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
作者:余利芹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沈从文的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从题材、人物到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下面我们主要以《边城》为例来论述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风俗画特色。
       1.古朴的社会画面。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带有苗族地区古朴原始色彩,有别于内地的特异世界。寂静平和的茶峒、淳朴蛮荒的苗乡,土匪占据的山寨、热闹狭小的河街,以至于码头、渡口、碾坊、吊脚楼、盐铺,还有赶尸传说、行巫、背石沉潭、游侠行径等,无一不备有湘西的原始色彩和神秘氛围。《边城》中的茶峒小城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住家摆设、街市风情和都市中截然不同,各家人“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仪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它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家禽在住家旁踱步,广场堆着像宝塔般的木材堆,城外河街坐落着饭店、杂货铺、油行、盐店、布庄、水手介绍所,买卖物品有川贵两地物产,如桐油、青盐、棉花和船上消耗品,鲜活有味地再现湘西西南一隅小城的面貌。
       2.特有的民族节日活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自己庆祝的独特方式。湘西作为多民族混合杂居的地区,同样有它迷人的节日气氛,且极具边地特色。当然这些节日中最热闹的日子要数端午节、中秋节和过年,一年之中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就是这几天。年幼的沈从文更是对端午节记忆犹新。他在《过节和观灯》一文中写到:“近年来,我的记忆力日益衰退,可是七十年前在一条六百里长的沅水和五个支流边一些大城小镇度过的端午节,由于乡情风俗热烈活泼,将近半个世纪,种种景象在记忆中还明朗清楚,不褪色,不走样。”端午节这天,妇人与小孩皆穿上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家家皆可以吃鱼吃肉。午饭过后,全家重要的活动有两项:一是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就是我们熟知的赛龙舟。划船的事个人在数天以前就有了准备。各组成员皆是挑选出来的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他们要早早练习,坐在两头高高翘起的朱红色船中,拼出浑身的力气,随着鼓声,随着带头人的呐喊声,用力向前划去。“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牛皋水擒杨幺时也是水战擂鼓。”由此可见,赛船时水面及两岸热闹的场面。取得胜利者,必可领赏。好事的军人,也必在水边放些表示庆祝的五百响鞭炮。二是赛船过后,军民泅水抓鸭子。这些绿头长颈大雄鸭,谁捉到就归谁,于是水面各处都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就是沈从文在《边城》中为我们详细叙述的端午节在湘西边民的心中所占的地位。人们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一种激动的心情来感受这一天任何时刻的美妙之处。
       3.对歌求爱的风俗。茶峒人的婚姻方式也是很有特点的。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是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直到或分手或结亲——即所谓的走马路。在苗族人生活中,青年男女不会唱歌便找不到爱人,美丽的歌声比一切都重要。《边城》中翠翠的母亲就是通过唱歌爱上了一位军人,轮到翠翠也要用唱歌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情人。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窜过对山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走马路唱歌求爱,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风俗。不知道这种风俗今天是否还存在?
       尽管沈从文将这些驰名川黔边地的民间风俗描写得浪漫而又富于传奇色彩,充满了奇幻的异乡魅力,“但沈从文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展示这些民俗本身的形式美,而是为了展示这些民间习俗中隐含的‘粗糙的灵魂’‘单纯的肉欲’一种原始的自由的生命力的勃勃生机,沈从文将这种生命力的有无上升到一个民族整体生命力之有无的象征的高度”,这就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生追求,也正是他的湘西题材小说艺术魅力之所在。
       余利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