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研究者]布置语文练习的五个原则
作者:李永春

《文学教育》 2005年 第1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课程中的研讨与练习,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练习,鼓励学生创新,突出体现探究性学习,这些练习一部分属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另一部分才是迁移运用教学目标的。这些练习与课文紧密相关,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但是,要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丰厚的积累,发展思维,单靠逐章逐课的课后练习未免显得单薄、匮乏,有“蜻蜓点水”之嫌,无“细水长流”之感。那么,语文老师是否可以多布置一些抄写、背诵、写作等练习。然而,学生往往不愿做,甚至讨价还价、短斤少两、敷衍了事。面对新课标准,面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我认为语文练习的布置要注意以下五个原则:
       一、课文教育目标和课外练习相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学生学了一篇篇课文,只是学了一个个例子,要巩固例子中的知识,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在数理化学科中,学生在例题中学习了各条定理公式后,目的并不是要记住这个定理公式,而是要学会运用定理公式解决问题,教师会布置对应练习让学生掌握它,达到将迁移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语文练习也应如此,新教材已经出现了一些好的练习,除了利用好这些练习外,教师还应该根据时令、地貌、人文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布置适当的其他练习,不断温故知新,在多次实践中提高素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理。
       二、基本练习和分层练习相结合
       基本练习反映教学内容,体现基本的学习要求,这应该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的。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有必要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的练习,进行分层教学,尤其是要使后进生消除厌烦情绪,让他们感到“有练习可做”,“做练习快乐”。
       三、教师布置和学生自选相结合
       我们在潜意识里把练习的布置当作教师的事,因此,教师完全按自己的设想有时会出现偏差,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在一定数量的练习题中自选题目,并逐步引导,激发兴趣,培养信心,效果将会更好。
       四、限时练习和不限时练习相结合
       一般地练习总是在“自由状态”下完成,学生有足够时间复习、研讨、消化,并调剂自己的学习精力。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答题速度和应试心理素质相当重要,因此限时练习的布置也是必要的,应该把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贯穿在平常的练习之中。
       五、教师出题和学生出题相结合
       教师不应该盲目地搬现成的练习布置给学生,各种习题集、练习卷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很可能不完全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对练习进行选择和优化组合。同时,自己精心设计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在教师指导下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促使学生再学习,再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学生各自出题,交换测试,交换评改,最后教师小结。
       以上练习设计的原则是针对所有练习而言的。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包罗万象。“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作业应紧密联系生活,除课本研讨与练习之外还应该有其他作业,让语文作业的范围更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增加积累,提高素养。
       李永春,教师,现居浙江嵊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