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阅读教学应科学地开展朗读
作者:邵世荣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在重新掀起研究语感教学热潮的今天,重提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对朗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为“体验”(共出现15次),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建立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入文本最直接的方法是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朗读中获得独有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目前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能落实朗读的真正地位。不少老师也都认为,“朗读”很重要,但课堂上却不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用大量的急待分析讲解的内容代替了它,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整体感知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一啪一”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性、象征性的环节,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已。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也有的师生心态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环节。古人把朗读视为学习语文的至妙之法。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
       不能做到有效指导。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糅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老师的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甚至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不能领悟朗读境界。真正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也就是说,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用心灵去触摸作品,于是,想象被唤起,情感在流淌,朗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没体会过这种境界,由于没有充足的读书时间,也就没有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激荡,自然也就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了。
       真正的朗读应该是有效朗读、快乐朗读、真情朗读。阅读教学应该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言文字本身是有声调、节奏、乃至韵律,反复诵读便可带来对文本的透彻了解,对音形义的全面感知及对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完全领悟。通过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尊重学生“主体”,是有效朗读的基础。
       ①强化主体意识,注重自由朗读,读出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老师应首先树立和尊重学生有独立见解的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在朗读指导中,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课文。学生口诵文字,心入其境,以朗读来倾吐自己的心声,就会读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再现其情其境,把文中人物的所思所感活脱脱地表达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②落实主体地位,以读代讲,读中质疑;以读悟情,读中释疑。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库,传统的经典文章都非常重视辞藻的华美和用词的准确。因此,在理解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发现疑难字词、句段,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反复体会,进而抓住文章的灵魂,悟出作者作文的意旨。再通过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能以读代讲,读中释疑。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是快乐朗读的前提。
       为了培养学生“爱读、乐读”的兴趣,我们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
       ①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较有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朗读训练时,多采用比较朗读。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作者的情感。
       ②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范文,是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④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学生想象有感情地读,重视学生独特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因此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
       ⑤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朗读表演课文中的内容,不但能启发他们的思考,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表演中掺入自己的言行后丰富了想象、神化了情感,也培养了表演能力。
       三、巧用技巧,是真情朗读的关键。
       在课堂的朗读教学中,把朗读跟音律联系起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抓住重点字词,运用语量、语速、语调、语气、语态及停顿的方法,并以意群为单位,划分音步,采取抑扬顿挫的技巧,进行持之以恒的朗读训练,将会收到理想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老师导行,持之以恒;重在实践中落实提高,创造机会多读多练。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提高学生朗读质量,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邵世荣,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