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田野调查与研究]伯牙吾氏泰不华事迹补考
作者:王 颋

《民族研究》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有元伯牙吾氏人泰不华,缘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涉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由于记载的零星和问题的复杂,不少答案仍然不甚清晰。本文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泰不华的民族,系徙居台州路的“蒙古伯牙吾”人;所以,不能入列“华化”的“西域人”。二、泰不华的仕履,先后任集贤修撰、台州路达鲁花赤等,并曾主持祭祀山川的典礼,参预黄河治理的讨论。三、泰不华同时在“文学”、“书法”上卓有成就,而其篆书,得与赵孟頫、周伯琦并列。四、泰不华的交游,十分广泛,分别有官员、“布衣”、“幕僚”,部分与其有书信往来。至于泰不华的性格,当以乐于“荐贤”以及平常时所表现的“介”、“直”和临危时所表现的“忠”、“贞”为最突出。
       关键词:泰不华 蒙古族 元朝
       作者王颋,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地址:广州市,邮编510632。
       一
       生活在蒙古皇帝统治中后期的“伯牙吾氏”人泰不华,不论在“今时”,还是在“当代”,都是著名的人物。在“当代”,这个常以名、字连称作“达兼善”的官员,(注:程敏政:《篁墩集》卷19《陈塘寺弥陀殿重修记》(《四库全书》本,以下未注明版本古籍,除《元史》外,皆为此版本)载:“仇公本名大都,朔庭贵族,而自署曰仇铉。亦犹状元忠介公本名{台哈布哈}[泰不华],而自署曰达兼善;酸斋学士本名{哈雅}[海牙],而自署曰贯裕;实胜国之中世弥文也。)”缘“死节”而为士人深切悼念。时人云:“斫贼拚死,人臣之大节凛然;请佛证明,朋友之交情痛甚。窃念物故、中奉大夫、浙东道都元帅白野达兼善先生,以科名甲天下,以行义著朝端。洁白之操,寒于冰霜;清明之躬,炳乎日月。切磋斯至,殊有得乎圣心;剔历虽多,不少罹于官谤。使久居廊庙,必有益寰区。奈东观未筑之鲸鲵,铩魏阙孤鶱之鸾凤。身后才一息,能续蔡中郎之传;眼前方百罹,谁念颜杲卿之死?”(注:(元)郑元祐:《侨吴集》卷7《追荐故元帅达公亡疏》,《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第771页上。)
       在“今时”,则缘陈垣先生论文的涉及而为学术界所知悉。《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有相关的论说,如:“先是廷试第一皆国人,泰不华既以第一及第,故或称为蒙古人,其实伯牙吾台是色目之一,非蒙古”。“至正元年,泰不华除绍兴路总管,行乡饮酒礼,教民兴让,越俗大化。礼让者,中国人所以化西北之族,而泰不华乃以化越人,奇也”。“《元史》本传只言事功,不言学业。《宋元学案》更疏略,仅缀拾本传教语,无可考见。余在《滋溪文稿》卷二四发见苏天爵有《与达兼善郎中书》,述《皇极经世书》之授受源流颇详,知泰不华曾有志于邵子之学”。“泰不华死于方国珍之难,《元诗选》有《顾北集》,与余阙《青阳集》并列,推为元季诗人第一。其言曰:自科举之兴,诸部弟子类多感励奋发,以读稽古为事。迨至正用兵,勋旧重臣往往望风奔溃,而挺然抗节、秉志不回,乃出于一二科目之士,如达兼善、余廷心者,其死事为最烈。然后知爵禄豢养之恩,不如礼义渐摩之泽也。故论诗至元季诸臣,以兼善为首,廷心次之,亦足见二人之不负科名云”。“泰不华,伯牙吾氏。伯牙吾一作白野,故泰不华恒自署白野泰不华,人亦称为白野尚书”。“泰不华并通小字,善篆隶,温润遒劲,尝[作]《重类复古编》十卷”。(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3、55、56、90页。)
       对于以上论述,仍有补充和澄清的必要。诸如自父辈始居今浙江临海市之台州路、至少有一个妹妹(注:《白云稿》卷13之三上《滑寿传》云:“三宝廉使仲子之妻,泰不华尚书妺也。”)(《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24页下)的泰不华的“民族”,乃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元史》卷143《泰不华传》载:“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世居白野山。父塔不台,入直宿卫,历仕台州录事判官,遂居于台。”《三台文献录》卷首《姓氏》载:“泰不华,字兼善,本白野人,居台州。”(注:《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本,第8页下。)韩儒林先生于《西北地理札记》一文中指出:“《元史》卷一四三称泰不华(Tai Buqa)为伯牙吾氏,世居白野山”。“陈援庵(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且举元顺帝后燕帖木儿女以证伯牙吾氏之属钦察部,而泰不华必为色目。但吾人今知钦察部外,康里、蒙古均有伯牙吾氏,名同而所隶属之部族不同,则泰不华之是否为色目人犹未可必也。如以白野为白里之讹、玉理伯里之省,则亦只为一种待证之假定而已。”(注:韩儒林:《西北地理札记》,《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页。)事实似乎不幸被言中,泰不华的族属,真是“蒙古”之“伯牙吾”,而非“钦察”之“伯牙吾”。史书中见有不啻一处明确其为“蒙古人”的时人记载。《元音》卷9云:“{台哈布哈}[泰不华],字兼善,蒙古人,南台御史。”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载:“泰不华,字兼善,元名达普化,御赐今名,号白野,蒙古人。状元及第,官至浙东宣慰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没于王事,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忠介。”(注: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37页。)《秘书监志》卷10《题名》云:“秘书监著作郎:达普华,字兼善,蒙古人。[至治]辛酉[科]状元。泰定元年五月初一日,以承务郎上。”(注:《元代史料丛刊》高荣盛点校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3页。又,《侨吴集》卷4《至元丁丑夏五,宣城汪叔敬、吴人干寿道、丹丘柯敬仲、国人泰兼善(不华)同仆游天平,次往灵岩,有作奉和二首》中所称“国人”,为蒙古人。)
       二
       泰不华之仕履,迁转颇多。《元史》卷143《泰不华传》载:至治二年“授集贤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顺帝即位,“出佥河南廉访司事,俄移淮西。继迁江南行御史台经历,辞不赴,转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擢秘书监,改礼部侍郎。至正元年,除绍兴路总管”;“召入史馆,与修辽、宋、金三史,书成,授秘书卿,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九年,“寻除江东廉访使,改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已而出为都水庸田使”;十一年,“迁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分兵于温州”,既而迁“台州路达鲁花赤”。
       需要补正者,其一,“擢秘书监”后应补“学士”二字,而泰不华的这次委派,并未到任。《草堂雅集》卷3,吴克恭《达兼善除秘书监,未上,而有侍郎之命,赋诗奉送》云:“几年海内龙头客?蚤负词场一世豪。秘监稍迁为学士,侍郎即去重仪曹。”其二,其为绍兴路总管后,又曾有“秘书郎”的短期在职,又遭遇母丧之服阙期,时至正七年。(注:参见《侨吴集》卷7《题瑞竹堂记》,第764页上。)郑元祐《遂昌杂录》载:“今中奉大夫、浙东元帅白埜泰不华君,由越守召入为秘书郎。未几,母夫人殁于越,白埜君还越,持丧戒珠寺,朝夕临屏,荤血不脱绖带,家人欲一见其面,不可得也。既毕葬,服阕,乃始复初。”其三,“奎章阁典签”之任,应在“秘书监著作郎”后,而“南台监察御史”之任,又应在“奎章阁典签”后。虞集《道园类稿》卷20《送达溥化兼善赴南台御史诗序》载:“兼善以先朝进士第一人,事今上天子于奎章之阁。一日,辍以为行台御史,此所谓得言之位、可言之时、能言之人者乎?”
       除外,还可知:当泰不华集贤修撰任内,曾受命主持祭祀山川的典礼。袁桷《清容集》卷23《送达兼善祠祭山川序》云:“至治三年,集贤修撰达君兼善,以使由恒山、济源东南上于会稽。吾于兼善有言焉:恒山,古真定地也,二河交流,浊漳贯其旁,郡县筑防,岁不得息。或言有运河在焉,民居垫荡。宜询其俗,而条纪之。济源在怀州,怀,河南地相接,昔之括地兴赋民,不胜其害,河流靡常,空滩遗碛,垦殖以自肥者,其谁与?会稽、杭相襟带,粟帛丝布、丹漆绮绣之作,倍于他郡,竒衺夸诞,故都之习,不能以革。独会稽山水秀朗,民朴案业,往承大饥,荒垄弥望,犹不能尽耕。昔有逸民戴安道、贺知章,其故家曰王、谢,能有若斯人者,宜表而出之悉疏,归以俟明天子之清问,则得之矣。”(注:《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元刊本,第11页下、12页上、下。)当礼部尚书任内,曾参预治理黄河的讨论。余阙《青阳集》卷2《送月彦明经历赴行都水监序》云:“比者河北破金堤,逾丰、沛、曹、郓诸郡,大受其害。天子哀民之垫溺,乃疏柳河,欲引之南,工不就。又遣平章政事嵬名公、御史中丞李公及礼部尚书泰不华公,沉两珪有邸及白马而祀之,河之患不已。乃会诸老臣集议治河者,诸老臣无能言其说,独尚书泰不华公以为当浚河弃道,复引河以入彭城。”(注:《四部丛刊续编》景印明刊本,第3页下、4页上。)
       
       泰不华的政声,以廉能称。唐桂芳《白云集》卷6《为善堂记》载:“至正初,天下极治,人才项背相望。大名昭焯,如达兼善(泰不华)、赵子温、秦裕之兄弟、乌克逊旺沁(乌古孙□□)、道通(道童)公仅六人。”《滋溪稿》卷30《题兼善尚书自书所作诗后》云:“然人知尚书才华之美,而不知其政术之可称也。每当论大事、决大疑,挺正不阿,凛然有直士风。而贡举得贤之效,益可征焉。”(注:陈高华、孟繁清点校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11页。)而“均役”的措施,正是其绍兴路任上的成绩之一。《存复斋集》卷4《送和九思之绍兴路同知任序》载:“至正三年秋,理问和侯九思除同知绍兴路事,且将推朝廷爱民之意,而以德、礼行之抚字焉。仍得太守达公兼善首新其政,自经界始分田授役,使千亩之家不得诡隐而逃,百亩之家能足食以自存。”(注:《涵芬楼秘集第五集》影印旧钞本,第4页下。)除外,陈垣先生所曾提到过的一个“逸闻”,正是其为官的“评价”。曹安《谰言长语》云:“元{台布哈}[泰不华]为台州守,有所亷察,因夜宿村家。闻邻妇有姊姒夜绩者,姊曰:夜寒如此,我有瓶酒在床下,汝可分其清者留以奉姑,下浊者吾与尔饮之。姒如其言,起而注清者于他器,且曰:此达元帅也,吾等不得尝矣。姊曰:到底清耶?遂笑而罢。{布哈}[不华]闻之,未曙,即去。”
       三
       在当时,泰不华即享有“文学”上的声誉。戴良《九灵山房集》卷补下《鹤年先生诗集序》云:“我元受命,亦由西北而兴。西北诸国,若回回、吐蕃、{喀尔喀}[合剌鲁]、{辉和尔}[畏兀]、{伊啰勒琨}[也里可温]、唐{古}[兀]之属,往往率先臣顺,奉职称藩,其沐浴休光、沾被宠泽,与京国内臣无少异。积之既久,文轨日同,而子若孙遂皆舍弓马而事诗书。至其以诗名世,则贯公裕实、马公伯庸、萨公天锡、余公廷心其人也……他如高公彦敬、巙公子山、达公兼善、雅公正卿、聂公古栢、{乌}[斡]公克章、鲁公至道、王公廷珪辈,亦皆清新俊拔,成一家言。此数公者,皆居西北之远国,其去豳、秦,盖不知其几千万里,而其为诗,乃有中国古作者之遗风,亦足以见我朝王化之大行、民俗之丕变,虽成周之盛莫及也。”胡行简《樗隐集》卷5《方壶诗序》云:“西北贵族联英挺华,咸诵诗读书,佩服仁义。入则谋谟帷幄,出则与韦布周旋,交相磨砻,以刻厉问学,蔚为邦家之光。至元、大德间,硕儒巨卿前后相望。自近世言之:书法之美,如康里氏子山、札剌尔氏惟中;诗文雄混清丽,如马公伯庸、泰公兼善、余公廷心,皆卓然自成一家。其余卿大夫士以才谞擅名于时,不可屡数。”
       诗歌方面,今所存数量最多者,自然是录自《泰顾北集》之《全元诗》初集卷49,计五古一首:《衡门有余乐》;七古二首:《桐花烟,为吴国良赋》,《卫将军玉印歌》;五律(含排律)四首:《送友还家》,《赋得上林莺,送张兵曹》其一、其二,《陪幸西湖》;七律七首:《春日,次宋显夫韵》,《送赵伯常淮西宪副》,《寄姚子中》,《春日,宣则门书事,简虞邵庵》,《寄同年宋吏部》,《与萧存道元帅作秋千词,分韵得香字》,《送琼州万户入京》;七绝六首:《绝句》其一、其二,《题祁真人异香卷》,《送刘提举还江南》,《送新进士还蜀》,《送王奏差调福州》。除外,尚有见于顾瑛编《草堂雅集》卷6、卷5,计有七律、七绝各一首:《题柯敬仲竹》,《梅竹双清图》;见于孙元理编《元音》卷9,计七律一首:《上尊号,听诏,李供奉以病不出,奉寄》;见于钱谷编《吴都文粹》卷续二六,计七绝一首:《题玉山所藏水仙画》;见于李时渐编《三台文献录》卷23,计七律六首:《雪》,《宿龙潭》,《和年弟闻人枢京城杂诗》其一、其二、其三、其四。而《元西域人华化考》卷5《美术篇》则记:“近年海上有珂罗版印《元八家法书》,中有泰不华行书《赠坚上人重往江西谒虞阁老》七言律一首,为《元诗选》《顾北集》所未载。”
       散文方面,今存者更少,多为前人或时人作品的题跋。如:见于《石渠宝笈》卷29之《题宋韩琦尺牍》;见于《六艺之一录》卷404之《题宋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卷405之《题范文正公与师鲁二帖》;见于《赵氏铁网珊瑚》卷13之《题睢阳五老图卷》;见于《新安文献志》卷100上《书李孝光汉洛阳令方圣公储传后》。尚有散见于杂著、金石、方志的表、记。如:见于王士点《秘书监志》卷8之《正旦贺表》。见于《全元文》卷1591录《台州金石录》卷12之《重建灵溥庙记》、《康熙上虞县志》卷5之《上虞县学明伦堂记》。而见于《康熙绍兴府志》卷13之《祷雨歌,并序》,则是诗、文的合璧。(注:参见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中国方志丛书影印原刊本,第1176、1177页。)
       在已佚的诗、文中,有以下一些可以稽查的“线索”。如《江月松风集》卷8《杨亷夫司令以诗美杜清碧先生,达兼善郎中率吾曹同赋》,《草堂雅集》卷6倪瓒《题柯敬仲竹,书达兼善秘书后》,《吴礼部集》卷9《宋显夫司业出乃兄诚夫尚书中秋五首,并达兼善侍郎诗,因次其韵》。(注:参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第308页下、309页上。)《宋文宪集》卷18《篷轩铭,并序》载:“新安胡君宁之作室城东隅,旁隘中寛,翼以栏楯,而其制类舟,招弟子肄业其间。杨内翰刚中曰:是期以济川者也,宜名汝舟。宁之之子英复构轩于前,以篷为字;篷者,舟之蔽也。雍虞文靖公、白野忠介(泰不华)公、宣城汪文节公,咸为赋诗。”(注:《四部备要》严荣校刊本,第235页上。)
       泰不华的书法,师事古名家而有所创新,足以自成一家。《书史会要》卷7载:“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篆书师徐铉、张有,稍变其法,自成一家。行笔亦圆熟,特乏风采耳。常以汉刻题额字法题今代碑额,极高古可尚,非他人所能及。正书宗欧阳率更(询),亦有体格。”特别是“篆”,当有元一代,“白野”得与“松雪翁”亦赵孟頫、“鄱阳伯温”亦周伯琦等并列。乌斯道《春草斋集》卷诗二《赠杨允铭小篆歌》云:“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四明文运代不冺,学字亦有前贤风。”而“钱塘思益”亦钱良右之子、颇有家学的钱逵,正是其交契之一。《珊瑚木难》卷5,王立中《钱逵墓志铭》云:“伯行姓钱氏,讳逵,世业儒,为苏州长洲县人”。“父良右,元吴县为儒学教谕”。“经史之暇,尤工于书,□、篆、隶、行、楷精絶造古。盖先府君善书著名,松雪翁尝称之,故得家传之妙,论者咸谓不下乃翁也。名山大刹、豪门富族碑铭题匾,不下百金求之。参政王公叔能、平章达公兼善皆忘其贵显,以叙斯文之好,齿踰不惑,犹无宦情。”
       泰不华的书法作品,盖有“钞文”、“题额”、“书匾”三类。《元西域人华化考》卷5《美术篇》云:“《寰宇访碑录》卷一二有泰不华所书碑四通:《重修南镇庙记》,八分书,至正四年四月,山阴;《重建凤山上乘寺记》,至正七年八月,上虞;《祈泽治平寺佛殿碑》,至正九年四月,上元;即《王节妇碑》,篆书,山阴”。“泰不华篆额见于《攈古录》卷一九及二○者有:《觉苑寺兴造碑》,至正三年三月,萧山;《重建萧山儒学记》,至正五年七月,会稽;《重建旌忠庙记》,至正七年,会稽;《重修鄞县学记》,至正九年九月,鄞县;《重修后土庙记》,至正十一年七月,渭南;《重修后土祠记》,至正十四年,拓本。”(注: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第90页。)
       四
       泰不华交游之广,于有元士人中,屈指可数。在京官员中,有虞集、宋褧、张翥、吴师道等,地方官员中有张翥、贡师泰、陈基等,属于“布衣”或“幕僚”的朱德润、钱惟善、傅若金、李孝光,也与泰不华有着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有关泰不华的诗词文章有不少,可见的如《道园稿》卷4《题达兼善御史所藏墨竹》,《燕石集》卷2《中秋,陪谢敬德修撰、达兼善典签、诚夫兄学士会饮周子嘉如舟亭,交命险韵十二依次诗,得赏字》、《礼部侍郎泰不华兼善出守会稽,分题送行,得读书堆》;《吴礼部集》卷3《分韵赋石鼓,送达兼善出守绍兴》,《乾坤清气》卷12王沂《送达兼善签宪》,《蜕庵集》卷4《寄达兼善经歴、柯敬仲博士》,《玩斋集》卷1《春日,同达兼善秘卿燕兰亭,分韵得工字》,《夷白斋稿》卷7《次遂昌韵喜雪,简白野监司》,《元音》卷9雅琥《寄南台御史达兼善二首》;《存复斋集》卷9《送达兼善元帅赴浙东》,《江月松风集》卷8《送兼善郎中朝京师》,《傅与砺集》卷7《奉送达兼善御史赴河南宪签十二韵》,《五峰集》卷5《寄达兼善》、卷9《送达兼善典签》,《鄱阳五家集》卷11叶懋谨《送达兼善赴礼部尚书》。除外,还有高丽人李穑。(注:参见《牧隐稿》卷3《上达兼善尚书》,汉城: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赵昌来标点影印汉城大学校奎章阁藏本, 第523页。)
       
       而著名文士苏天爵、郑元祐,与之有来往书信,或讨论儒学,或恳请帮助。《滋溪稿》卷24《答达兼善郎中书》云:“近承赐教,知久病新愈。夫君子之仕,固欲行其志也。然事之龃龉者十常八九,欲舍而去之,不知者以为忘斯世矣。合下由进士得官二十余年,始以文字为职业,人则曰:儒者也。及官风纪,屡行而屡止,孰知其志之所存乎?向谕印祝泌皇极经世说,谨装潢纳上”。“祝泌生于宋季,所学者风角、鸟占之术,特假皇极之名张大之耳。抚州有传其术者,覩物即知休咎,尝欲以学授予,予弗从而止。”《侨吴集》卷7《上达监司启》、《再奉监司达白野先生书》云:“恭审辍讲金华,出司水监。属使节于汉室之老,岂惟明农验田?畯于豳诗之章,莫先徂畛。宣恩言,则鱼鳖咸若;论人望,则草木知名。欢腾陇亩之间,喜溢江湖之上。而乃扁舟适越,意欲卧夫东山;一札来吴,恩益隆于北阙”。“于是,儿佶荷李公及今漕长章公成就之也,[于四月十三日]遂押指挥,下镇抚所,令于十月俟所史顾迪满[缺收补。岂料]李廉使一旦弃官北上,有平江富人子程丙者,厚[资托该吏别押]指挥,搀小儿名缺”。“于是上告,脱能宣布圣君贤相敛福锡民,莫先[于冤者获吐,屈者]获伸,贫老无皈者获有所养,是则阁下之任[也。不揆微贱上干]钧严,进退之间,皇汗悚仄”。(注:第769页下,770页上、下。)
       五
       蒙古“伯牙吾”泰不华之一生,之博得时人、后人的广泛关注,犹如前文所及,既利于考察有元一代“文治”,特别是非“汉、南”人的“华化”问题,又利于审视“理学”广泛传播后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似乎会令人惊奇,就是这样一位诗、书大家,其父亲犹是连汉语都说不好的“白丁”。《滋溪稿》卷30《题兼善尚书自书所作诗后》载:“白野尚书向居会稽,登东山、泛曲水,日与高人羽客游。间遇佳纸妙墨,辄书所作歌诗以自适,清标雅韵,蔚有晋、唐风度。予犹及见尚书先考郡侯,敦厖质实,宛如古人,而于华言犹未深晓。今有子如此,信乎国家文治之盛。”据此,满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孛儿只吉氏在中国的“福祚”更长,其在前一方面的成就当难以估量。至于后一方面,当其“运命”衰微之际,出现了不少缘读“经”而取得科名的“死节”进士,诸如与其并列的余阙、李黼、李齐等。《宋文宪集》卷5《汪泽民神道碑》载:“自壬辰之乱,四方瓦解,其能执节不回者,往往于学士、大夫见之。如余阙之死于舒,李黼之死于江,泰不华之死于台,尤号杰然者也。”何乔新《椒丘集》卷8《徐寿辉破江州,总管李黼死之》:“元有中国垂百年,及其乱也,儒臣秉节而死者甚多,若李黼、李齐、余阙、泰不华,其忠义尤表表。”
       在泰不华“族属”问题的研究上,不能不提到达应庚先生《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和王叔盘先生《泰不华传略与族籍考正》(注:分别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等二篇相关论文。前者以已“付之一炬”之“江苏六合族谱”抄录文为“依据”,证明其为“西域回回人”,称:“祖达不台,武将。元初,来自西域,初居丽水,后迁台州。子名母把拉沙,文武双全,点中状元,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之后达氏由台迁居镇江,清代洪、杨起义兵至江南,六世祖达善为避兵灾,又迁居江北六合。今六合县城内还保留有达家巷,巷内有达氏祠堂。民国以来,达浦生阿訇曾请白崇祖为祠堂,题写匾额曰白野堂,后改为忠恕堂”。参照本文前引的资料,作者的叙述多有不合之处:一是姓名,“初名达普化,文宗赐以今名”,此作“名母把拉沙,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而其父“达不台”犹蒙古人名。二是世代,“清代洪、杨起义兵至江南”,在清咸丰、同治间,距元中叶几五百年,如何只相隔五世?
       后者力证其“当时属于蒙古族,并非钦察族,也非色目人中其它部族”。然而,十分可惜,作者的证明过程,充满着“不经”之说,其中之一即是将别一“达”姓人氏“达天山”附会为“达白野”的泰不华。后者因籍贯、抑居住地为号的“达天山”,有可能为栖息在附郭县名天山之净州路、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西北一带的“汪古”部人。其曾莅任 “江阴州别驾”、“江浙行省检校”、“诸暨州同知”、“太史院编修官”,而与泰不华之仕履明显不同。《六艺之一录》卷384高则诚《过达天山别驾所居》云:“暨阳别驾真清官,弹琴诵书民自安。幽居却近范蠡宅,官舍政俯西施滩。水声入林竹根泠,山云落机香炉寒。有客打门求妙墨,家僮莫放砚池干。”陈旅《安雅堂集》卷2《送达天山江浙省检校》云:“河上兰舟动,江南画省开。睽携成浩叹,检校用英才。湖水深诗砚,吴山对酒杯。崇文仍设监,人望贾生来。”《草堂雅集》卷3吴允恭《送达天山应奉北上》载:“国中太史浙河游,碧树风生紫绮裘。蜀郡奉祠扬子老,汉廷召对贾生优。金盘芍药还相咏,翠笼樱桃亦易求。幸得草堂同晚饭,少陪髙论借迟留。”
       毫无疑问,泰不华之“交游”堪称广泛,究其原因,还在于其胸襟开阔,热衷于“荐贤”。如徐一夔《始丰稿》卷3《朱嗣寿墓碣》载:“忠介公{台哈布哈}[泰不华],贯台州,进士及第。及其跻要路,见台之老成前辈,待之如乡先生。而待先生(朱嗣寿)尤厚,以荐于朝。时先生父已殁一日,闻之,贻书谢曰:禄以逮亲为荣,亲已殁矣,不愿仕也。公亦重违其志而止。”孙作《沧螺集》卷4《陶宗仪小传》载:“至正间,浙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辟举行人、校官,皆不就。”《宋文宪集》卷27《王冕传》载:“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王]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谙悉“经学”,似乎也是缘由之一。冯从吾《元儒考略》卷4载:“周润祖,字□□,临海人。与达兼善为友,精性理之学,为时所推重。至正中,被召,以老谢归。有《紫岩稿》十余卷。”至于临危时所表现的“忠”、“贞”,自然是平时少容于世的“介”、“直”性格的延续。(注刘基《诚意伯集》卷9《吊泰不华元帅赋》云:“世有作忠以致怨兮,曽不知其故。然怀先生之耿介兮,遭时命之可怜。上廱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揺揺而不固。”(《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明刊本,第6页上、下))
       〔责任编辑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