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导写者]青年诗歌创作灵感初探
作者:张 畅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灵感,永远都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要素。没有灵感,诗歌的创作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就好比车没有了油,船没有了帆,飞机没有了翅膀。可见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可是青年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是本文试图探讨的话题。
       灵感轻轻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你似乎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又在什么时候消失,可谓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总是显得十分神秘。灵感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作出了如下定义:“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灵感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它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灵感是有助于人们进行文学创作的,特别是本文里所说的青年人的诗歌创作。
       一、青年诗歌创作灵感的性质
       青年诗歌创作的灵感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其他群体对其他文学作品创作的灵感。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在灵感主体的特殊性。青年主要是指人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们,精力旺盛,富有激情,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因而,往往由激情领导灵感,但是转瞬即逝,不能够长久。其灵感带有明显的年轻的烙印。与中老年人相比不同的是,青年人又往往存在着经验、阅历不足,功底不够深厚的弊病。因而,其灵感多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多是灵感来了就创作,没有灵感时就一筹莫展。不能够在创作过程中寻找灵感,是灵感占据着创作的主导地位。总之,青年诗歌创作中的灵感有着很强的青年性和主导性。
       其次,青年诗歌创作灵感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创作客体的特殊性上。诗歌,是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的。诗语不同于生活的语言,它是诗者内心的独白,每部诗歌就好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语言体系,它将语言和其所承载的内涵高度地提炼、融合、再提炼、再融合。它的创作需要激情引导的灵感作为工具,这便与青年有了不谋而合的共通之处。另外,青年人的诗歌题材多是表达的对未来美好爱情、事业及生活的向往,这也正是他们灵感的最通常的来源之一。
       二、青年诗歌创作灵感的分类
       一般来说灵感分为艺术灵感、科学灵感、及其他创造性灵感。这里我们着重探讨的是青年人的诗歌创作灵感。毫无疑问,应该划分在艺术灵感这一大的类别之中。具体划分如下:
       1、按照灵感来临的主导因素划分:
       (1)逻辑灵感,所谓逻辑灵感是指一种有机灵感,是指向性、专题性都很强的一种灵感。对诗作者来说就是刻意为之,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灵感自然而然地就来到了。如:年轻的革命工作者陈然,在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被要求写下投降的自白书。他写了,但绝不是什么投降的自白书,而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自白诗》:“我不需要什么自白/……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埋葬蒋家王朝。”
       (2)偶然灵感,即无机灵感。和逻辑灵感相反,它的出现往往指向性不强或者根本就没有指向性,是非指向性的。它以偶然性为主,这种灵感一经出现就要果断抓住,否则错过了便很难再次出现。如:陈子昂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作者独自站在城楼仰望,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思绪,突然灵光一现,便写下此篇,千古传诵。可谓灵感来了挡都挡不住。
       (3)创造灵感,这种灵感既不属于逻辑灵感,也不属于偶然灵感,而是一种发挥主观能动性靠人力创造出的灵感。可能有人会问,灵感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它不是属于人的潜意识范畴的吗?灵感也能创造吗?回答是肯定的。灵感确实是让人很难以捉摸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的、心理的现象。这点尤其能体现在青年诗歌创作之中,如:当年的温庭筠便是中唐时期有名的“流行天王”。他经常出席各种宴席,自然少不了为即时创作而自己找灵感,他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状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便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了。另外,这种灵感的出现,也有很多时候取决于一定的客观因素,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是被逼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曹植为保命而在七步之内所作的一首《七步诗》了。
       2、按照灵感的出现时间和频率来划分:
       (1)瞬时灵感,即只是在大脑中浮现一下,一闪而过的灵感。这种灵感出现的时间最短,最模糊,也最不容易把握。处于意识与潜意识的零界点。它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针对任何创造活动。
       (2)即时灵感,这种灵感往往出现在诗作者专注于某一项或某一类别活动时。一般是针对某种特定的被诗作者所关注的活动时出现。如:处于热恋中的青年人最容易激发对爱情诗歌创作的灵感,而处于战乱时期的青年人则更容易触发对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灵感。这类灵感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反复出现,也较容易把握。
       无论是逻辑灵感、偶然灵感还是创造灵感,都有可能是瞬时的或是即时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来之不易的且又机不可失的灵感进行诗歌创作。下面便要谈到这个话题。
       三、灵感的探求与激发
       首先,灵感的发生是一种物质运动,它是人的大脑在做功,不会凭空而来,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才能发生。用现代信息学的观点解释灵感,则可以描述为:灵感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整合和储存,然后有条件地提取的过程。
       灵感的产生必备的三个条件,是灵感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
       1、灵感的酝酿期。
       虽然灵感发生于脑做功的自动组合过程,但是脑做功的自动组合过程不等于灵感。灵感是人通过对大量信息材料做自动思维之后的积淀与升华,是直感与顿悟。因此,灵感是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的。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量和经验比作金字塔,那么灵感则产生于金字塔的尖端。
       (1)材料准备。
       材料准备是指客观信息入储大脑的过程。青年人在诗歌创作之初,需要大量的累积生活的材料,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这样才能为灵感的到来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技能准备。
       技能分为思维技能与动作技能两种。思维技能是指大脑的带有专业性语言符号的思维方式。一个人的带有专业性质的、熟练的、准确的、敏捷的思维方法,都属于思维技能的范畴。动作技能则是通过人的动作(包括人的任何部位,如四肢、五官或其他部位)来实行操作某种工具的技能。而青年要创作诗歌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技能与动作技能。
       灵感的出现还不是创造的完成,灵感必须与诗者所掌握的技能相结合才能使灵感为创作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作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事实都能说明,只有灵感而没有技能,那么灵感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灵感与技能的密不可分,原因还在于灵感自身就是大脑思维技能的一部分,是大脑信息的积存和反馈;同时动作技能又是思维技能的延伸,是对灵感加工的必须手段。
       (3)结构思考。
       这里所说的结构,泛指一切创发对象的体裁规模。人的创造发明总是围绕着一定的专业范围去思考,不会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一个对语言文字一窍不通的人,绝不会也不可能煞费苦心的去思索如何实现对诗歌的创作。作为文学家的诗人同其他各行各业的专家一样,他们的创发活动显然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必须考虑作品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由于开拓新事物会带有一定的风险,怎样使自己的作品根植于时代的前列,又不至于被人们所否定?这个问题常常使创发者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矛盾。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这类情况:创发者的发现、发明和创作不被当代人所理解,只是在后来的岁月中才逐渐显露其伟大的价值。
       青年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这样的结构意识。从总体看,作品的规模与体裁同信息量成正比关系。一部作品的规模越大,信息量将更丰富,而涉及诗者的技巧深度和知识范围就越广,诗者所冒的风险就越大。
       2、灵感的激发
       灵感虽然发自脑做功的自动组合过程,然而它不会凭空而来,它必须经过创发者的激发,也就是实现激励机制,才能使灵感的闸门大开,让灵感喷薄而出。激发,就是创发者使自己进入临场状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事人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所要创发的事件中去,使大脑对这个事件保持激动、兴奋状态。
       历史上许多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当诗者的大脑(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时,往往也是灵感不断激发的时刻。因此,为要进入创发阶段,常常有意无意地运用各种短期刺激(如散步、喝茶、喝咖啡、抽烟、喝酒等)或远期刺激(如变换生活环境、与异性的接触等)手段,使大脑保持兴奋。而且各个创发家都可能形成自己的特殊刺激手法,所以给人以“名人多怪癖”、“天才离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的印象。例如:
       李白“斗酒诗百篇”,白居易“能饮一杯无”,陶渊明“有酒斟酌之”。歌德生下来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至死与酒分不开。他生下来时奄奄一息,有人把他放在温酒里洗身,谁料他竟活了下来。从此歌德便离不开酒,没有酒就写不出东西来。他在一首诗歌里说:“我尝过酒/现在特别爱喝/酒能把我们提升作主人/解放被奴役的舌头!”高阳自称酒徒,陆文夫在微醺中写作,医生劝他戒酒,他说:“冷酒伤肝,热酒伤肺,没酒伤心。”
       在整个灵感思维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灵感的激发。激发,还需要有个突破点(或称触发点、激励阀、缘起),才能进入正题。实践证明,灵感的出现不是随意的,它必须在创发者的需求下,有“感”而发。感就是突破点。找到了突破点,灵感才能产生。
       灵感激发的突破点来自灵感的激发方式。本文试从诗歌创作实践中归纳出带有典型意义的青年诗歌创作灵感的激发方式。
       (1)模仿式激发:模仿是激发灵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不能单纯地、呆板地模仿,要有变化,有发展。如宋代许多诗人便是模仿前代诗人的创作成果,使用“夺胎换骨法”激发自己的灵感,从而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服务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困境(逆境)式激发:通常就是让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生活或学习、创作的场景之中。通过卧薪尝胆、居安思危来高强度地刺激自己地灵感的发生。如果长期在顺境之中,得不到动力和发展,那么灵感也就自然而然地泯灭了。
       (3)激情式激发:诗歌的创作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需要激情,而且青年尤其需要。激情的到来可以大大刺激青年诗者的灵感涌动。如普希金和马雅可夫斯基都是激情诗派的代表人物。
       3、灵感的加工
       虽然没有灵感是万万不能的,但是灵感也不是万能的。有了好的灵感,还需要青年诗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灵感进行加工和创造。爱迪生曾经说过:“发明来自1%的灵感和99%的勤奋。”钱学森也曾经说过:“在灵感闪现之后,应很快回到逻辑思维方式中,使之上升到一个新的理性的认识阶段,巩固和发展灵感客人悄悄给你送来的礼物。”可见,对灵感后期加工的重要性。同时,灵感的加工需要坚强的毅力和非凡的耐心,这也是青年诗者最值得注意的。
       四、创造灵感误区
       所谓创造灵感误区,是青年诗者在把握灵感时最容易犯的一些错误。简要概括一下,主要包括:迷信“神童”和天才;迷信权威;女人大脑不如男人;血型影响智慧等等。青年只有正确认识,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的创造和把握灵感,为我所用。
       五、总结
       诗歌创作灵感研究的尝试对诗者创作诗歌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是集中探讨的众多灵感中的一种,是关于青年人的诗歌创作灵感研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青年诗歌创作灵感在众多灵感中的特殊性质并作了较为独到的分类。最后,则试图科学的解构灵感的激发与把握。由于诗歌创作灵感本身的特殊性,本文有意忽略了灵感的生理机制的探索。希望通过对灵感的纯人文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青年诗者的创作品质。
       参考书目:
       [1]梁广程著,《灵感与创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
       [2]陶伯华 朱亚燕著,《灵感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
       [3]《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版。
       [4]游囯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2004年9月版。
       [5]王泽龙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6]王耀辉著,《文学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7]孙文宪 刘安海著,《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8]张永健著,《诗神与现实》,武汉出版社,1998年5月版。
       [9]江少川著,《现代写作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版。
       10]王耀辉著,《现代写作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8月版。
       张畅,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