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动态与信息]第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暨2006年汉民族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者:周竞红

《民族研究》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6年4月26日至28日,海内外学者共聚伊洛之滨——九朝名都洛阳,以河洛文化与汉民族为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活动,探讨数千年来“兴废”之间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启示。此次会议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政协河南省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四单位联合主办,河南省政协相关部门、洛阳市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承办。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罗豪才,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郭东坡、副主任张道诚,中国侨联副主席李本钧,国务院台办主任助理张铭清,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会长揣振宇等相关领导参加会议。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及文化人出席会议。会议收到论文240余篇,其中90多篇论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
       河洛文化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学者和文化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研究和关注河洛文化的历史与现实,关注从华夏到汉民族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丰富的社会历史现象。综合而言,研讨会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一、关于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指古代黄河和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河洛文化具有自身的区域特点,专家们将其总结为: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以及广泛的传播性。河洛文化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中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起,构成了汉民族众多区域性文化的基础,有人称之为母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史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由河洛文化而产生的易学、理学和道学,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智慧。有学者将历史上的河洛文化分为五期,即:(1)远古时期(前100万年-约前1万年),(2)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250年),(3)汉魏时期(前200-534年),(4)隋唐时期(605-907年),(5)北宋前后期(909-1600年)。也有学者提出河洛文化是夏商周三代文化生成的中心区域,哺育了华夏民族并对华夏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朱锦昌指出: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曾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河洛文化的影响不仅及于全国各地,而且广及欧亚大陆。
       二、河洛文化的传播与多区域文化的渊源。研究表明,历史上的河洛在地域、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中心性特点,随着人口大迁移的发生,这里不仅成为文化向外传播区,而且也是多元文化交汇区。一方面,河洛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与其他地方性文化交融,结成渊源关系,比如齐鲁文化、闽台文化、楚文化、徽州文化、客家文化等不仅呈现出特定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与河洛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河洛地区本身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区,无论是夏商周,还是汉魏隋唐时期,这一地区已有大量非中原人口融入,可以说周边古代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推动了河洛文化的发展。这一点在汉魏、隋唐时期表现得尤为显著。有学者以考古学并结合相关文献与传说,就外部文化、尤其是古代东方对河洛文化冲击及河洛先民如何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外来文化养分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河洛文化不仅向外部传播,影响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发展,而且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也可称为“海纳百川”的历史过程。有的学者则从考察先秦河洛文化文献指出,夏人本为西戎或称西羌,商人出自东夷,周人至少曾混迹于戎狄之间,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产物,说明“河洛虽是华夏龙兴之地,但是它的文化不是华夏独自创造的,蛮夷戎狄亦与有功焉”。这进一步说明,汉民族“滚雪球”式发展的历史过程。此外,河洛文化除了在当代中国境内传播外,还在今天的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区得以传播。
       三、关于河洛文化和汉民族丰富的学科性特点。学者提供的论文和相关研讨,表现出对河洛文化和汉民族多视角的关注和多角度的研究,相关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如炎黄二帝在河洛地区的史迹、史前岩画与河洛文化、不同时代的河洛地区文化人、河洛文化与其他地域性文化历史渊源、河洛文化历史文献研究、人口迁移与语言与文化、河洛文化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不同地区戏曲与韵乐间的影响、河洛文化与华夏民族的形成及汉文化的传播、河洛文化的内涵及人文价值、自然灾害与近代河洛文化的衰落、河洛文化的现代应用、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等等。在讨论过程中,研究者不仅关注了文化的地方性特点,也有关注文化的多样性。国内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应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以便提高社会成员多元文化意识,从而促动社会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更有学者提出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类应消弥文化单一主义、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等,实现普世主义,以保障各种文化的和谐相处,实现世界和平。有学者提出,在传统文化研究和保护中,还应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来自海外的学者和文化人则介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并指出随着国力的强大和中国与世界关系密切性的加强,中华文化正日益对当代世界产生重要影响,海外华人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主要角色。
       四、整合各方力量,加强各方合作,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助力。此次研讨会规模较大,合作单位多,合作学科多,学者、专家和文化人的学术背景多样,表现出良好的整合特性、广泛的交流特性。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整合中华民族的基本力量。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经受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传承和复兴中华文化,如何继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独特性,都是摆在当今中国人面前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河洛文化与汉民族关系,对凝聚中华民族和世界华人也具有独特意义。以河洛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对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具有巨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深入研究河洛文化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关系,有助于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凝聚两岸三地同胞,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周竞红,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责任编辑 刘世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