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探索者]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及对策
作者:潘伟志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课改后,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有哪些障碍因素,带着这个问题,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学论教研室“广西农村初中推进语文课改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5月对广西贵港、玉林、钦州、防城、柳州、桂林、百色、河池等地市的10多所初中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到课堂听课、召开座谈会,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初步了解了农村初中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如果这些障碍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课改的顺利进行。下面我们分别谈谈学生所碰到的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归纳起来,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知障碍。认知障碍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及操作技能的影响,导致语文学习过程产生障碍。
       由于认知上的障碍,这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正常的学习活动,跟不上学校常规的教学进度,从而表现出学习困难,成绩低下的情况,以致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烦心理。具体表现在:学习心情烦燥、抑郁、易发怒;上课不专心,故意违纪;作业马虎,害怕考试,甚至用作弊来应对考试等。
       二是非智力因素障碍。非智力因素障碍主要指情感、兴趣、态度、意志、自尊心、自信心、学习方法、勤奋程度等方面的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为对语文学习感情淡漠、学习情绪差、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缺乏自制力、学习方法不合理,独立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等。在非智力因素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长期被忽略,那就是人际关系障碍。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适应。这部分同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我封闭倾向严重,不愿与老师接触交流,课堂上一般不主动提出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不懂的地方不愿问同学,很少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对小组分派的任务不乐意接受,甚至采取逃避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学习。
       三是身心素质障碍。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造成对语文学习的不适应以及自我意识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看问题固执己见、片面化和绝对化,缺乏理性和自我克制能力,最终导致学业不良。
       二、学生学习语文障碍的成因探析
       造成以上学习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学生方面:①接受能力不强,基础知识掌握较差。主要是在小学阶段未能打好基础,到了初中,知识更系统,内容更丰富,因而学起来更显吃力。②学习态度及习惯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智力并不低,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态度,怕苦怕累,不肯动脑动手,以致未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学习障碍。③身心方面存在某种缺陷。有些同学因为成绩差,或自身存在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心理上的自卑,精神上的抑郁,凡事缺乏信心,学习不努力。有些学生由于多次在语文学习上受挫而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千方逃避学习,等等。
       (二)教师方面:①师资队伍文化水平不高,教法落后。我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专(含大专)以下学历的语文教师占74%。职称方面,中学一级以上的语文教师只占38%,而且不少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学方面,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情况看,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教法落后的现象较为普遍。课堂上主要还是教师唱主角,学生重识记。教师仍然偏重于对课文的分析讲解。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明显;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得不到落实,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自己对文本的体悟和认识硬塞给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体验过程。这种生硬灌输的方式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学到真知识和真技能,从而造成认知障碍。②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够。不少教师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传授知识上,从而忽略了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样,势必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情感难以融合,慢慢地,学生便会由不喜欢老师进而发展到对语文学科的淡漠,出现情绪障碍。③不重视学法指导等。
       (三)教学外部因素:①教材编写上的局限。目前农村初中使用的语文教材有多个版本,虽然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编写的,但仍然存在不少局限。比如在内容上与农村生活联系较少,有些知识深浅不合理,不适应农村学生的口味。②教育体制上的弊端。目前,学校仍然是跟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主要还是用考试分数来决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表现。有的县市仍然沿用过去的做法: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期中期未再统考。然后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再排名上榜,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造成学习兴趣的丧失。③课程资源的匮缺。课改后,虽然基本上每所学校都设有图书阅览室,但书籍数量严重不足,而且主要以师生和社会捐赠为主,大都陈旧和重复。④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认为读书没有什么出路。家庭方面,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比较困难,家长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故有不少家长并不支持自己的子女读书。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要负担一定的家务,从而占用了他们部分学习时间。
       三、应对策略
       要解决学生以上学习障碍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对策入手。
       (一)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前,学生之所以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教学内容的单调重复,还有教学空间的狭窄封闭。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不到70平方米的教室里,教师把学生当成容器,通过一支粉笔和一本教材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每天都重复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语文学习谁又能提得起兴趣呢?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教室,走进社会,走向大自然。在社会中感受生活,历练人生;在大自然中感悟哲理,陶冶情操;在实践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要根据农村初中学校的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如建立班级图书角,成立读书小组;成立文学社,举办校刊、班刊;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和读书比赛;利用农村人文和自然资源,开展各种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整个校园内外形成一种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受到语文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二)加强语文学法指导和课堂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前面已提到,农村初中生学语文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语文基础知识的欠缺,由于基础知识的不扎实而使他们在学语文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障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作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突破口。关键不是老师的生硬灌输,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就曾经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标在总目标中也强调要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引思路、导学法,使学生会学和善学,达到不须教的目的。如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会观察、思考、听记和积累,善于在学习中进行比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等等。另外,打基础还须加强课堂训练,训练中我们除了抓知识和能力训练外,还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课标的基本理念,从三个维度确定训练目标,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语文课堂训练,从而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语文基础。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平台,建立开放宽容的语文学习评价机制。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保证,而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互相尊重,即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目前,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地强调学生尊重自己,而自己并不注意尊重学生,这是师生间造成关系紧张继而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学习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以情促教,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又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自身情感的魅力,调动各种情感的积极因素,去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始终处在一种和谐的关系层面上,学生始终以最佳的情感状态投入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和多元理解,要正确对待他们的个性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坚决杜绝冷嘲热讽,伤害学生自尊的现象。通过正确的引导促成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要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和品味,使他们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对人生的启迪,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上,要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不要用过去那种分数定乾坤的做法。体现课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在评价对象方面,不但语文老师可以为学生的语文评分,其他老师、家长、同学和学生自己也可以进行评分;在评价内容方面,不仅仅是给课内学习内容打分,也应给其课外学习内容打分;在评价的形式方面,也应采用质性和量性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卷面考试和其他测评相结合的多元综合评价方法,使评价机制朝着语文教改的正确方向发展。
       (四)整合语文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语文阅读视野。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堂上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凭借。但是,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教科书和几本教学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村初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三级课程的理念,除了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外,还应大力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纳入地方及校本课程资源中。目前,各地市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呈良好的发展势头,各地市都能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人员编写地方课程。只有大力开发利用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扩充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五)教育主管部门应不断加强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的教师终身学习制度。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有些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专业培训问题重视不够,教师本身对自己的终身学习问题认识也不到位。主要表现在:①当教师考取了成人大专或本科学历函授班要求函授学习时,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往往用各种借口阻拦,或用扣工资和奖金等做法设置门槛,使教师难以如愿。②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各县市的教育主管部门或师范院校,都定期举办各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班,但教师往往对参加这些培训班不够重视,借故不参加学习,使培训未能发挥真正的效能。此外,培训形式的单调,不够灵活,缺乏针对性等也是造成教师不愿意参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从长远入手,努力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学习机制,以提高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首先,应鼓励教师参加成人高校考试或自学考试,争取获得合格学历。其次,与师范院校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班,改变现行的由高校派出教师利用周末讲一两天课的做法,而采取互动式、探究式培训,教师和学员共同参与,针对教学中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存在问题进行探讨,达成共识。培训的内容不要太空泛,要切合实际,角度要小,如可分为教材研究、学法教法研究、课标理念研究、语文热点问题研究等。时间上长训和短训相结合。再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鼓励监督机制,并以文件形式加以规范和约束,并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支持。使教师能放下包袱,静下心来认真参加学习,并且真正学有所得。第四,教师本人也应改变陈旧的观念,要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认识到不学习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努力克服家庭、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自觉地参加到培训学习中去。
       只有从以上方面着手改革,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才能得以扫除,课改的精神才能在农村初中学校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占元 读书方法举要
       [2]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在勇 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4]杨道麟 语文教育学导论
       潘伟志,男,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