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
作者:王积超

《民族研究》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涵养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该地区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该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 生态产业链 循环经济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可再生资源,进行清洁生产,以实现污染的最小化;另一种是建构生态产业链,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特色饮料食品、大型机械、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由于依托的区域资源及因此而形成的行业特征,多数企业走的是多元化发展战略,建构生态产业链是其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关于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始于美国学者弗罗斯科和盖洛普勒斯对制造业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研究。其后,格雷德尔、艾伦比、艾瑞斯等人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技术、组织结构和物流平衡等问题。我国学者冯之浚、刘京辉、王兆华、孙果宋、黄科林、罗宏等人对企业生态产业链的概念界定、类型及其建构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唐晓华、陈瑾瑜等学者研究了生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博弈、信息沟通与合作,指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通过外部环境促使生态成本内部化,加强监督管理、信息沟通与合作。苑清敏、周科平、郑季良等学者则对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展开了研究,如苑清敏对虚拟生态产业链的稳定性及风险防范措施的探讨,周科平对煤炭采掘加工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分析,郑季良对生态工业园区内不同企业之间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保障体系、政策支持的研究,等等。
       上述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重要性、稳定性、技术研发、企业合作、政策支持等宏观层面,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也为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尚有三个方面的缺憾:(1)至今还没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参与到不同层面生态产业链构建进行系统的研究;(2)当前只有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技术进行描述性研究,而没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建立自身的研发体系,以构建生态产业链进行系统的研究。(3)没有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与该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布局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而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以西部民族地区在本地经营的271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来分析该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这些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以弥补前述研究之不足。
       一、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的现状
       西部民族地区不少企业通过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升了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的过程中,尚存在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弱、技术落后、空间布局分散等不利因素,需要逐步加以克服。
       
       (一)不同产业领域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状况分析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主要分布在农林、建材、矿业、能源、化工、医药、饮料食品、房地产等产业领域,造纸、纺织、旅游、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制造业等产业领域也有一定分布。在作为样本研究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124家企业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其中有85家企业构建了生态产业链,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农林、建材、矿业、能源、造纸、化工等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企业大多都构建了生态产业链,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在生产资料生产领域的西部民族地区企业中,农林、建材、矿业等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比例最高,平均比例达73.79%;能源、造纸、化工等企业次之,平均比例为61.21%。综合起来,上述六种类型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平均比例高达67.12%。这些产业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西部民族地区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医药、饮料食品、制造业、房地产等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也开展了构建生态产业链的实践,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可以推出,在西部民族地区,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均比例为12.94%,大大低于生产资料生产领域企业67.12%的平均比例,可见前者的步伐明显慢于后者。这与西部民族地区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来强化和引导,以推动消费品生产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构建生态产业链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建构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节约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另一方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品,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产业领域来看,在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中,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有66家,主要产业分布为矿业企业22家,占矿业企业总数的38.60%;能源企业14家,占能源企业总数的24.14%;化工企业11家,占化工企业总数的22.00%;医药企业8家,占医药企业总数的20%;制造业企业8家,占制造业企业总数的11.76%;饮料食品企业4家,占饮料食品企业总数的14.81%;水泥企业3家,占水泥企业总数的16.67%;房地产企业3家,占房地产企业总数的8.57%。结合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大多属于生态产业链构建较好的产业领域,表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正相关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西部民族地区以农林产业为主业的上市企业,没有一家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这与产业发展周期和产业链接的低科技投入及产业链条较短等因素有关。但是,根据对西部民族地区24家上市农林企业收益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占这一领域企业总数的91.67%的22家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计划和总结中,均提及生态产业链提高了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抵御各种不利因素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生态产业链是由企业内部不同生产单位组成的产业集群。这个集群的有效运行需要两个支撑条件:一是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的规模对下一环节的生产来说,要能达到产生经济效益的最小规模,且需要同时满足每个产品生产环节的收益率要小于或等于整个生态产业链上所有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大于等于同一时期货币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二是产业链链接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后能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参照生态产业链有效运行需要的两个支撑条件,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农林、电子信息和电子制造等产业领域的企业盈利能力弱,不利于生态产业链的建立、优化、升级。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林产业领域的上市企业有24家,已基本形成了种植——养殖——粪便——种植、种植——加工——养殖——加工等生态产业链。由于自身因素和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从沪、深两个证券市场2007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上市农林企业的平均收益率不足0.8%,不仅低于同一时期上市企业4.6%的平均收益率,而且也低于当前我国货币投资4%的平均收益率。
       西部民族地区上市电子信息和电子制造企业有17家,根据沪、深两个证券市场2007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这17家企业的净资产平均收益率为0.94%。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企业虽然本身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其生产技术和研发能力,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关键技术领域没有形成核心生产力,构建生态产业链的能力不足。如成都的汇源通信公司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心束管式异型铠光缆和带状光缆两项专利技术,为我国十大光缆生产企业之一,但由于其构建的产业链条较短,链接技术特别是光电子技术薄弱,所以该公司盈利能力弱,2007年为亏损。
       这两大产业领域企业盈利能力弱,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到1%,对于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一方面,企业很难有足够的自有资金来完成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因为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一般来说都需要补充欠缺的链结点,研发或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培养和引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当生态产业链上的某个产品生产的收益率低于同一时期货币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时,一些资金将不可避免地外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这些企业以某一产业领域为基础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西部民族地区的24家上市农林企业中有17家的主业已经转移,占70.83%。如内蒙古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业于2006年从农业转变为能源,公司的名称也于2007年变更为内蒙古平庄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库尔勒市的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的主业,当前正从农林产业转向盐化工和水电等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的17家上市电子信息和电子制造企业中有11家的主业已经转移,占64.71%。如甘肃兰光科技正从计算机硬件制造和网络工程转向城市公共服务;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正从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转向电子元器件和酒店业。
       第二,产业链链接技术、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治理技术落后,导致生态产业链无法进行有效链接。企业的生态产业链需要所有环节都有成熟的技术支持,任何一个环节的技术落后都可能导致生态产业链的链条断裂,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以矿业企业为例,在采掘阶段,由于企业的采掘设备、工艺、技术落后,使得矿产资源的回采率低,导致了大量的浪费,进而影响了生态产业链的持续运行。如鄂尔多斯拥有1244亿吨的煤炭储量,截至2007年12月,累计产量为4亿吨,却已动用了16亿吨的煤矿储量,回采率只有25%,这样的开采率将在日挖掘量相同的情况下,大大缩短企业的煤炭采掘量和周期。
       在冶炼加工阶段,由于尚未掌握成熟的共生矿、伴生矿冶炼技术,西部民族地区的冶炼企业大多还不能对共生矿、伴生矿的所有元素进行提炼,只能对几种含量高且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主要元素进行提炼,使得其他微量元素进一步加工的生态产业链条断裂。在废弃物污染治理阶段,部分矿产资源在提炼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尚没有成熟的技术能够对其进行经济代价可接受的再利用或治理。如包铝有限公司在生产氧化铝时,产生的含碱量较高的赤泥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尚没有技术能够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使得对碱回收利用的环节断裂。
       在废金属再生利用阶段,大多数企业只能对合金属中的主要金属元素进行提炼,利用率不足80%,且污染严重,对合金属的次要金属再生利用率不足1%,导致链条断裂,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铜的回收利用为例,目前西部民族地区主要利用反射炉进行火法精炼,炉能25-110吨大小不等,热效率低、能耗大,还原作业时黑尘污染严重。至今,西部民族地区还没有一个炼铜企业能够完成从废杂铜拆解到阴极铜精炼,不能在提炼出铜元素的同时,还能够对其他的合金属进行回收利用。目前,云南铜业正在加大科技研发,努力争取获得国家重大建设立项,争取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期能够对废旧铜资源进行清洁回收利用。
       第三,部分企业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利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西部民族地区有186家上市企业在制定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时,只是根据当时企业的盈利点,并没有考虑到构建生态产业链及以此为基础进行产业布局,因而其当前业已形成的产业组合无法构建生态产业链。如宁夏灵武的一家上市企业的产业组合为房地产和纺织,陕西西安的一家上市企业的产业组合为房地产、公路、电子信息,这些企业无法在现有的产业组合的基础上形成生态产业链。
       空间布局不利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主要是指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不同生产单位的分布过于分散,废弃物和副产品的贮存、运输成本过高,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没有构建生态生产链的价值。就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上市企业来说,有161家企业分布在省会城市,比例为59.41%。企业的聚集有利于上市企业之间形成生态产业链,如西安市开元股份(提供煤炭系能源)、宝钛股份(提炼钛材)、西部金属(制造钛/钢复合板)、航天动力(生产消防装备及军工产品)这四家企业就可以形成一条生态产业链。其余的110家企业的布局分散,导致企业的运输成本、信息沟通成本、管理成本都大大增加,不利于企业之间联合形成生态产业链,以发展循环经济。如四川攀枝花的攀钢钢钒由于废钢渣的运输成本太高,所以很难与峨嵋山市的四川金顶这样一个水泥企业之间形成生态产业链。
       二、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研究
       美国、日本、德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通过制定保护环境的计划,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再生利用,抑制垃圾的产生来建立和优化生态产业链。国际经验和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可以通过建构研发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利用主体功能区布局及产业调整带来的机会,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组建循环型生态园区等措施来革新、优化和延长企业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
       (一)建构研发体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企业的技术水平是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以发展循环经济重要影响因子。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中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三大类。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能够在对环境
       基本上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回收废弃物和处置残次品。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在能源、钢铁、建材、造纸、农林、医药、矿业、化工、制造业等产业领域。而每一个产业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需要的技术体系又不尽相同。
       西部民族地区能源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要重点引进、吸收和开发提高煤炭回采率的采掘工艺、煤矿瓦斯利用、高效洁净燃烧、烟气脱硫、煤化工技术、循环流化床电站、坑口电站链接技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技术、油化工和汽化工技术等。西部民族地区的58家能源企业中,拥有1至2项核心技术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态产业链的企业有34家,只有泸天化、靖远煤电、天富热电等3家公司具有构建能源企业生态产业链的完整技术体系,仅占能源类上市企业总数的5.17%。
       西部民族地区钢铁、建材、造纸等产业领域的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要引进和开发余热、秸秆、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的技术,以优化和延长这些企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生态产业链,提升其盈利能力。
       西部民族地区农林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要重点引进、吸收和研发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农林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增值等技术,使生态产业链尽量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西部民族地区24家上市农林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新品种的引进和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莫高股份、敦煌种业、绿大地等11家企业近两年研发了136种新产品。西部地区生产地和消费地距离较远,气候寒冷,四季温差大,对农林产品保存、运输等生态产业链链接技术的要求较高,而这方面却是该区域农林上市企业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香梨股份、绿大地等8家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只有中基实业、新疆众和两家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产生了良好的链接效果,为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链,西部民族地区医药企业要研发负面影响小的高效产品技术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治理技术;矿业企业要重点引进、研发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的工艺和技术,共生矿、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的先进工艺和装备技术,废料制造水泥的技术,以及能源转换和废物消纳处理的技术;化工企业要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再利用和“三废”治理技术;制造业企业需要研发的关键技术,有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技术、超高压输变电设备技术、大型乙烯成套设备技术、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技术、大型冶金设备技术、煤矿综合采掘设备技术、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技术等。
       上述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为构建生态产业链而进行的技术研究和创新,首先需要西部民族地区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形成创新体系,努力研发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的先进技术体系。其次,西部民族地区企业要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以及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将企业的生态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与国家在能源、矿业、环境、农业、电子等领域的重大技术专项结合起来,获得国家在资金、信息、人才、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如云南铜业、包钢稀土等一批企业就承担了国家“十一五”规划生态冶炼技术方面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了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西部民族地区企业还要积极争取并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企业的重大技术攻关提供实验设备支持。如攀钢钢钒与国内知名大学、院所等共建的冶金产品检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公司在冶金工艺、材料科学、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产业链构建领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次,要加强企业内部绿色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提升企业绿色技术运营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最后,还需要不同产业领域及区域的大型企业,根据生态产业链链接技术研发的需要,建立联合研发机构,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和研发。
       上述措施主要是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上市大型企业而言的。对西部的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其尚处于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主要要靠引进,然后不断吸收、消化,进而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利用主体功能区布局及产业调整带来的机会,革新或延长生态产业链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区域研究所的福格特教授认为,根据《德国空间规划法》可以将德国国土面积划分为需要减轻负担的城市区、需要重点开发的城市区和需要注重保护的农村地区三类,应针对不同区域开发重点,要求企业承担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责任。荷兰则针对国家北部、东部西部、南部和北海等区域进行功能普查和未来需求预测,制定了各区域不尽相同的空间开发政策,要求企业应根据不同区域的空间开发政策来调整自身的行为,实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区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且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的生态安全,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区域;禁止开发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应结合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政策取向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
       根据“十一五”规划,我国明确划定的22个限制开发区中有18个在西部,禁止开发区中西部民族地区占的比例近80%。26家上市企业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周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内的林、草、果,特别是中草药、经济林木、牧场、饲料、林果、旅游等区域特色资源,经过几年的恢复后,可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这对相关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把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中的林、草、果等资源作为企业生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优化和延长生态产业链,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新疆赛里木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处于库苏尔阿得热格沙漠边缘地区,可以利用乌兰干渠将博尔塔拉河的水源引到公司周边属于限制开发区的半沙化地区,恢复生态,治理沙化,其间生产出来的林、果、草可以大大延长企业的生态产业链。
       西部民族地区除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外,55%以上的国土面积为重点开发区。目前,已经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开发区的有成渝地区(包括成都、资阳、内江、重庆、绵阳、德阳等6个城市)、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咸阳、宝鸡等3个城市)、昆明周边地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等3个城市)、呼包地区(包括包头、呼和浩特等2个城市)、乌鲁木齐周边地区(包括乌鲁木齐、石河子、昌吉、克拉玛依等4个城市)、环北部湾经济区(包括防城、钦州、北海等3个城市),等等。西部民族地区有245家上市企业在这类地区。这些区域不仅要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转移来的人口,还要承接优化开发区转移来的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中国铝业已经收购了贵州铝业、兰州铝业、包头铝业,将氧化铝加工的部分产能转移到贵阳、兰州、包头;宝钢并购了八一钢铁,将钢铁生产和冶炼的部分产能转移到乌鲁木齐。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可以利用优化开发区转移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对现有的产业链进行技术改造、补缺,延长或优化生态产业链,生产更多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如青海省西宁市的金瑞矿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开采和冶炼锂矿、锶矿、金矿,但由于技术和冶炼工艺落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使得新上的生产线不能达产,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不出来,企业亏损严重。如果该企业能够和产业转移来的拥有较高技术及其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形成生态产业链,开发锂矿里的钠、钾等资源以及对锂和锶进行深加工,那么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会大大增强。为此,西部企业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利用主体功能区布局及产业调整的优惠政策,加强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建设,革新和优化企业内部已经存在的生态产业链,使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如新疆的八一钢铁与宝钢集团联合后,引入了宝钢集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一方面延长了生态产业链,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了企业的盈利水平,一举使八一钢铁成为上市企业中的业绩成长明星。又如,当前新疆自治区政府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进行资源开发和电源项目建设,新疆天富热电、特变电工、广汇实业、汇通股份等企业就可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资金、人才、管理、科研与技术优势,延长和优化新疆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的生态产业链,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三)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延长生态产业链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来优化和延长生态产业链。首先,需要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建立绿色管理和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对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采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产品的生产、运输、消费及产品废弃后销毁再利用等环节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管理,实现整个生态产业链上的资源利用、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的最合理化。申请具有环保标志的商标体系,努力通过国内、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各种审核和认证,提高消费者对生态产业链上所生产出的各种产品的环保和绿色质量认知,以实现生态产业链的盈利能力。例如,云铜股份公司打造绿色企业文化,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将环保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到各分厂、车间、工段及班组,同时加强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实现了企业在生产高纯阴极铜、电工用铜线环、工业硫酸、金锭、银锭、电工用圆铜线、硫酸铜等主产品的同时,能综合回收金、银、铝、铋、铂、钯等多种有色金属,能将电解液中的铜、砷、锑等控制在最佳脱除关系范围之内,并进行连续脱砷和锑,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
       其次,需要企业对自身的生态产业链条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以确定企业自身所属的生态产业链类型,进一步了解企业生态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原材料、绿色技术、管理水平等的需求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产业链的不同类型来优化和延长。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的生态产业链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无任何污染物排放的生态产业链,包括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形成的两种形式的生态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可以完全实现物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主要是通过优化和革新,提高不同环节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档次,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中冶美利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形成了“林地——造纸——废水处理——压力管道输送——灌溉——林木生长——原料储备用于再生”的水循环生态产业链,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水排放,全部回收再利用。农林及加工类企业的生态产业链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在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之间形成的无任何污染物直接排放的生态产业链,如煤炭、电力、冶炼等企业之间形成的生态产业链,这种类型的生态产业链复杂多样,可以通过研发产业链链接技术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和提高管理水平来优化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如,北方股份(煤矿矿用自卸车、旋挖钻机、液压挖掘机等)——露天煤业(煤炭开采)——华能电力(火电)——宝钢稀土(稀土氧化物)一一包头铝业(氧化铝、铝合金)——北方股份(煤矿矿用自卸车、旋挖钻机、液压挖掘机等)等企业之间形成的生态产业链。第二种是仍然会产生一定量的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废弃物的生态产业链,对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努力降低治理成本,是这类产业链优化、延长的重要方法。如贵糖股份已经形成的“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产业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三条生态产业链理论上讲已经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了废弃物的排放,但实际上在这三条生态产业链中制浆产生的废水、蔗渣喷淋废水、碱回收车间冷凝废水都没有真正地实现完全的无污染;还需另外建立专门的设备对其进行治污。
       (四)组建循环型生态园区,构建企业生态产业链
       组建循环型生态园区,在企业之间构建生态产业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以某一个企业为主导或重新选取环境资源能够有效供给的区域,根据生态产业链的要求,进行规划和设计,将现有企业搬迁到新的区域,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产业之间的生态链接和集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这种方式建设成本高昂,需由国家政策强制推动,并提供资金支持。如包头国家生态工业区就是由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以原有的包头铝业(制铝)、东恒热电(电力)为主导,引进建材企业(长征建材)、铸造企业(一些中小企业)、稀土企业(包钢稀土)组建的生态园区。园区中主要有发电和铝两大产业系统,在发电系统中,延伸出粉煤灰制建材,居民供热、电厂蒸汽用于加气混凝土的高压蒸汽养护等生态产业链系统。在铝系统中主要有碳素、电解铝、铝的深加工、铝合金铸造、精铝等上下游的产业系统,形成了铝的生态产业链。两大系统之间通过电力和废水(中水回用)实现了全方位的生态产业链接。目前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构建了5条生态产业链:煤——发电——电解铝——铝的深加工——铝的再生——铝的深加工、煤——发电——高附加值建材生产、煤——发电——供暖供热、煤——发电——稀土铝合金生产、煤——发电——稀土铝合金铸件生产——铝再生——铝的深加工。整个园区投资总额达到58亿元,没有政策面的支持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强力推动是很难建成的。
       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建立虚拟型循环经济生态园区,建立起不同企业之间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交换联系,并在现实中加以实施,或不同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实现生态产业链接。如新疆乌鲁木齐市生产氯碱的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聚氯乙烯树脂、离子膜烧碱、氯笨)和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未来10年前者为后者免费供应电石渣的协议。两家企业之间联合建立的生态产业链,一方面解决了中泰化学不经济的环境治理行为,卸下环境治理的包袱;另一方面天山股份获得了免费的生产原料,降低了成本。这样建立的生态产业链不仅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而且在虚拟园区内实现了产业链接,减少了各种不必要的成本。不足之处在于受企业分布、规模对等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较大。
       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构建生态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除了上面提到的要通过科技创新,利用主体功能区布局及产业调整带来的机会,加强内部管理和组建循环型生态园区等手段外,还需要国家综合运用价格、税收、投资、信贷等约束激励机制,来共同推动该区域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责任编辑 马 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