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评]评《傣族村社文化研究》
作者:胡绍华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解体时期形成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以村社土地公有和生活资料个人所有的二重性为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民族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社会形态,在这些地区,村社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傣族村社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的出版,为研究村社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提出了傣族文化的概念——“村社文化”。这一结论是作者经过长期钻研和实地调查的必然结果。作者以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是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之上的理论为出发点,进而延伸至研究农村公社对傣族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全书紧扣傣族社会长期保存农村公社这一特殊社会历史现象,逐一解析傣族社会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揭示傣族文化与农村公社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证明傣族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也是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之上的,因此将傣族文化定位为“村社文化”。
       因为傣族文化是在村社制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农村公社赋予这种文化的无穷魅力。千百年来,傣族社会都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之上运行,傣族的灿烂文化是由生活在村社里的傣族人民创造的。此书以村社制度为经,贯穿经济制度、生计方式、政治法律、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以大量篇幅描绘具有村社气息的优秀的傣族传统文化,总结每项文化的特点,指出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
       该书的第二个特点是解析了村社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作者认为,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又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桎梏。因此,在竭力发掘每项傣族传统文化的优点的同时,认真总结了每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例如:在物质文化方面,作者认为,傣族人民创造和培育的水稻文化,不仅给人们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条件,而且几乎是使社会不停地有序运转的全部物质基础。但它那种单一的经济生产结构,不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手工业和商业,阻碍了多种社会经济成分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村社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长期困扰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傣族传统的茶文化、农家傣菜、干栏住宅、傣式服装等物质文明的优异之处,作者不遗余力地尽情描述,使继承和开发者有所依据。但从历史考查,由于村社范围狭小封闭,生产长期停滞,村社之间鲜有往来,缺乏新鲜血液灌输,这些传统文化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积极创新。在精神文化方面,傣族是能歌善舞,文化优异的民族。但是无论他们的诗歌文学、音乐舞蹈、节日活动等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也无可避免地受制于村社制度。因为所有这些文化都植根于农村公社,由村社组织领导,提供物质等条件,并在村社范围内开展活动。傣族的民间歌手兼诗人“赞哈”——独具文化特色和艺术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带给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精神享受,对净化傣族社会风气,树立傣族人民的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其在封建领主制社会里,生存不易,发展缓慢,未能在此基础上进而发展戏剧音乐和长篇小说等文艺作品。作者首先发现并认为,在20世纪初期,当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变革转型的时候,傣族民族民主革命者刀安仁遵循历史发展潮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引进汉族文学、戏剧,促进了傣戏的创建,写出了反帝反封,反映爱国主义的现实主义诗歌,开创了傣族新文学的先河。
       作者认为,傣族社会男女婚姻相对自由,实行小家庭制度,存在赘婿上门等风尚,使社会和家庭减少了许多矛盾纠纷,家庭和社会相对和谐,应当说傣族的家庭婚姻制度,具有许多可取之处。在部分全民信仰上座部小乘佛教的地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对社会稳定,民众心灵健康,调节人们心态,传播科学文化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它的积极因素将日渐削弱,应积极加速进行改进,否则将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傣族封建社会有较健全的行政机构,村社基层政权沿袭古老规章,发挥村社给予的管理职能。但是傣族社会实行封建专制统治,政治制度长期未有改革,职能机制僵化,政府的绝大部分行政任务仰赖村社政权完成。法律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统治阶级可以有法不依。各种法规普遍实行以罚(款)代刑。傣族领主社会中的农村公社在政治上仍保存有完整的政治组织,行使基层行政权力;经济上村社土地为集体占有,村社具有分配调整份地的权利,保证村社成员享受份地耕种,生计有所保障,阶级分化不突出,社会矛盾不剧烈。然而,傣族社会长期处于低下的温饱型自然经济,村社之间实施严格的地域界线,社会道德以原始平均主义为荣,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抑制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的封闭性、保守性、狭隘性使一个个的村社处于孤立状态,使全社会缺乏人际往来,信息交流。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是从广义方面对傣族文化进行系统研究。作者认为,傣族文化是傣族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傣族社会自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同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化,这种文化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傣族文化从广义方面来说,应该包括傣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方面来说,应包括傣族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因此,作者对傣族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傣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进行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及其所产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还包括了傣族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为了能从广义方面全面认识傣族文化,论著所涉及的地区以西双版纳为主,兼及德宏、耿马、孟连以及新平、元江、金平等边疆及内地傣族地区,点面结合。在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文化深入研究的同时,对其他地区的傣族文化也有所涉及,从而使读者能对整个傣族地区的文化获得宏观认识。
       该书的第四个特点是,以历史发展眼光透析傣族文化的特点,指出傣族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随着傣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其文化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物质生产的发展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因此,傣族文化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并使文化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历史发展的渐进规律。
       综观全书,作者对保存着农村公社制度的领主制社会中的文化,做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指出傣族社会传统文化的实质是“村社文化”,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成一家之言。全书结构新颖,资料丰富,涵盖面广,行文流畅,可读性强,堪称成功之作。
       
       (作者胡绍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责任编辑 华祖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