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对外汉语教学中听说课教学法
作者:黄少楼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汉语听说课从听和说两个方面训练、培养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本文通过笔者一个学期的听说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学对象是具有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他们大部分能用比较简单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听说课的教学过程中听和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并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学生听和说的两项技能。因此,教学实践中一个星期共有六个课时,教材《汉语听说教程》(二年级·上)每一课一般要六个课时,听和说的时间平均都要三个课时,当然不是三个课时全部都是听或全部都是说,而是有听有说,听说结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听说法在听说课中的应用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主张先教听说,后教读写(按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注重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听说技能上,它以句型操练为主要训练手段。当然,传统的听说法存在许多弊端,比如,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机械的句型操练,但不能在交际中活用。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听说法主张先听后说,但笔者发现对于中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听和说的顺序也可以改变。通常我们有这样几种形式:先听后说;先说后听;边听边说。
       (1)先听后说:学生听完录音以后完成后面的习题,然后根据听力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消化前面听到的内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展开联想、进行比较等等。例如:听完一篇有关“克隆”的录音文段以后,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对所听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然后老师让学生谈谈他们自己对“克隆”技术的看法,并且引导学生用到该课所学习的一些表示概括和总结的表达方式,例如:“从……角度来看、简单地说、总而言之”等等。学生有的支持录音中生物学家的观点,有的支持社会学家的观点,有的学生提出录音里面没有出现的观点,最后师生一起总结概括大家的观点。这种教学形式最常用。
       (2)先说后听: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可以在听之前提出几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听。比如在听有关讨价还价的录音之前,可以让学生来表演他们卖东西的时候是怎样讨价还价的,然后再来听录音,看中国人一般是怎样做的。又如听“朋友”录音之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朋友,他们对“好朋友”的定义。在听涉外婚姻的时候,听之前提出问题:“你会接受涉外婚姻吗,为什么?”“你觉得涉外婚姻能幸福长久吗?”让学生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听录音,这样既练习了口语,也对听力内容进行了预测,实现了“以说助听”。
       (3)边听边说:这是针对一些篇幅很长的内容又比较难的文段而采用的一种方法。比如:中国的股份制、“单位病”等,学生对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不是很了解,在听两遍以后做后面的练习还觉得困难,就采取这种方式。对一段比较长的短文,可以让学生在听过第一遍掌握了文章大意以后,听一段后复述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二、功能法在听说课中的应用
       功能法又称“意念-功能法”(Notional-Functional Approach)或“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和意念)为纲,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实行交际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法。
       本学期教学使用的教材《汉语听说教程》(赵菁主编),以功能序列和话题序列作为编排的纲目,每一篇课文主要训练一两个相近或相关的表达功能。如:寒暄与攀谈、应酬与招待、商议与请求、应答与表态、祝贺与悦人、抱怨与指责等。每一篇课文里都会介绍与这些表达功能相关的语言形式,但不需要学生都掌握。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怎样表示祝贺、对别的事物进行评价,如何表明自己的态度,也即要让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说话意图。当然,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要鼓励学生尽量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或表达形式。对于一种表达功能,要反复地练习。例如在学习祝贺与悦人这篇课文时,在课堂训练的时候,要求学生A对学生B说一句祝贺或祝愿的话,学生B回答,并同样对A说一句称赞的话,学生A回答,然后是B对C、C对B、C对D……这个过程中后面的学生而且不能重复前面同学说过的话。这个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训练祝贺与悦人这一表达功能,有些学生还用到了在课外自己学到的表达形式,例如:“过奖,过奖!”、“哪里哪里!”、“同喜同喜”。教师还可以在练习中补充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祝贺语,例如:“恭祝陈教授九十华诞!”、“恭祝乔迁之喜!”、“喜得贵子”、“喝喜酒、吃喜糖”。
       功能法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交际化,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通过模仿真实生活场景的教学,发展交际能力。这就弥补了听说法的缺点。因此在听说中介绍一些表达形式以后就要设置大量的情景对话或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在对话或讨论中用到所学的词语或短语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情景对话或讨论教学前期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但一段时间过后,要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搭档,进行不同的组合。
       三、视听法在听说课中的应用
       视听法(Audio-Visual Method)是运用视听材料进行教学,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感受相结合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它有两层意思,一是采用电化教具视听手段,二是听懂和理解语言材料总是在听完整的结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教学一个很大的优点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听完《梁祝》的录音以后,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有所了解,但看完《梁祝》电影以后学生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觉上的刺激,很多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比如,祝英台出嫁时穿一身红衣,到梁山伯祭拜的时候褪去红衣是一身白衣。当然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他们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怎么变成了蝴蝶。在听录音时,外国留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井、鸳鸯、花轿”,但看了电影以后他们能够把一个情景或图象与词语和意义联系在一起,有些词语就不需要教师去解释了。
       视听法在听说课中的另一应用是根据图片进行成段口头表达或情景对话。例如:要求学生准备口头作文:一次旅游的经历,要求学生准备一张照片,看着照片说话,“大家看,这是我……拍的照片,当时在……”。有个图片的直观感受,很快就可以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还忍不住针对照片上的景物提问,形成一个很好的交际氛围。还可以模拟图片里面的情景表演,学生两个或三个一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自己组织语言,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一个故事。
       四、对学生错误的处理
       在做听力练习的时候,学生的错误要适时指出并改正。但教师在发现学生错误的时候必须做出判断:简单的问题在第一遍就应该纠正,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简单作个调查错误率)提示学生听第二遍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语句。
       而对于学生口头表达的错误,在学生叙说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他的思路,功能法主张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一般性错误可以容忍,不必过于苛求。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很多学生就会形成错误的口语习惯。像很多韩国学生经常省略了句子中必须出现的介词,例如:“我们一定出发4月28日。”;“中国学习了半年多。”或“我一年半在中国学习。”有的学生并不是不知道一些词语的用法,但说的时候有的时候是习惯,有的时候是很随意。一些中国人认为,我能知道他要说的是什么,这些小问题不重要,其实不然。很多时候,学生陈述完了以后,我把他的话重复给他听,他能马上纠正过来,说出正确的句子。现在很多留学生都在课堂上使用字典或词典,有些学生还特别依赖词典,但他们用字、词典查出来的词语非常奇怪,有的甚至是汉语里面根本没有的词,所以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话把意思表达出来,老师适当地提示给他们一些词语或表达形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听说课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只应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但精讲多练是其中的一个总的原则,教师只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说、想多说,这些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黄少楼,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