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回首]陈景润的奇特爱好
作者:罗声雄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知从何时起,陈景润有了一个奇特的爱好,就是喜欢日益增长的钱的数字,这爱好符合他的原则:省时间。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在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争当万元户”口号的时候,陈景润早已是万元户。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食量也不大,发给他的32斤粮票往往有多余。过少的投入和过多的支出,使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对于他,衣服仍然保持原始的功能——保暖和遮羞。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一年四季,除了炎热的夏天,人们总是看到他穿着这件外衣。一顶从蓝色变成灰白色的棉帽,他戴了十几个冬天。1975年,当他准备出席人民代表大会时,从他的“垃圾堆”里翻出一套旧棉布中山服,这是惟一的秋装。
        他不愿意花钱,更不愿意花时间去更新早已不堪使用的生活必需品。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理,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但他毫不在乎,这不仅不妨碍他研究数学,还为他节省时间和花费。
        普通人喜欢钱,因为钱可以用来买东西,可以享用,而陈景润喜欢钱仅仅是因为钱的数字。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用手电筒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中期,陈景润的姐姐专程从福州来探望弟弟,他只花了一元几角钱,请姐姐和外甥吃了一顿午餐。现在,姐姐还记得那顿饭,“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十几元钱”。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搬入高级住宅,家里的陈设与高档的房屋完全不匹配,毫无现代气息,没有彩电,没有冰箱,没有洗衣机。
        当夫人为孩子买回一台彩色电视机的时候,陈景润颇觉新鲜,逢人便讲:“我们家有了21英寸大彩电。”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
        他的计算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令由昆十分惊讶。
        由昆理解丈夫的这种奇特爱好,从不过问他的存款。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惟一信赖的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白 林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