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解读西部的新视角
作者:佟春林
《民族研究》 2005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领域。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地区的现代化问题就成为学术界的话语主题,但诸多探讨和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技术、资源等“工具”硬件层面,而关涉西部地区人文传统的研究不多。最近看到青年学者杨文炯博士的专著《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人类学视阈下的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认为该书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1.伏笔立论,多角度切入。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该书的主题,该书以此为伏笔和主线贯穿全书,从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与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与现代化、城市化与现代化等不同角度切入,展开论述。如第一编“中华多元一体结构中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和第二编“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及其现代化思考”是重点论述“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的;第三编“现代化视界下的西部大开发”和第四、五编“西北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研究(上、下)”是承接第二编,从不同角度重点论述“西北少数民族现代化”。前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源远流长的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旨在阐明西部地区不是一块“无历史”和“无人”的荒地,不仅有着多样性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是一块有着深厚历史、人文积淀的文化厚土,它们构成了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先在的历史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在该书后一部分中提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既不是“汉化”,也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西化”;发展模式既不同于东部地区,也不是国外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一种另类现代性。
2.宏观着眼,微观构筑。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大的学术命题,作者在论及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时,没有拘泥于问题本身就事论事,而是大量借鉴学术界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和新成果,将问题本身置于宏大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理性的思考,不仅深化了对问题本身的理论剖析和认识,而且提升了学术著作的理论水平。如作者在论述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时,一方面阐述了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演变及其特点和对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在探讨少数民族宗教现代化时,又将学术视点投放到世界背景下,以近代欧洲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兴起为例加以反观比照,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宗教构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而且这个实质性传统并非与现代化绝对对立,实现实质性传统的自觉转型是少数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关键。在论述西部大开发时,作者同样将一种另类现代性的观点放到了世界现代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认为不论从比较现代化的视角看,还是从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和模式选择来对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和“另类现代性”(alternative modernities)都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深刻地反映出现代化不是一个由甲到乙的同质化的趋同过程,而是一个因地因人制宜的、具体的、多线的、异质的历史变迁过程,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合乎逻辑的必然发展。它表明现代化没有超越特定社会传统的先验模式,亦没有既定移植或照抄照搬的现代化的模式,现代化被不同民族文化所解读,任何民族的现代化模式都不能削足适履地装进他民族文化之中。因此,西部大开发应当、也必然是一种另类现代性。学术研究的忌讳在于太多的理论铺陈往往使研究显得贫乏,甚至是理屈词穷。该书的作者显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以历史个案和现实个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具体研究,从而构筑了宏观理论研究的微观基础。如对公元9世纪吐蕃达玛灭佛与唐武宗灭佛的比较研究,从历史的视角深入地揭示了宗教与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又如作者在理论上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是一种另类现代性的观点之后,基于对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论点“资源优势战略”的反思和对西部区情的具体分析,提出了“人力资本战略是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的观点;进而又以临夏模式与回族传统为例,解析了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的路径依赖关系,论证了“因地制宜,不同模式”的区域发展观。作者的这种宏观着眼、微观构筑的研究,使全书的内容大而不空,小而不矮,更为厚实。
3.历史透视,田野观察。从该书的作者简介来看,作者是从历史学步入民族学的,这种多学科的良好训练和本土出生的文化体悟,使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他的研究中得到了良好的结合与运用,尤其反映在该书的最后两编“西北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研究(上、下)”中。作者以兰州市回族社区为个案,运用都市人类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背景下探讨了回族社区的历史形成和作为都市中独特的族群社区的符号建构及其变迁,揭示了回族社区在与城市大社会的互动和调适中的文化发明和制度创新。以“居住格局的变迁”、“女学现象”、“民间报刊现象”、“回族教育滞后现象”等为个案进行了透彻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如作者理性而冷峻地指出:正如整个城市地缘变迁过程中无数个街坊邻居的熟人世界分崩离析一样,回族穆斯林传统定局模式的变迁也是这个正在隐退的熟人世界的一部分,现代化激流似乎注定要把人们淹没在一个人海茫茫却无一相识的陌生世界,这是在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人们必定要经历的心灵体验,甚至是文化震荡(culture shock)。回族穆斯林传统文化必须面向时代重新开启,塑造传统精神的现代品质,以文化自觉的方式实现自身传统的现代转型是城市回族穆斯林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两部分是该书最有分量和特色的部分,大量的图表数据,翔实的资料,反映出作者扎实的田野功夫、良好的人类学训练与踏实的研究学风。对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中国都市人类学来说,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成果。
总之,从构思与论证、方法与理论等方面看,该书是一部富有创新性的学术著作,作者敏锐的观察、独特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西部的新视角。正如著名学者杨建新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指出的:“文炯同志的这部书就是站在现代的角度,研究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如何结合,用什么方式结合,在什么层次上结合这个大问题的。”著名的民族学家宋蜀华教授对该书这样评价:“对研究西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对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结合的途径,均有诸多启发,对当前民族学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是有帮助的”。上述评价是十分中肯的,相信读过此书的学者也会感有所同。
(作者佟春林,沈阳大学社会科学教学部副教授。地址: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21号,邮编110044)
〔责任编辑刘世哲〕