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让教学语言产生流动美
作者:刘菊芳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与人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主要工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隐含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教学当然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者谆谆,学者恹恹;教者口干舌燥,学者昏昏欲睡;教者情感丰富,学者无动于衷;教者造诣很深,但不善表达而使学者大失所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美化教学语言,优化课堂教学。无论如诵诗文、如发宏辩的语言令人如痴如醉、激情奔涌,还是诙谐幽默、妙语连珠的语言令人捧腹回味、赏心悦目,都证明了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出一种秀丽、典雅之气。试想,敏捷的思维、睿智的语言、披文入情的讲授、怦然心动的点拨,这样的语文课能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吗?这样的教学语言才是一首流动的歌,一篇飘逸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珍品。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的教学语言具有流动美呢?
       一、内蕴富赡的导语,余味无穷的结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语是教师围绕教学目的组织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一种导入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以达到先声夺人,激发课堂气氛,掌握主动权的目的。导语的设计,讲究的是自然得体、简练精悍、新奇有趣、切中主题,切忌生拉硬拽、故弄玄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非常注重导语的新颖别致、典雅鲜活,她的语言往往浸润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令学生如坐春风、如临其境。如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时,她先用《闻一多传》那帧很有特色的封面创设情境:一块大理石的底座,上面是一支熊熊燃烧的红烛,烛油沿着烛身不息地往下滴……接着于老师动情地朗诵了《红烛》序诗,然后说:“这就是闻一多先生,他以红烛自喻,烧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在导入的短短几分钟内,这些鲜明的图像,隽永的诗句,简约的介绍,创设了一种内蕴富赡的视听形象,吸引学生步入特定的情境。因此,语文课的导语,犹如一把开启课文的金钥匙,用好这把钥匙,就能开启无数扇智慧的大门。
       一堂好课如一篇好文章一样讲究“虎头豹尾”。结语设计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达到画龙点睛、余味无穷的效果。如有位老师在教普里什文的《杨絮》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结语:“从自然的角度而言,生命的到来是不能推却的,生命的逝去是无法阻挡的;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悲剧也有它的壮丽与快慰,应把人生的悲剧看成喜剧;从现实社会的角度而言,人生的道路坎坎坷坷,要直面惨淡的人生;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我们的生命是不可阻挡地走向灭亡,但是我们的生命又会以其他生命的形式得到延续。”这富有哲理性的结语,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的诠释,使学生掌握了“最有价值的知识”,他们将和作者一样“感到一种少有的愉快”。所以,一个好的结语,应如山间清泉,淙淙噌噌,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实现知识迁移,触发思维灵感。
       二、迸射火花的质疑语,泛起波澜的提问语。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强调,要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歧义点,“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进行有组织的讨论、争鸣,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使学生的心相互撞击,从而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巧妙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首要途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积极的思维活动。一位美国教学专家曾经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无疑处设疑、在无趣中引趣、在点拨中探胜、在比较中品味、在发散中扩思”,鼓励学生善思、独思、巧思、疑思。因此,提问不仅是检测学生听课效果的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若提问合理、恰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澜;若提问笼统、琐碎,或是一些“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等课堂气氛的表面爆炒,那只能使提问流于形式,令人乏味。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的“愤”“悱”之机,很快地把学生带入老师所创设的思维情境中,便于他们去主动地接受课堂上的信息,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披文入情的讲授语,适时有度的激励语。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学生只有在获得了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使之转化为新的知识或技能,并通过迁移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检验、充实与熟练。所以,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准。每个45分钟里,讲授语言应是很重要的一环,要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都能吸收到不同程度的“养分”,要使他们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充实,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或直抒胸臆,或托物言情,或激情如火,或温婉感人的特征,那就要求教师的讲授语言清晰流畅、披文入情,应具有情绪感召力,千方百计用丰富的情感“激活”学生,以言传情,以情激情,并随着教材所蕴涵的感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或憎或爱、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的反映和评价,应及时“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列夫·托尔斯泰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欢快的情感,使其精神亢奋、思维活跃,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任何优秀的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激励学生,使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验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足,主动性大,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学习成绩不断进步;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表现消极,学习成绩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舍得给学生用褒扬的词语,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如一句简单的“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你这个词用得比我好”等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备感自豪。当然,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应掌握一定的技巧,应在激励中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对学生的评价应客观公正,应以鼓励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只戴高帽子,没有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课堂语言训练,加强文化素养,将自己的生命活力投射到静态的作品中,以闪烁的心灵之光照亮并唤醒文本的活性和智性,这样在每堂课上所说的四、五千字,就能成为一股清醇的泉、一坛甘甜的酒、一首流动的诗。
       刘菊芳,江苏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