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淘金者]从孔子到巴尔扎克
作者:苏 南

《文学教育》 2006年 第2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很记得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的一句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只此一句,便足以显示出孔子对金钱的无奈。在那个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自己思想的传播和实践,努力建立一个“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社会。他是那么伟大,那么高尚,那么圣洁,那么兴致勃勃,谁想到他的心头也时时会因囊中羞涩而掠过苦恼和无奈,也曾想过去做一个虽然地位卑微但却拥有金钱的市场守门人呢?
       孔子虽为圣人,却极具平民意识。他的学生做了地方官,却谢绝接受九百斗小米的薪水,孔子对那个学生说:可以拿回去分给你的邻居和老乡嘛!那时百姓生计难挨,孔子还是食人间烟火的。但孔子也决不把“富”看得很重。他收徒授业,只收几条肉干。他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而他自己也一直甘做“执鞭之士”。不梦寐以求致富,也决不鄙视金钱,这就是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孔子。我想求富决不是孔子的目的,做人可以清淡,做事业,清淡则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多次被逐被困被辱,他希望有一笔财富,作为从己所好的基础。但财富难求,求财富与求知识一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去作点滴积累。而人生却那么短暂,短暂的一生中,人往往不能兼得鱼与熊掌。既没法做到先求富,孔子也只能焦头烂额地从己所好了。从己所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游说民众,使民心归仁,民行归礼,这才是孔子的目的。
       从孔子,很自然想到巴尔扎克。这位极富创造力的天才艺术家,同样生活在两个迥异不同的世界里,一个是幻想的艺术世界,一个是残酷的现实世界。他的一生都在追逐金钱,他总是携着近乎奢侈的著名的“巴尔扎克手杖”,坐着豪华的双轮马车,带着车夫和跟班,他从古玩店花几个法郎买到一幅画就可以立即将它想象成价值连城的宝贝,他竭力去追求一个拥有巨大财产的寡妇……在社会和生活中,他是一个轻浮、贪婪、拖沓、窝囊、潦倒得时时遭人嘲笑的人,这是一位巴尔扎克。
       但另一位更真实的巴尔扎克,时时穿一件僧袍样的迦而苏辛白袍子,躲开五光十色的巴黎的诱惑,坐在他所钟爱的一张破旧的书桌旁,那间小而简陋的屋子,四壁灰暗,银烛台上只有六只燃烧的蜡烛和一杯黑咖啡……每天十几个小时巴尔扎克就坐在这儿。没有什么能比一位艺术家将创作看得高于一切更能打动人心的了。在创作上,巴尔扎克勤奋、固执、一丝不苟,他可以因为一位主编的一时疏忽便永远与之断绝关系,那位主编没有拿到巴尔扎克的最后校样就印出了他的小说;还有另一位,法兰西最有影响的杂志的总裁布洛斯,未经巴尔扎克同意就刊登了巴尔扎克著名的小说《幽谷百合》,尽管巴尔扎克已预支了他的稿酬,而且还欠布洛斯的钱,而且布洛斯的势力大到足以毁坏一个作家的名声,但巴尔扎克全然不理会这些,毅然同布洛斯脱离关系,为此他立即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但巴尔扎克没有屈服,始终昂着高贵的头颅,作为一个艺术家,他不能允许自己纯洁的灵魂受到污辱。巴尔扎克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光荣圣洁的事情,他的不朽的著作,最准确不过地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执著、真诚、纯洁与崇高。能够把世俗生活与艺术世界截然分开,在世俗生活里哪怕一塌糊涂,而在艺术上却始终追求一种不可思议的完美无瑕,并甘愿为之献出一切,这就是天才的巴尔扎克。正如茨威格所说:“他的梦想不能在他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事实,一切只能在他的著作中实现。”
       许多堪称伟大的人物,我们今天提起他们的名字就像指点天上的星宿,可要是回到他们生活的年代,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他们,你会发现,他们往往不是春风得意的人,他们同样摆脱不了人生在世时常有的种种痛苦与无奈。人生的磨难也不能说是上天对伟大人物的一种偏爱,磨难的道路是普惠的,谁都不想忍受痛苦,趋利避害、随波逐流也是人类的本能。但如若认为伟大人物是忍受痛苦来成就一番事业的话,那可能也错了,事实上,他们乐在其中,他们的自得其乐可能是难以言喻的,他们异于或高于常人之处,也许就是这种不可理喻的精神自足,他们宁静清澈的目光能够穿越苦难,落在辽远高阔的世界的另一端,他们的精神在另一个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即便伤害了他们也奈何不了他们,他们在那一个高远的世界低下头来,我们也够不上和他们的心灵对话。他们忘乎所以,显得单纯、执著而天真。我们看他们是为艰辛的事业而忍受磨难,他们却把自己当成在海边寻找美丽贝壳的孩子,他们专注于美,发现了美,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快乐陶醉和充实的呢?我们不必认为他们是在受苦,甚至不必同情他们,不必打扰他们的快乐。
       从孔子想到巴尔扎克,还想到许许多多伟人,当我们走进那些伟大思想的深处时,总会多多少少觉得就像秉烛走进幽深曲折的山洞,听到叩人心弦微妙无比的回声,看到峰峦上一串串不曾中断的脚印。峰峦曲折坎坷,荆棘没有编成花冠,当年坐在牛车上的孔子上路时,也没有带着会心的微笑,他一路也曾穷困潦倒,心灰意懒,时时发点脾气,但那无法言说的隐秘的召唤,固执地推动着他的牛车,在他看来,那是一次快乐的旅程。
       孔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也被统治者修饰了两千多年的伟人、圣人。孔子和他的思想在人们眼中也许显得有点迂腐,但他所倡导的境界,对今天的我们说来,应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作用。
       (选自《广州文艺》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