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方言之美
作者:胡尧熙 陈 漠 黄俊杰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城,城头没得神,住老一群重庆人。男的黑耿直,女的黑巴适,火锅如果不放海椒没有人吃。”刘德华本想自己唱《疯狂的石头》里用重庆方言演唱的Rap说唱歌,后来因为学不会重庆话只得放弃。
       从《秋菊打官司》到《千里走单骑》,再到《武林外传》,东北话、天津话、陕西话、四川话⋯⋯社会学家说出现在影视屏幕上的方言浪潮,代表着社会对某个城市的关注度。随着2006年几个导演宣称要在重庆开拍电影,人们发现这个发展最急速、最年轻的直辖市存在着最老土和最现代的味道,方言用在这个城市,天生就有一种戏剧感。
       在长沙,湖南话的全国教育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除了古月扮演的毛主席教过我们说这种全国有5%的人使用的语言,音乐《最近有点烦》等长沙歌词作者“小乐”、湖南台主持人李湘、汪涵都是教湖南话的老师。如果方言也有全国流行榜,湖南话绝对有前十名的资格。
       “在上海,政府机构、学校、办公楼基本上是普通话的天下,只有在中老年人集中区域才听得到上海话。”《联合早报》在一篇《中国方言复兴还是衰落》的文章中认为,沪语脱口秀节目《三人麻辣烫》曾在上海创下收视率新高,但在高收视率的背后是纯正上海话日渐淡出上海人生活的社会现实。
       北京有京片子,上海有吴侬软语⋯⋯城市方言记载着城市的集体性格。在这个25年来人口激增33倍的移民城市,没有人知道或去注意深圳客话、基围话,深圳无辜地被视为一个无方言城市。
       广州受到无数教训后,广州人开始用堪称恐怖的粤式普通话来告诉的士司机“我要去哪里”,而不是坚持使用广州话。毕竟,听不懂广东话的司机越来越多。在这个全国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外地人和本地人一起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民生新闻栏目用道貌岸然的广州话和街坊语气评说着新闻,听得懂和听不懂的人和谐相处,不标准的广州话和不标准的普通话弥漫在城市上空。
       济南人在网上辨别老乡一定很难——用山东话“俺”这个土词自称的网络流浪者实在太多。这是一个和学英语不同的奇怪现象,一大票比济南经济更发达地区的年轻人爱用山东话来称呼自己。
       在大城市、外来文化、网络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物质欲望的时候,听着那些土气的方言,我们又突然在自己的根部找到了生活的营养,说一声盗版的“俺”,自己都变得可爱。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北小品就开始火爆。赵本山让中国老老少少都能吆喝几句东北话,网络上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则让“翠花上酸菜”成为风靡全国的东北例句。网络时代让语言的权利分散了,方言崛起成为多元文化表达自己的重要特征。
       以前的电影作品一度以北方的落后、贫困来感染别人,地方话更多成了一种落后、隔绝的表现。现在,东北话则成了一种减轻压力的幽默感,我们需要“朴素”的地方话,以拯救我们迷失在巨大城市森林中的心灵,对抗无方言城市的理想的、标准的生活方式。
       在方言的版图里,城市是一个个据点,各种不同的人在里面交换自己的区域文化密码;城市也是一个个舞台,人们在欣赏着方言的趣味和娱乐性。
       任晓摘自2007年1月10日《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