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与时代同步 让青春闪光
作者:陈 南 吴 溪 王绍波 赵忠范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生是船,信念是帆,理论是舵,融入共同理想的目标是成功的彼岸。”
       “有人负责我服从,没人负责我负责。”
       “既然成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那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柄利剑。”
       “精神上有了高地,生活中就会守住道德底线。”
       ——向南林对战友说过的话
       向南林,一个普通青年士兵的名字,正从白山黑水、绿色军营,传播到大江南北、城镇乡村……
       最近,本刊“新华专访”栏目组就当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经常遇到并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随同中央媒体记者团专程赴沈阳军区某部采访了向南林。
       据沈阳军区副政委张铁健、政治部副主任常跃和某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裴义群、宣传处长孙在旗等同志介绍,这位沈阳军区某部修理连28岁的二级士官,入伍9年来,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次,曾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沈阳军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标兵和装备技术士官优秀人才标兵,荣获过首届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他用理想信念之火点燃青春,用思想智慧之光照亮青春,用精武报国之情书写青春,用道德品质之花映红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去年8月,向南林作为优秀人才被部队破格保送到石家庄机械化步兵指挥学院深造。
       2007年“五四”青年节,胡锦涛主席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殷切勉励中国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在采访中,我们感觉到,向南林就是当代青年继往开来、践行“四个新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的一言一行,对于正在人生旅途上寻找路标的当代青年,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和有益的启迪。
       ■追逐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新华月报:理想和信念,是每一个青年人都极为关心和面临选择的现实问题。处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观并存时代的不少青年人常常为之困惑,表现为理想信念的缺失、浮躁和急功近利,这种状况十分令人忧虑。但是,从你的奋斗足迹中,我们看到了崇高理想的回归和升华,这很让人欣慰。所以,请你首先谈谈你是怎样在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地”,始终以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领人生的。
       向南林: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每个人头顶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理想和信仰,是非常美好的字眼,自打懂事时起我就开始憧憬未来。但是,随着一天天长大,这个社会教给我的是:理想很实际,最重要的是生存,然后是自身发展。于是,当我读到高中的时候,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可是,没多久,我这个上大学的理想就“破灭”了。刚读高三那年,母亲遭遇的一场意外的车祸,使我们这个本来就不算富裕的家庭背上了很重的外债。为了不给父母再增加负担,也为了把读大学的机会留给弟弟,我选择了辍学参军。
       军队是个大学校、大熔炉,我自信凭自己的素质和努力,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我又萌生了新的理想,那就是考军校、当军官。为了砺己明志,我曾写下“倘不被重用,无颜见江东父老”。为此,我曾付出许多,成为同年兵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机遇总是与我擦肩而过,我先后两次失去进军校的机会,军官梦又“破灭”了。
       
       正当我为再次受挫而困惑的时候,部队开始组织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我对创新理论的学习首先是源于一种热爱。这种热爱最初是来自于家庭,我父亲在乡政府上班,所以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一些《求是》、《半月谈》等书刊,让我逐渐对理论书籍产生了兴趣。这种热爱还来源于家庭和家乡的巨大变化,20多年来,我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我对党和党的创新理论无形中有了一种亲近感。入伍几年来,我阅读了不少理论书籍,越读心里越亮堂,是党的创新理论征服了我,是理论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也开阔了我的视野和心胸。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思考在所谓的多元价值选择中,一个有志青年和负有重要使命的军人应该选择哪一“元”?
       我开始懂得了虽然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允许多元化的价值选择,并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更为丰富的机遇和条件。但是,如果青年人没有一个“定盘星”,也极容易造成理想信念的荒芜,价值选择的混乱,生活意义的迷失。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还是应该用奉献这把尺子来衡量,如果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顾及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得失,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是有辱军人称谓的。只有奉献,才能真正体现出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摆脱荣辱得失的羁绊,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把个人发展融入到连队全面建设之中。立足军旅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努力。
       总之,我认为一个青年人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要有革命的理想做支撑。革命的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力量源泉,有了崇高理想,就有了崇高的灵魂。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奴隶的人;一个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个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生活空虚的人,也是个生活极为可悲的人。
       ■负载什么样的道义责任
       新华月报:如果说理想的问题偶尔还可以清谈务虚,那么责任的问题则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因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负载一定的责任,家庭的或者社会大众、国家民族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古代先哲的责任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革命前辈的责任观。你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一个现役军人,自然也有你的责任观,那么,你是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和履行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呢?
       向南林:胡主席不久前对我国青年提出要做“四个新一代”的要求,我的理解就是希望我们成为能够承担起历史和社会责任的新一代。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一代,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没有经历过什么苦难,但我们不应该是享受的一代,更不能成为温室中的一代,要能够承担起历史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的新一代。
       
       关于责任问题,我想一个人既要有承担责任的强烈意识,更要有履行责任的实际行动。譬如我自己,我从长大成人的那天起,就首先意识到我对家人负有责任。我当年的笔记中曾抄写《诗经》中的一句话:“父兮生我,母兮掬我,附我畜我,顾我复我”,鞭策自己做一个孝顺的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为了这个家庭的责任,读中学时我利用假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后来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又放弃高考读大学的机会。弟弟上大学后我每月节省400元津贴费寄给他……我知道承担这个责任才刚刚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要为父母养老送终,要扶持弟弟成家立业,现在我开始恋爱,将来还要承担一个丈夫、父亲的责任。虽然,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兄长、丈夫、父亲会很难,但是我决不会逃避责任。
       如果说承担家庭的责任,我给自己定的标准是合格,那么,我对于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标准则是优秀。从我1999年走进军营的那一天起,从军报国、爱军精武的军人使命感就时时撞击自己的心胸。我曾在日记中写道:“选择了军营,就是选择了战场,就要为战争而准备,义无反顾地去迎接雷霆与朝阳。” 因此,我始终把责任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将来不辱使命勇于献出一切。虽然,现在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士官,但是古代先贤说过:“位卑未敢忘忧国”。何况现代战争是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从将军到士兵,每个岗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节点,再先进的装备都要由士兵去操作,再好的战略战术,最终都要靠士兵去实现。未来战争中,一个战位、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丢掉一块阵地,失去一次胜利。所以,士兵不应该成为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战争的局外人,在“打赢”的道路上,还有很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很多极限等待我们去挑战。所以我喜欢对战友说:“基层也有开拓的土壤,士官自有创新的空间。”“既然成不了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那就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柄利剑。”我也敢于对首长说:“我的岗位请放心、我的战位无差错。”
       
       
       当然,履行责任不靠说大话,归根到底靠行动。岗位是练就精兵的舞台,本职是建功立业的平台。要爱军精武,就要从爱岗敬业、胜任本职做起。我当兵9年来多次变换工作岗位,无论到了哪个岗位我都苦练军事技术。我们团有15种修理专业,我经过努力掌握了其中6种,被评为“全能炮手”和“优秀新装备操作手”,并先后在军区、集团军和师团组织的专业技术比武中7次夺得第一名。我参加过4次大型军事演习,都按上级要求圆满完成了装备维修保障任务。
       根据未来战争需要,我还努力使自己从单一技术型士官向一专多能的知识型、专家型士官发展。我借钱在全团第一个购买了高配置电脑,储存了近千万字的作战训练信息资料和上百种型号的先进武器装备图片,经常在虚拟演兵场历练自己的谋略水平。根据我军现有的野战装备抢修的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反复设计试验,我研制成功了灵敏度高、性能稳定、符合实战需要的“新型野战抢修综合支援系统”,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几年来,我还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写了《综合测试仪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部队应急输送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等9篇军事学术文章,发表在《军械士官》、《军械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上。随着兵龄增加,我当了班长,成了连队骨干,我又恪尽班长之职,履行带兵之责,把帮助战友成长进步当成自己的重要责任。几年来,我带过的兵都很有出息,回过头数一数,立功受奖的就有13人,还有60多人成为专业技术骨干,20多人当上了班长。退役回家的兵也都表现不错,8个人成了乡镇企业带头人,3个人当上了村干部。
       回顾走过的路,我体会到:使命催生责任,责任激发动力,本职岗位就是履行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舞台,只要把立足本职与履行使命结合起来,小兵同样能有大作为!
       ■坚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
       新华月报:历来道德问题都为世人所关注,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高低,几乎可以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充满太多物质诱惑的时代,真正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很不容易。但是,社会需要、时代呼唤品德高尚的青年一代。到你所在部队采访我们很感动也很振奋,战友们众口一词称赞你是官兵心目中的“道德名片”,从你身上我们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新一代青年的主流。那么,你是如何战胜种种诱惑,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军人的呢?
       向南林:胡主席号召我们要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我国古代先贤也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成功的人生必经的几个阶段,其中“正心”和“修身”都事关道德品质修养。应该说人心都是向善的,也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人格。我的家乡四川旺苍县是个山区,山中竹林繁茂。后来我学习书画,知道古代文人把梅、兰、竹、菊称为“花中四君子”,是品行高洁的象征。所以,上高中时我自作主张,把原名向茂剑改为向南林,立志要做有节(节操)的、向着南面(朝着太阳)的竹林。
       参军到部队后,首长给我们讲新时期军队建设两大任务:打得赢和不变色。其中的不变色,就关系到每个官兵的道德品质修养。我明白了军人的道德素质从来都是与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紧密相连。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生活的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多元文化渗透到军营,官兵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激烈碰撞,人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价值观念日益增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人际关系功利化、庸俗化等一些腐朽、消极的东西,也会影响我们青年官兵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我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到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享乐所惑,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保持思想道德的高尚纯洁,是一道人生的重大考题。
       因此,几年来,我时时告诫自己:在“五颜六色”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千万不能眼花,要远离低级趣味,始终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定格在高尚的道德情操上。我相信,只要精神上有了高地,生活中就会守住道德底线;只要心中有个特殊的“门闩”,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火墙”,就能够在各种诱惑面前不打败仗。
       我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自勉:器物放置时间长了,不经常擦拭就会有积尘。人的心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什么是心灵尘埃?心灵尘埃又从何而来?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低俗的道德标准,扭曲的人生追求,松弛的思想防线,这些都是衍生心灵尘埃的源头。要常常拂拭心灵,不让心灵落浮尘、生污垢;多些自警,少些自负;多些自律,少些自得;多些自省,少些自喜;多些自信,少些自卑,让心灵始终保持一份纯洁与真诚。
       正因为“常拂拭”、“多自律”,我当兵9年,在军人的道德品质方面没有沾染污垢,保证自己交了一张合格的答卷。在处理部队上下级和同志间关系上,我没有向庸俗化、功利化低头,为人光明磊落。篮球场上我敢于把犯规的团长罚下场,也能够不留后手帮助自己的竞争对手复习文化课;在金钱和物质享受面前我没有“眼花”,在未来岳父许诺的优越生活条件面前我没有动摇从军报国之志;在个人经济收入不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忘记为社会和谐奉献爱心,尽自己最大努力无私资助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在恋爱婚姻问题上,我把遵守纪律视为军人天职,把专一视为军人必备的道德操守,面对军训中女大学生的爱情攻势,守住了道德阵地。
       ■展示什么样的个性风采
       新华月报:这次中央媒体记者团到你所在部队采访,你给记者们的印象颠覆了大家对于传统士兵的概念。在连队荣誉室,记者们在你的43个荣誉证书中,发现除了军事方面的还有“国家法律专业执业资格证书”、“国家二级篮球裁判”证书;在你的学习小屋,记者们鉴赏了你曾获过专业比赛大奖的书法作品;在你担任军训教官的大学生座谈会上,男女大学生在发言中心悦诚服地把你当“明星”、偶像;在联欢晚会上,你具有专业水准的一曲《我把太阳迎进祖国》,又让大家为之一振。总之,你把一个具有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才艺全面的新一代士兵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作为一个没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的普通一兵,在军营这样的环境中,你是怎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知识广博、才艺超群的优秀士兵的呢?
       向南林:你们说我“广博”和“超群”实在不敢当,我只是在军内外许多首长、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初步掌握了一些当代军人、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按胡主席要求的“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还有很大差距。
       我入伍后,正逢部队开展“创建学习型军营、争当知识型军人”活动,这过程中让我看清了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成为我们青年官兵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基础工程”。一支缺少知识和智慧的军队是很难担当大任成就伟业的。只有具备前瞻的眼光、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过硬的素质,自觉站在国家和军队发展要求的高度上思考人生、充实自我,才能在今天的工作中担当重任、创造佳绩,也才能在未来把握机遇、赢得机遇。
       于是,我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中去,这一方面是在和我们的敌人较量,在未来战争中决不能因为自己的素质低人一筹输给敌人;另一方面,也和同时代的大学生较量,与大学生们相比,已经输给人家一段距离了,如果在军营里再不快马加鞭,走出军营时就可能会被同时代的人甩掉。入伍几年来,我紧盯使命任务学,充分利用军事训练平台,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积极参与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法训法,掌握战术技能,熟悉手中武器,不断提高作战素养;我还着眼全面提高学,踊跃参加各类集训培训、比武竞赛、文化夜校等学习成才活动,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知识。
       要说学习,也没有更多的诀窍,无非是勤奋刻苦和虚心求教。在连队,我的那个6平方米的学习小屋,是连首长特批给我的一个小“仓库”,我要把它利用好,我利用业余时间在这里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啃专业技术知识、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学术论文、研习书法大字……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你会发现,时时处处都是吮吸知识的课堂。每天看电视新闻我不忘带着笔和本,有什么重要信息和新的观点就记下来;上街购物,我会跑到书店转转,看有没有新上市的好书;外出演习,包里塞上几包蜡烛和蚊香,熄灯后到帐篷外看一会儿;冬天押车送修装备是苦差事,我却把披着棉大衣躲在平板货车上看书当成乐趣。
       有一句格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视野会更开阔”。能够成为“多面手”,我得到的是“千人师”的指点。我拜团自动化工作站的郑希双为师,学会了电脑操作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我向团里优秀导弹射手王涛涛学习导弹发射。看到团队缺少文艺骨干,我既学编导又学会了6种乐器,还拜驻地歌舞团团长战斗为师学唱男高音。我还请全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何昌贵老师辅导自己练书法。求教全军指挥仪专家高尚华教授学指挥仪修理。写信、打长途电话与军事科学院教授公方彬探讨党的创新理论……
       几年来,我用勤奋弥补了知识上的差距,又努力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和素质,在实践中更好地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现在,每当团队执行重大军事演习任务,很多领导都喜欢点我的将,指定让我负责技术维修保障。平时连里战友们有了困难和想不开的事,也喜欢找我聊一聊。新兵下连,很多兵争着要求分到我带的这个班。我的素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我担任军训教官的大学生方队在全校26个方队中排名第一,我获得学校颁发的“军训特别贡献奖”。几年来,我应邀为驻地学校、企业作报告20多场,被佳木斯大学、向阳中学等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总之,我感到勤奋学习让我的生活更充实,让我对人生也更自信。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像火炬一样照亮了我的军旅青春!(摄影:盖旭辉、王绍波、张贵江、乔振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