整理归档材料,材料上标注着“西大街会议记录”、“党员先进性教育”、 “市区镇下发文件”、“重大事项讨论”等12个大项。在历次市、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专题检查中,西大村的村务管理工作都受到上级好评。它代表着村助理最直接的工作成果。
       任增明评价大学生助理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了农村村务管理的水平:“过去农村是粗放管理,现在讲求基层组织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村官到来确实把这块儿补上了。”
       
       想干的与能干的
       蔡新还随时会碰到一些临时性的任务。
       村里进出车辆的数字,也是她每天要向镇里安保部门汇报的信息。蔡新认为“这项工作没多大意义”,但还是每天坚持。
       下午3点多,妇联主任又拿了一份关于西大街村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草拟文字,让她帮忙录入电脑。
       此外,每月党员学习日材料准备、制订学习计划、讲课电教手册,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养老保险等工作的登记宣传,甚至农业普查的入户访问、材料整理、报送批工作,也都落在了年轻的村助理身上。
       蔡新每个月都会陪同妇联主任给育龄妇女做孕检,或者慰问,经常有事需要走村串户。
       一开始,蔡新并未想到村官的真实工作状态会是这样。她想过可以帮助村民销售大桃;她也想过村里“40、50”人员就业困难,很多妇女在家带孩子,可以组织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干点手工活;她还想过给村民放幻灯片、组织放寒暑假的孩子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知识。
       “当时想得特别好,结果来了根据实际情况看多数实现不了,还是得务实。”最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调整,蔡新认为自己能做的最有价值的事还是在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上。
       村官现实与上升路径
       下午4点以后,蔡新叫上妇联主任出门一起去采访一位村民。她采访的主角是一位连续两年尽心照顾瘫痪在床丈母娘的孝顺女婿,以作为宣扬优良乡风的广播素材。
       2006年到西大街村不久,蔡新就想到了办广播,这个想法得到书记支持。很快她在马坊镇率先开办了“新村之声”广播站,一人兼任播音员、记者、编辑多职,每周广播三次。
       下午6点,未到吃饭时间,蔡新就在村委会门卫室简陋的话筒前,开始了她中秋节后的第一次广播:“今天是9月16日,星期二,今天主要的节目有,家庭教育专栏,生活小常识,天气预报。首先进入家庭教育专栏……”
       两年的村官生活已经让蔡新感觉到和城市的脱节感,“再和自己特别好的小学、初中同学聚会,发现没什么可说的, 没共同话题了”。
       晚饭后的夜晚,蔡新在报纸、用友会计软件的工具书和新农村建设读本中度过。(陶卫华)
       (本组文章摘自《望东方周刊》2008年第42期,作者均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