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沧浪之水》与《中国式离婚》的写作技法
作者:黄 婷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沧浪之水》与《中国式离婚》是近年来有很大社会反响的作品,这两部同样发表在《当代》杂志的长篇小说以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写实细致的记录和对于当今人们生存状态的深入客观的探讨而赢得了大批读者。笔者试从写作技法上来浅析这两部小说。
       一、选材的典型化
       处于21世纪的读者,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所受的越来越高的文化教育,欣赏水平和思维能力也越来越高。传统文学中精忠报国的忠臣形象,武侠小说中拥有盖世奇功的侠客形象,前17年文学中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已不能唤起他们的认同感。相反那些为现实生活所困扰的芸芸众生,以其真实性、可感性赢得了大批的读者。
       《中国式离婚》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典型,林小枫和宋建平这一对组合,表面上看来无疑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之家,女人可以在家里帮助带孩子,男人有高学历,又是技术骨干,在北京有套房,简直是最佳组合。同样,这样的组合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是比较普遍的,而且也是别的阶层比较羡慕的。然而这一家却产生了危机。首先是孩子的择校问题让这个家庭伤透了脑筋。继而引起女人对男人的鄙视,矛盾由此展开。林小枫虽然受过高等教育,但她和传统女性一样,渴望着“夫贵妻荣”,为此,她逼着安于现状的丈夫,放弃铁饭碗,进入收入可观的私立医院;为此,她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心安理得的当上了一名家庭主妇,她的种种选择不知激起了多少女性读者深深的认同感。外资医院进了,宋建平有钱了,林小枫就产生了一种很大的不安与怀疑,并且她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受与经验也使得她反复强化了这种怀疑,于是她担心了,焦虑了,歇斯底里了,这更加使宋建平对她产生排斥心理,精神出轨的他,让人误会了邻居家美丽的女人是他的妻子,这一事件使林小枫彻底崩溃了,原来“夫贵妻不能荣”,她深刻的理解到“如此没有宋建平作为参照物,别人都不知道我林小枫是谁”,这一事实虽然残酷,却真实而具典型性,小说的读者们对这一事实或是感同身受,或是感慨之后引以为诫。故事是那样的合情合理,人物是那样的真实透彻,他们的问题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小说《沧浪之水》也是这样一种典型,主人公池大为出身底层,和众多的知识分子一样推崇屈原、文天祥等这样的中国脊梁。他的大学生活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浓重的理想主义氛围中度过的,由于生性耿直,失去了留京机会,被分配回家乡的卫生厅,这时的他可以“少年不识愁滋味”地鄙视“狗人”、“猪人”,可以保留他知识分子骨子里那份自命不凡的清高。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也需要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当祖孙三代共处一室,当儿子烫伤,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池大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烦恼。他遇到的这种问题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问题(《一地鸡毛》中的小林、《中国式离婚》中的宋建平),因为它差不多是每一届大学毕业生同样都有的,走向社会的经历,它极具典型性。池大为的成长无疑也可以成为所有这些大学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教科书。
       总之,无论是《中国式离婚》抑或《沧浪之水》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典型。文章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真实可感的事例,大段真切的心理描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真实。让读者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且对我们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警示作用。
       二、摊开褶皱式的叙事
       北大的张颐武先生在评论《中国式离婚》时,提出了作品的叙事如同“摊开了生活褶皱”一说,的确这两本书吸引读者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摊开了生活的褶皱”。90年代中后期,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它的变化之快,似乎有些出乎人们的适应能力。然而“生活以无可抗拒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逼近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把自己交给生活时”该怎样面对它呢?《中国式离婚》与《沧浪之水》所摊开的“褶皱”,也就是所暴露的问题,是可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的。
       《中国式离婚》从这种意义上说无疑是一部《中国式离婚问题大全》。如上所述,宋氏家庭是一个表面光滑美妙的家庭,同时它也存在许多“褶子”,它也隐藏着许多危机。人到中年问题也接踵而来。每一个问题就暴露出这个家庭中一个“褶子”,孩子的择校问题,男人的职称问题,家庭冷暴力问题,女人是否回家问题,婚外恋问题等等。读者看到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然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并不在此,而在于她挖掘了这些问题背后更让人可怖的深层次的“褶子”,并用她的全知式的语言叙述出来。首先,文中的女人林小枫,作者把她塑造成一个张牙舞爪,歇斯底里的角色,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当下中国比较普遍的中年妇女形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实际也为我们揭开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褶子”即:像林小枫这样的女人“她们受过高等教育,她们依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与以爱情为名义建筑起来的婚姻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可是在面对家庭物质威胁的情况下,她们自觉且自然的将自己也就是女人的责任主动地排除出去,然后顺理成章的将家庭的物质相对拮据与困顿统统归罪在丈夫身上”。文章就是在对这种女人批判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为读者揭开了现实生活的“褶子”。再者,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宋建平,貌似谦和、忍让,实则是在逃避生活的难题,显然宋、林的婚姻处于“七年之痒”时期,生活的压力,使林小枫越来越现实,而常年的共同生活也使宋建平或多或少的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时的宋建平没有想到去解决问题,而是任由其发展,并把它当作冷落妻子,精神出轨的理由。宋建平越是冷漠,林小枫就越是以生活的常理来推测、怀疑,最终使这段婚姻走向死亡。当然,文章不只限于揭开林宋婚姻的“褶子”,同时,它还揭开了老年夫妇林父林母婚姻的“褶子”,年轻夫妇刘东北、娟子婚姻的“褶子”。至此,中国现代婚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被作者细致的揭露出来。读者从这一个个“褶子”的阅读中审视自己的婚姻,的确是极具意义的。
       同样《沧浪之水》也在为人们揭示官场中的“褶子”,文中的池大为是读者进入中国官场世界的一个导游,他的每一次高升,都为我们揭露了官场的一个“褶子”。池大为磨蹭了8年从最初的办事员,到科长、副处长、处长、厅长助理、厅长,其间还取得了博士学位,被评上了研究员,并成为博导。这一路下来,他看尽了官场百态,在那个“圈子”里,干部的提拔、职称的评定、工作的调动、学位的获得、国家课题的审批、卫生执照的审批、卫生专用款的发放、先进典型的树立、公司的上市等等,平常人看来神圣而严肃的事情,在作者的笔下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使读者真的有“道破天机”之感。原来在清白的表面下隐藏着这么多见不得人的“褶子”,而这一切又的确应和着现实生活中的灰色地带。同时这本书揭露的问题不止于此,更为深刻的问题在于像池大为这样的知识分子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问题的痛苦抉择,同时在更大层面上作者给我们揭露出官场中的一张黑暗的网。在这个故事中马垂章——池大为——龚正开分别代表着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他们三人构成了一个轮回。这样官场黑暗的可怖性就得以全盘揭露。同时也预示着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重复出现,永无休止,永不结束。
       综上所述,像《沧浪之水》与《中国式离婚》中这些问题仿佛我们生活中的“褶皱”,我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发现褶皱”的过程。
       三、深层意义的缺失
       《中国式离婚》和《沧浪之水》在揭露与展示社会现实问题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作者一味的暴露问题并有意无意地把暴露丑陋来当作作品真实性的砝码,同时作者刻意强调作品的普遍存在性,这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悲观主义气息,让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内心充满了恐慌感”。这是不符合文学的终极目标的。
       为了追求感觉的真实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片面的扩大化,在具体写作中表现为“媚丑化”。例如:《沧浪之水》中的潜规被夸大异化为绝对权力,知识分子的人生被局限于一种无路可走的“虚无主义”的人生,官场“圈子”成了一张永无止境,无限循环的网,这样一种对社会的丑恶现象片面夸大使得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后一定会获得许多消极的影响,事实上许多人在阅读此书时就把它当作学习官场“潜规则”的启蒙读物,有人在评价《沧浪之水》时说“‘活着’是硬道理是阎真总结出来的应付时代的话,它把市场经济在中国未完成时暴露的种种阴暗之处尤其是实际上孳生于中国人情传统的丑恶归咎于这个时代的趋势,归咎于这个社会要发展却还未发展好的体制,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中国式离婚》也存在这样的“媚丑化”的问题,例如:作为中产阶级衣食无忧的林小枫为何如此执著的追求“夫贵妻荣”,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为了制造丈夫出轨的伪证,居然用了下迷药的方法。又如文中反复出现关于婚姻似乎高明的“三种背叛论”,再如文章对主人公宋建平家庭冷暴力的理解与认同等都有悖于现实生活真、善、美的追求,读后可能使读者产生对婚姻与人生极大的不信任感,更不用谈诗意的人生了。
       总之,从对《沧浪之水》与《中国式离婚》的浅析可以看出作者无论是选取典型性的人物,还是对情节“摊开褶皱式”的叙述都是为了塑造真实可感的作品,但在具体写作时,作者在追求感觉的真实与读者认同时,又忽略了文章更深层次意义的挖掘,使得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黄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