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教法]构建新课改形势下的新型作业观
作者:许玉兰

《文学教育》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倡导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同时,也应关注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作业的设计和批改,积极构建新课改形势下的新型作业观,使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以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真正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业作为连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无论在传统教学形式下或在新课改形势下均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一环节既是检测教师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既可以通过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思维能力,积累知识,又能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对作业的设计和批改等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同,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如何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作业成了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首先,作业的设计应体现个体差异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设计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题型,让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问题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例如,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挑战题三类,让学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既不加重负担又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完成基础的必做题,既可以加深对课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因作业的难度适中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自信,催发成进步的动力;对中等生则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精神,适当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遇到难题可以与同伴合作交流,在共同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尝试到攻关克难的快乐;而对于有相当难度的挑战题,则适合于对本学科有浓厚兴趣及学有余力的同学,即所谓“吃不饱”的学生,这是他们挑战自我的有利空间,当“山重水覆疑无路”时,在同伴合作或教师引领下,一旦“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喜悦必定能转化为催其更加奋进的动力,利于培养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简单划一地布置全班同学完成相同内容的作业,学生首先在心理上觉得是教师这一“外力”强加于“我”的,一遇到难题则抄的抄,“留白”的“留白”,未能实现作业的有效性,基础薄弱的学生长时间遇到难题,必会使其自信心受挫,久而久之则产生“我很笨”“我是差生”等消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导致厌学情绪;而对于尖子生而言,大量重复、机械的作业则占据了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毕竟敢于放弃作业的学生是少数,教师一般也不允许,因而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应有灵活度和弹性,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包括作业的分层次设计、题型的选择、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能遇到哪些问题等都应加以预测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真正让作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性,实现作业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其合作探究精神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这种分层次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作业的类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加大自主学习的弹性和自我选择的空间,使学生对作业的态度由原来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真正使作业落到实处,获得实效,使学生产生乐学的心理情绪,从而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设计通常只作为教师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因而设计的层面较单一,往往关注的是作业的“量”,甚至搞“题海战术”,让作业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生命的极大浪费。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培养和终身发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设计作业应是充满人性化和科学性的,应体现个体差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价值就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探究、主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教师精心设计有探究性和独创性的作业,可以留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既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利于其加强合作,让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要注重作业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作业作为检测教学的重要手段,除了设计上应讲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外,在批改环节上更应充分发挥作业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主要可以通过教师的评语和同伴的互相学习来表现。“优秀作业展示”是引领学生互相学习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无论从作业的形式还是从答题的内容,都对其他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展示对学生作业的规范性将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既鼓励了那些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能做得这么好,我也能!”这种展示在某种程度上比教师的长篇说教更有说服力。
       除了优秀作业展示能产生榜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外,教师对作业评价的功能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作业批改往往只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打勾,打叉等符号上,教师俨然像冷酷无情的审判官一样,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对学生作业的正确指导。试想,学生辛辛苦苦耕耘了几个小时的作业就这样被“判死刑”了,长此以往,谁还有做作业的动力和欲望呢?且不谈令人沮丧的叉号将产生多么消极的心理影响,就算简单的打勾对辛苦付出的学生来说也只是个冰冷的符号,未免显得草率。心理学上著名的“皮革马力翁效应”启示我们:教师的期待和关注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究,成为催发他们进步的动力。所以,教师用心写下评语,对作业完成得好的优秀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进行奖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给予鼓励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就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其作业的“质”也必将大大提高,教师的激励必将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小小的作业本将成为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将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我清楚的记得读七年级的女儿说过的一句话:“妈妈,老师又在我的作业本上留言了。我有时写作文想偷懒,可是看在我们老师那么认真的为我写评语的份上,我也不能随便应付啊!”一个阶段后,我发现女儿的作文进步了,作业书写也工整多了,这与语文老师经常写些谈心式、鼓励性的评语是分不开的。让作业本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收获了师生双方的成功。
       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业的设计和批改也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只有让每位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看到希望,才能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内驱力”,而教育者具有鼓励性和导向性的评价将成为学生进步的“外动力”,对教学三维目标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将产生积极广泛的影响。教师长期的激励和积极的期待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其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对培养其创造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善待每一份作业,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我们的具体实践,构建新型作业观,让作业本成为师生对话的平台吧!
       参考文献:
       《语言规律与语文教学》(李德堡著)
       《社会心理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与教学论》
       许玉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语文骨干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曾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