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拾贝者]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角色
作者:柯 姣 汪旺军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两种学习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这四大变革,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角色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思索,去辨析,去完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抓语言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鲁迅的《药》第三部分“茶馆议药”中有三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说“疯了”?为什么要这三人说?其他茶客到底说了没有?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意识。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柯姣,汪旺军,教师,现居湖北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