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证明:虞弘及其同时代人虞庆则,其先人原来都是赫连夏国人,夏国又称鱼国,其臣民又以鱼为姓,回纥语称balk。虞弘故乡尉纥驎城,即薄骨律城,亦即灵州城,建造时间亦可追溯到夏国,回纥语称balklad。西域系泛称,既可以将夏国包括在内,更可能指当时已分布到传统意义上西域部分地区的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夏国亡后,虞弘家族主要在这一带活动。
关键词:鱼国 鱼姓 赫连夏国 尉纥驎城
作者郭平梁,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地址: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高层住宅1号楼125号信箱,邮编710062。
出土于山西太原的《虞弘墓志》(以下简称“虞志”)是一方惹人注目的墓志,志文所述有的可与文献记载相呼应,有的可对文献记载做补充,有的是提出了新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与阐明。为了解读志文和其中提出的新问题,一些学者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现在研究讨论仍在继续进行。我在看了志文及相关论文以后,乃撰此稿,以参加讨论。
一、鱼国何在?
虞志曰:“公讳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也。”“□□奴栖,鱼国领民酋长。”这个鱼国何在?这里先引用一条资料:“虞庆则,京兆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人也。本姓鱼。其先仕于赫连氏,遂家灵武(今宁夏灵武南),代为北边豪杰。”赫连氏就是匈奴人赫连勃勃父子所建立的夏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存在的时间为公元409-431年间。不需要做任何解释就可断定虞庆则的祖籍是赫连夏国,而且其先人还做了这个王朝的高官。虞庆则之姓虞,是后来改的,他和他的先人“本姓鱼”,就是说在赫连夏国时,虞庆则的先人是姓鱼,这也是没有疑义的。这个鱼姓就把虞弘和鱼国联系到一起了。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些来源于非汉族的国家、民族、部落的个人或群体,往往要有一个汉族式的姓氏,而这个姓氏又往往就是他或他们本国、本族、本部落的汉文名称。这类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除了研究者们所常举的昭武九姓而外,这里再举几例,以彰其义。如天竺(印度)人姓竺,月氏(氏音支)人姓支,安息(伊朗)人姓安,鄯善人姓鄯,车师人姓车,拓跋部人姓拓跋等。据此,可以断定,“本姓鱼”的虞庆则和作为鱼国人的虞弘,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其先人,都是赫连夏国人,而赫连夏国当时又称作鱼国。
赫连夏国,也就是鱼国,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遗民其后都还很活跃了一阵子,这就是林梅村先生在《稽胡史迹考》一文中所正确指出的:步落稽或部落稽,就是鱼国。参见林梅村:《稽胡史迹考》,《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不过,要补充的是,步落稽并不是鱼国的本身,而是鱼国亡后其遗民的统称;汉文步落稽为突厥语鱼的译音,这可以得到11世纪喀什噶尔人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的证明。它说:“balk ,鱼。”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1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97页。本文所用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材料,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戈同志帮助查寻、辑录的,下同。不过将这个词音译作步落稽则尾音欠妥,同书在解释balk另一个含义时说:“信伊斯兰教之前的突厥语中和回鹘语中对‘城市’、‘城堡’的称呼。因此,回鹘人最大的城市之一就叫作bex balk,意思是五城。回鹘人的另一个城市叫作ya balk,意思是新城。”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1卷,第398页。这个bex balk和ya balk汉文译音通常都作别失八里和仰吉八里,尾音“k”都未译出。所以,步落稽的“稽”字肯定是另有所本,看来,那就是突厥语的附加成分“c”,将之加在词根的后面,意思就变成“什么什么的”或“什么什么人”了,如ba头——bac头目,首领;bitig文书——
bitigc书写人等等。所以,如若将步落稽理解为以鱼为姓,或鱼国人,那就更加贴切。
何以见得步落稽就是赫连夏或鱼国之遗民呢?这只要看一看《周书·稽胡传》就会明白:一、“稽胡,一曰步落稽,盖匈奴别种,刘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云山戎赤狄之后。”这同文献所记赫连夏之来源如出一辙。二、“自离石以西,安定(今宁夏固原)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这正好是赫连夏灭亡之后,其部众逃离原地就近觅食避难之状况。三、“其俗土著,亦知种田。地少桑蚕,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与中夏略同。妇人则多贯蜃贝以为耳及颈饰。又与华民错居,其渠帅颇识文字。然语类夷狄,因译乃通。蹲踞无礼,贪而忍害。俗好淫秽,处女尤甚。将嫁之夕,方与淫者叙离,夫氏闻之,以多为贵。既嫁之后,颇以防闲,有犯奸者,随事惩罚。又兄弟死,皆纳其妻。”这说明他们经过长时间的与汉族等外族人相处,一方面接受了一些汉族等外族人的影响,另一方面仍保持本民族的一些原有的传统。四、“虽分统郡县,列于编户,然轻其徭赋,有异齐民。山谷阻深者,又未尽役属。”这就突出地说明他们被打散以后而归属于北魏等王朝而成为这些王朝的编氓或尚未成为这些王朝的编氓的情形。五、率众反对朝廷的刘蠡升、刘平伏、刘桑德 、刘受罗干等显然原来都是王族,亡国后复改赫连姓为刘姓,赫阿保、赫狼皮等也可能是原来的王族姓,赫氏乃是姓赫连氏之讹或简略。以上引文见《
周书》卷41《稽胡传》。
那么,赫连夏国为什么又称鱼国呢?或者说其部众又为什么要以鱼为姓呢?夏凤翔元年(413),也就是大兴土木修建统万城那一年,“五月,雨鱼于统万,时兴役尤甚”。此事不见于《晋书·载记》及《魏书·赫连勃勃传》,见于《
太平御览》卷877,想必出于崔鸿《十六国春秋》之原文。参见(清)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68页。此种奇迹在当时是司空见惯,俯拾皆是的,不管它是完全出于捏造,或者捕风捉影,任意渲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如何利用它。显然,“雨鱼于统万”,在崔鸿看来,这是一种凶兆,所以他把它与“时兴役尤甚”联系起来;但是夏国人,特别是统治者绝对不会如此看待,而会将它看作是一种天降的祥瑞。就在这一年,勃勃下书曰:他家原先“从母氏为刘氏,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弗)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晋书》卷130《赫连勃勃载记》。勃勃为什么突然要下令改姓呢?看来与“雨鱼”有着直接的关联。“雨鱼”含有两重意思,“雨”意为天上掉下来的,是天意;而鱼则是常见之物,只不过因为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显得不同一般而已。“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取的就是第一层意思。“赫连”的原音很可能就是突厥语tigri,意为天,《汉书·匈奴传》译作撑犂,一般译作腾格里,又有译作祁连的,祁连与赫连的发音就很接近。以天为姓,这当然只有帝王及其家族才能当之,“支庶”则没有这个资格,更不要说属下臣民了。据《魏书·铁弗刘虎传》,“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为号”。看来,勃勃改姓天只适用于他的家族,其“支庶”则仍姓铁弗,只不过重新做了一番解释而已。至于其属下的其他部落、臣民、百姓等则只能姓天降下来的“鱼”了;在一国之内,大多数人姓鱼,那就很容易地被称作鱼国了。又,夏真兴二年(420)“五月,雨鱼于统万”。(清)汤球:《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9页。此条不见于他书,只见于汤球校的“纂录”及他的“辑补”,也许是汤球将前一条又误植于此,所以月份与用语与前面的一条完全相同。不过也有可能是有关鱼的奇迹又一次出现。一、此文下少“时兴役尤甚”,说明它不完全是原文重植。二、要说它是崔鸿的原文也有一定道理,据《十六国春秋辑补》,此语之前有一大段揭露赫连勃勃“凶残好杀”的文字,这就是崔鸿原来的观点,即认为此次“雨鱼”也是上天降下的凶兆。三、如若上一条能成立,那么,在下文也可以找到赫连勃勃认为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的根据,这就是,此时统万城已建成,其年“十月,起冲天台于统万南山,欲登之以望长安”。(清)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第475页。上述推论如能成立,则赫连勃勃对有关鱼的奇迹是情有独钟的,而赫连夏国又名鱼国,或其臣民多以鱼为姓,又可增加一条论据。又敦煌文书《天下姓氏族谱残卷》曰:“□阳郡三姓,并州,仪、景、鱼。”《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曰:“同州冯翊郡出八姓:鱼、吉、党、雷、印、含、力、寇。”□阳可能为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参见《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一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85-88、93-97页。前者标明是吐蕃统治时期的写本,后者亦显系唐朝之作,这都说明那个时期这一带尚有不少以鱼为姓的人,而且是聚居的望族。说他们是步落稽的后代,或赫连夏国的遗民,并不勉强。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以鱼为姓的人都是赫连夏国人,如西汉的鱼翁叔、曹魏的鱼豢就是例证。参见《
汉书》卷59《张汤传》、《
三国志》“出版说明”。
二、尉纥驎城何在?
既然鱼国就是赫连夏国,那么,尉纥驎城就只能在赫连夏国寻找了。种种迹象表明,尉纥驎城,就是薄骨律城。两个词所用的汉字形状有异,读音也不甚相同,但分别组成词汇时其读音就很相近,因为它们都是同一个非汉语名称的译音。前引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说:“balkland,有鱼了。Kθl balkland 湖里有鱼了,变成有鱼的了。一个地方变得泥泞,阿尔古人便这样称说。一个地方变成城市(城堡),回鹘人就这样说。”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第2卷,第271页。以薄或尉译ba,以骨或纥译lk,以律或驎译land,再加上古音和方言的因素,是完全可以解释得通的。
薄骨律城是个著名的城镇,其历史可以正好追溯到赫连勃勃时期。《
元和郡县图志》卷4曰:灵州,“汉富平县之地”,“其城赫连勃勃所建果园,今桃李千余株,郁然犹在。后魏太武帝平赫连昌,置薄骨律。后改置灵州,以州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号灵州。”④ 《
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此前之郦道元《
水经注》曰:“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故老宿彦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口骝之韵,遂仍今称,所未详也。”《
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4页。《
元和郡县图志》卷4又曰:“迴乐县,本汉富平县地”,“薄骨律渠在县南六十里,溉田一千余顷”。④事情很可能是这样的:先有薄骨律渠,修建渠的人是赫连夏国人,即鱼国人,故而称作薄骨律渠,又因而被误释为有鱼的河,如麻赫默德·喀什噶里所说的。后来又在河的附近修建了一座城镇,也是赫连夏国人修建的,所以河名又成了城镇名。分布在附近的回鹘人(当时汉译作袁纥)这样称呼这座城镇,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也用这个名称称呼其他城镇,于是在回鹘人那里它就成为通用的名词,就像上面所引的麻赫默德·
喀什噶里所说的那样。
差不多与拓跋部崛起同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蠕蠕)、高车(敕勒)也迅速强大起来。柔然建立了汗国,而高车各部则“当种各有君长”。高车大概可分为东部六姓和西部十二姓。袁纥为东部六姓之一,并曾一度成为东部之盟长,东部诸姓之分布东南到达今山西之北部,与赫连夏国毗连以至交错杂居。北魏道武帝“自牛川南引,大校猎,以高车为围,骑徒遮列,周七百余里,聚杂兽于其中。因驱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即以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太武帝北征柔然,还至漠南,“闻高车东部在巳尼陂,人畜甚众,去官军千余里”。遣军“至于巳尼陂,高车诸部望军而降者数十万落,获马牛羊亦百余万,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车,逐水草,畜牧蕃息,数年之后,渐知粒食,岁致献贡,由是国家马及牛羊遂至于贱,毡皮委积。高宗时,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后高祖召高车之众随车驾南讨,高车不愿南行,遂推袁纥树者为主,相率北叛。”“树者入蠕蠕,寻悔,相率而降。”《
魏书》卷103《高车传》。在这一带与高车错居杂处的应当还有柔然。社仑山称可汗时,柔然“号为强盛。随水草畜牧,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朝鲜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
魏书》卷103《蠕蠕传》。由此可见,袁纥等游牧民族当时对薄骨律城等地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北魏神嘉四年(431),赫连夏国灭亡。《魏书·地理志》曰:灵州,“太延二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中改”。《
魏书》卷106上《地理志上》。太平真君五年(444),刁雍出镇薄骨律,他在镇十年,至兴元二年(455)调回朝廷。从他给朝廷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这一带“户口殷广”,有驻军屯田,有农民耕种;他兴修水利,改善向沃野镇(今内蒙五原西北)运粮的运道,在黄河西岸建刁公城。参见《
魏书》卷38《刁雍传》。“初,显祖世,有蠕蠕万余户降附,居于高平(今宁夏固原)、薄骨律二镇,太和之末,叛走略尽,唯有一千余家。”《
魏书》卷58《杨播传》。虞庆则的先人早在赫连夏国时就居住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更确切地说,应作薄骨律城,后改称灵武)。其父虞祥任“周灵武太守”。虞庆则“宣政元年,授仪同大将军,除并州(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总管长史。二年,授开府。时稽胡数为反叛,越王盛、内史下大夫高颎讨平之。将班师,颎与盛谋,须文武干略者镇遏之。表请庆则,于是即拜石州(今山西离山)总管。甚有威惠,境内清肃,稽胡慕义而归者八千余户”。《
隋书》卷40《虞庆则传》。宣政无二年,此处有误。看来,虞庆则之所以得到步落稽人的信服,与他们都是赫连夏国的遗民不无关系。
三、西域与虞弘家族的经历
虞志曰:“弈叶繁昌,派枝西域;倜傥人物,漂注□□。”“西域”一词,原系泛指,且时有变化。初见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西域王浑邪”,当时指河西一带,司马迁作《大宛列传》,并未将之系于“西域”一词之下。桓宽《
盐铁论》卷8“西域第四十六”,说明此词当在武帝末年就已广泛使用。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指敦煌以西,葱岭以东(即大致指今新疆地方);广义则包括亚洲中部、西部和印度半岛,欧洲东部,非洲北部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之河西、陇右的情况非常复杂,先后出现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也有少数汉族政权,有的汉族政权还建立在原西域的范围之内,这就难坏了撰写西北地区史的古代学者。所以鱼豢《魏略·西戎传》在西域之前写了一大段有关氐、羌、匈奴、丁零(应亦包括鲜卑)等族的活动情况,其分布地域大概就在今陇右、河西以至青海一带。参见《
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收《魏书·西域传》中有车师,而在其前分叙氐、宕昌之后,又列有高昌,车师与高昌都分布在今吐鲁番地区,所以李延年之《
北史》又将高昌调到《西域传》内,与车师并列。姚思廉《
梁书》将河南(即吐谷浑)、高昌、宕昌、鄧至、芮芮(即柔然)等都列入《西北诸戎传》内,而李延年《
南史》则列河南、宕昌、鄧至等为《西戎传》,列高昌于《西域传》之首。所以,将赫连夏列入西域也能说得过去;更何况种种迹象表明,十六国时期的匈奴人,似乎都视今山西北部为南下北方民族的发祥地,那么,赫连夏国就正在其西边,也是其先人匈奴西域之故地。所以,不必一定要在通常所认为的西域那个范围内去找那个鱼国或鱼姓。
据我的看法,上引虞志的一段话,落脚点是“倜傥人物,漂注□□”,具体到人,要说的就是虞弘祖孙三代人的活动。虞志曰:“□□奴栖,鱼国领民酋长。”观下文可知,所缺第一个字当为“祖”字。按年代推算,□奴栖任领民酋长即部落酋长时年龄可能很年轻,国亡时年龄也不会太大;国亡后,他带领自己的部落离开夏国而流浪;最后他流浪到了何处呢?前面提到,早在社仑山称可汗时,柔然的势力就已经西到焉耆。太延中,北魏使者“王恩生等使高昌,为蠕蠕所执”,和平元年(460),蠕蠕吞并退居高昌的北凉沮渠氏余部,“蠕蠕以阚伯周为高昌王,其称王自此始也”。②④ 《
魏书》卷101《高昌传》。和平五年,“高车王可至罗(又作阿伏至罗)杀(高昌王阚)首归兄弟,以敦煌人张孟明为王”。②太和十一年(487),西部高车副伏罗部“十余万落”,西迁至“前部(高昌)西北”。《
魏书》卷103《高车传》。同书卷103《蠕蠕传》作十六年(492)乃指北魏发兵征蠕蠕之时间。“初前部胡人悉为高车所徙,入于焉耆,焉耆又为嚈哒所破灭,国人分散。”④嚈哒又称滑国,时取代吐火罗及大月氏而分布于阿姆河以南今阿富汗一带,其王厌带夷栗阤,西方记载作Ephthalanos,嚈哒之名Hephlhalites即由此而来。参见\[法\]沙畹著、冯承钧译:《西突厥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97页。此王在世时,嚈哒最为强盛,“西域康居、于阗、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如上所述,后来还打到焉耆。吐谷浑主要分布于今青海及新疆东南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焦点就集中在高昌,所以北魏宣武帝元恪曰:“蠕蠕、嚈哒、吐谷浑所以交通者,皆路由高昌,掎角相接。”以上均见《
魏书》卷103《高车传》。要强调指出的是,在上述时间内,北魏势力已深入到西域诸国,所以在西域与上述诸势力都有交往。在上述历史条件下,□奴栖率领部落没有向东投奔北魏,根据他的子和孙后来供职的情况来判断,他是向西北游牧,最后投奔了柔然,而且不能排除,就是进入到传统意义上的西域。
虞志曰:“父君陀,芮芮国莫何去汾,达官,使魏□□□□朔州刺史。”君陀一名,显然系本民族语言的汉译。莫何去汾是柔然的高官,张庆捷《虞弘墓志考释》已将有关的材料搜集起来,言之详矣。参见张庆捷:《虞弘墓志考释》,《唐研究》第7辑。值得注意的是,莫何去汾一职不仅在柔然汗庭地位很高,而且还从事重要的外交活动。“达官”不得为汉语高官之意,应该是官衔,韩儒林先生《蒙古答剌罕考》追溯到了北方民族(突厥、蒙古)的这一官衔。参见韩儒林:《穹庐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46页。又柔然婆罗门可汗派至北魏的大官莫何去汾之“大官”也应作官衔来理解。参见《
魏书》卷103《蠕蠕传》。鱼君陀何时使魏并任朔州刺史的呢?《魏书·地形志》曰:“朔州(北魏时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附近),本汉五原郡,延和二年置为镇,后改为怀朔,孝昌中改为州。后陷,今寄治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界。”《
魏书》卷106上《地形志上》。这是这个君陀入魏时间的上限。又据虞志,虞弘死于隋开皇十二年(592),时年59岁,当生于公元534年。这是这个君陀入魏时间的下限。在这个期间,魏与柔然曾互留对方使者。永熙二年(533),“阿那瓌遂留东魏使元整”;元象元年(534),“东魏乃囚阿那瓌使温豆拔等”。《
北史》卷98《蠕蠕传》。鱼君陀是否就包括在温豆拔等人之中呢?缺乏确证,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完全排除。在上述时间之内,柔然、西迁的高车副伏罗部、吐谷浑及嚈哒在高昌一带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交,作为柔然的高官鱼君陀也可能会参与其事。
虞志曰:“公承斯庆裔,幼怀劲质”云云,是说在他父亲出使魏朝的时候,他还很幼小,甚至刚出生,也不排除他是遗腹子。又曰:“芮芮国王,鄰情未协。”这是上述柔然所处的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环境的概述。
虞志曰:“年十三,任莫贺弗。”关于莫贺弗,上引张庆捷文亦有很详尽的考证。要强调指出的是,虞弘一家在柔然汗国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很受可汗宠信的,像他这样的一个幼童,也被授予这样高的重任。
虞志曰:“衔命波斯、吐谷浑。”论者往往将此与上文连读,意为他十三岁任此职。这是不可能的,代表可汗和汗国与外国帝王谈判军国大事怎么可以由幼童来担任呢?除非是虞弘的年龄推算有误,这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倒是很常见的,少算十二生肖一个周期,就少去十二岁。不管怎样,这次或两次的出使,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对文献记载做了重要的补充。志文后之铭文“润光安息,辉临月支”,说的也是同样两次出使的事。安息是从汉朝起对古萨珊王朝的旧称,这里指的也就是波斯;月支即月氏,原游牧于中国敦煌祁连间,西迁后在阿姆河流域建立过强大的国家,早已衰落。此处乃指其在中国的故地,吐谷浑当时的分布大概就在这一带,所以这里指的也就是吐谷浑。月氏在阿姆河流域的故地,先是被吐火罗占领,后又被嚈哒据有。嚈哒强大时,向北侵入塔里木盆地,必然要遭到吐谷浑的反对。柔然,特别是在西域的一部分,最初尚能与嚈哒和平相处,但自高车副伏罗西迁后不久,副伏罗依仗嚈哒以反抗柔然,柔然与嚈哒的冲突就愈演愈烈。嚈哒在向东北进攻的同时,也与西邻波斯发生过激战。波斯于神龟年间与北魏,恭帝二年(555)与西魏,又于天监十五年(516)及普通元年(520)、七年与梁通使,参见《
北史》卷97《西域传》、《
梁书》卷54《诸夷传》。那么,也同柔然有过一定的交往就是可想而知的了。虞弘这次先后出使吐谷浑、波斯,其直接目的自然是为了联合二国共同向嚈哒发动进攻,成效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怎样,对柔然汗国来说,乃是一项重大的举措;对虞弘本人来说,也是一项值得夸耀的丰功伟绩,所以铭文直接说:“簪缨组绶,冠盖羽仪。桂辛非地,兰馨异土。翱翔数国,勤诚十主。扣响成钟,应声如鼓。蕴怀仁智,纂斯文武”,当然,这里所赞扬的也包含有他的其他功绩。虞志曰:“转莫缘”,莫缘也是柔然的大官,他又升官了。
虞志曰:“仍使齐国,文宣□□,焕烂披云,拘执内参,弗令返国。”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于550年。天保三年(552),柔然汗国亡于突厥,阿那瓌被杀,家属逃入北齐。虞弘亦于此时入北齐,并被任为北齐宫廷的内参。
虞志曰:“太上控览,砂碛烟尘,授直突都督。□使折旋,歙谐边款,加轻车将军、直斋,直属都督。寻迁使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射声校尉。”太上即北齐武成帝高湛,561-565年在位,生前传位于皇太子高纬,改元天统,被尊“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咸以奏闻”。《
北齐书》卷7《武成帝纪》。这又是一件大事。“砂碛烟尘”,就是西域发生了战争。突厥汗国的创立者于552年称伊利可汗,稍后,其弟室点密(Istami)率十姓部落进军西域。他的名字亦见于西方之记载,他于563-567年间与波斯联军,灭掉嚈哒,瓜分了它的地盘,实际上也就创立了鼎鼎有名的西突厥汗国。参见\[法\]沙畹著、冯承钧译:《西突厥史料》,第199-202页。虞弘这次出使的目的没有载明,很可能是推动或帮助西突厥联络吐谷浑与波斯,以消灭嚈哒,这也是他上次代表柔然出使想完成而未完成的任务,这次完成了,因而就了结了自己的一项宿愿。北齐朝廷赋予他这样的任务也完全是可能的,因为这时北齐与北周正在争相结好突厥汗国。他返回后受到北齐奖赏,升了官,是很自然的。不过,此时的凉州是在西魏的控制之下,所谓“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要么只不过是一个虚衔,要么是暂寄治于某地。由此可见,虞弘家族与西域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虞弘入隋后“镇押并部”,“薨于并第”,故其墓葬就在今太原。
〔责任编辑 华祖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