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核武器藏于何处
作者:远 林

《青年文摘(绿版)》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长期以来,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一直是国际上的焦点。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他们是否已经具备提炼高浓度核燃料,以及把核燃料组装成原子弹的能力。
       但实际上,如何控制核武器、把已经制造好的核弹头保存在合适的位置这两个问题同样关键,有时甚至更考验这些拥有核武器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力量。
       核战略与核武器的生存力
       美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并使用了核武器。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杜鲁门总统的授意下,美国防部开始系统研究核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着手制定核战略。为防止引发毁灭美国的核大战,1961年,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提出“相互确保摧毁”核战略。这一战略认为,美苏双方都拥有打击对方本土的核力量,因此双方处在一种稳定的“恐怖平衡”中,都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
       在此情况下美国提出,在提高核武器攻击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其战略核武器的生存力。肯尼迪要求建立一支专门打击城市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也就是,万一苏联对美国本土发动核打击,美国的部分核武器还可以在打击中生存下来,并实施毁灭性的核报复——摧毁苏联25%的人口和50%的工业。只要美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便可以将苏联的大城市作为“抵押品”,威胁遏制对方;就可能把核战争局限在美国本土以外,使苏联不敢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这就是著名的“核恐怖平衡”理论。后来,该理论成为各核大国的核战略基础。
       核弹头与运载工具结合在一起,才成为完整实用的武器系统。战略核武器因运载工具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洲际导弹、潜射导弹、空基核武器三大类。美国首创了这种被称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其他国家的核力量也基本与此类似。甚至小小的以色列都在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袖珍版”“三位一体”核力量。
       为何要耗费巨资建立这种似乎是“重复建设”的“三位一体”核力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核力量的可靠性和生存力。
       “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以及“核恐怖平衡”理论被认为是“邪恶”的东西,但美国官方反复强调,它们事实上避免了各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让世界大战成为历史。核武器高昂的成本,使核威胁下的“冷和平”成本极为高昂。于是美国帮助英国和法国等国建立起核力量,甚至让德国出钱、出人参与核打击计划,结果大大降低了美国的负担。
       装在“井”里的弹道导弹
       最初的洲际导弹像发射卫星那样,装在地面发射架上,成为非常容易被摧毁的“软目标”。一旦遇到攻击,生存力几乎为零。
       为了提高生存力,后来的多数洲际导弹被部署在地面下的加固发射井中。发射井有一个用超级混凝土和钢材制作的非常重而坚固的井盖,可以抵御百万吨级核弹在近距离爆炸产生的毁灭性破坏。核爆炸时地面产生的巨大振动,足以摧毁发射井中的导弹。所以美国等国家大费周章地把沉重的洲际导弹悬挂在发射井中,再加上复杂昂贵的减振系统,以提高洲际导弹的生存力。
       很多人不理解美国一套洲际导弹系统高昂的费用,为何远远超过一枚普通火箭。其实一个高水平的加固发射井,及其指挥控制系统的成本远远高过导弹本身的费用,这就好像枪的费用高过子弹一样。近年美国保留退役的MX导弹的发射井,而不是将其摧毁,显然与其高额成本有关。只是人们一般更多关注洲际导弹本身,而不在意其发射系统。
       美国人声称,它的洲际导弹发射井非常坚固,即使苏联核导弹在距离发射井1公里的地方爆炸,美国的导弹也能生存下来,并实施反击。不过,由于核武器牵涉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关于核武器的大量误导性宣传在所难免。20世纪80年代,随着美苏导弹命中精度提高到百米级,美苏都开始发展机动式洲际导弹,这在事实上承认,即使是加固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在新型核导弹攻击下的生存力也十分可疑。
       机动式洲际导弹,是把导弹部署在可以移动的超重型越野车或火车上,四处流动,让对手难以搜寻和打击。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占据优势地位的美国暂时放弃了机动式洲际导弹的计划。而俄罗斯则部署了大量机动式洲际导弹以求自保。
       藏于大海深处的多弹头导弹
       1960年,美国在世界上首先装备了“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把导弹装载在潜艇中并从中发射。随后,苏联、英国、法国也纷纷装备了自己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目前,英国、法国核力量的骨干就是潜射弹道导弹。
       潜射弹道导弹与核潜艇结合而成的武器系统技术极为复杂,建造和使用成本远远高于陆基洲际导弹。但是潜射弹道导弹的生存力非常突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在浩瀚的大洋深处,搜寻并消灭对方的所有潜射弹道导弹核潜艇。所以,潜射弹道导弹被公认为最好的“二次核打击力量”。
       20世纪80年代,美国潜艇率先装备了水下发射的可以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美国的多数大型水面战舰也具备发射该导弹的能力,也就具有了战略核攻击能力。这样美国的“二次核打击力量”得到了增强。
       美国还在世界上首先装备了分导多弹头弹道导弹。每一枚分导多弹头导弹头部可以运载多枚核弹,一次打击多个目标。这样即使攻击方突然发动核袭击,消灭了绝大多数守方导弹,但只要守方剩下一枚导弹,就足以消灭攻击方多个城市,让攻击方难以承受。
       目前各国的弹道导弹几乎都是分导多弹头导弹。例如美国的MX“和平卫士”式洲际导弹,头部可以携带10枚核弹头,一枚洲际导弹就可以毁灭10个大城市。分导多弹头导弹也让弹道导弹核潜艇成为一种可怕的毁灭者。例如英国现役的潜艇一次可装16枚美制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最多可投掷160枚氢弹,足以完全毁灭一个国家。
       潜艇之外,核力量还可以由轰炸机和远程巡航导弹发出。目前美国拥有B—2A“幽灵”和B—52H“同温层堡垒” 两种担负核任务的远程轰炸机,可空中发射携带核弹头的远程巡航导弹,以及投掷B61、B83核炸弹。美国正在用先进的超音速隐身巡航导弹,取代旧式巡航导弹。
       冷战时美国的轰炸机几乎不间断地交替带着核弹在空中飞行,随时准备攻击对手。几次“断箭”——也就是核弹坠落事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显然,攻击一方很难消灭空中飞行的轰炸机,所以空中核力量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信息化技术威胁核武器的生存
       过去几十年间,几个核大国陷入了“相互确保摧毁”的僵局。任何一方如果首先使用核力量,都难逃另一方的核反击。那时挑起核战争也就相当于自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利用美国深陷越战之机,大力扩充军事实力,在战略导弹等方面开始超过美国。于是,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施莱辛格提出了侧重“打击军事目标”的“有限核选择”战略。该战略的技术基础是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导弹制导,使美国的核力量不仅能袭击苏联的机场、部队集结地等“软目标”,而且能够袭击苏联设于地下的导弹发射井、指挥中心等硬目标。例如美国主力导弹“民兵3”,投掷3枚MA12A弹头,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185米,威力33.5万吨TNT当量,理论上摧毁对方3个导弹发射井没有问题。事实上,近20年来发射井中的洲际导弹的生存力很不乐观。
       近期武器的精确攻击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1987年开始部署的美国MX“和平卫士”式导弹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为91米,而目前,美国已经准备把洲际导弹的命中精度圆公算偏差提高到10米的惊人水平。同时,近10年来,美国大力研制穿透重型掩体的“钻地弹”技术,并获得突破。高精度的钻地弹,即使装载常规炸药,也足以摧毁导弹发射井和指挥中心等关键加固目标。目前,美国正准备把50枚MX导弹改造成常规型,这将使美国能够在35分钟内对全球任意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确定移动式洲际导弹发射车、基地上的轰炸机的位置成为可能;不久的将来,给空中的轰炸机,甚至海中的核潜艇定位都有可能,显然,未来“三位一体”核力量的生存力也已经很不乐观。
       (崔琦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27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